□ 馬樹娟
近日,備受關注的《公共安全視頻圖像信息系統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公布,并將于2025年4月1日起施行,其旨在規范公共安全視頻系統管理,維護公共安全,保護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權益。
在機場、車站、醫院、商場等公共場所,我們可以看到不少攝像頭,他們就像守護公眾安全的“無形衛士”,對維護社會秩序、有效預防犯罪發揮著重要作用。不過,濫裝攝像頭、隱私泄露等問題也頻頻刺痛公眾的神經。如何在公共安全與個人權利保護之間尋求平衡,是法治社會必須直面的課題。對此,《條例》給出了解題方案,即無論是建設還是管理公共安全視頻系統,都要秉持“公”心,恪守“公”道,以“公”為準則。
在建設方面,《條例》明確規定,只有負有經營管理責任、安全防范義務的單位或個人,出于維護公共安全的目的,方可在公共場所安裝圖像采集設備設施,這就杜絕了商業機構和個人借安全之名行監控之實的灰色空間。同時,針對酒店偷拍、隱私竊聽等社會痛點,《條例》明令禁止在民宿、宿舍、更衣室等私密空間安裝相關設備設施。這種“正面授權+負面禁止”的雙向規制模式,既為公共安全治理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持,也為公民隱私權劃定了不可逾越的紅線。
在管理方面,《條例》力求通過構建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框架,避免公共安全視頻系統的不當使用對個人權利造成侵害。如在收集環節,要求設備安裝區域需設置顯著標識,保障公眾知情權;在存儲環節,明確保存期限屆滿后已實現處理目的的視頻圖像信息應予刪除;在使用環節,嚴格限定國家機關調取信息的權限與程序,防止公權力濫用。同時,《條例》對違反相關規定的行為明確了法律責任。這就讓法規長出了“牙齒”,既確保了公共安全治理的效能,也為個人信息安全構筑起嚴密防線。
公共安全視頻系統的核心在于公共性,為公共利益服務。《條例》的出臺,為公共安全視頻系統的建設和管理提供了明確規范,也意味著我國公共安全治理不斷趨于精細化。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期待各方準確把握《條例》精神實質,確保公共安全治理始終在法治軌道上穩健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