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極為嚴重,曾被聯合國認定為是一片“無可救藥”的不毛之地,但中國人“偏偏不信這個邪”,幾代人治理長達70年,硬是讓這片荒原“改頭換面”,那么,黃土高原如今究竟治理的怎么樣了?
集中全球70%黃土的廣袤高原
黃土高原是我國四大高原之一,地處我國中部偏北,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北連長城,南抵秦嶺,東西綿延1000多公里,南北寬750公里,總面積高達63.5萬平方公里,主要由山西高原、陜甘晉高原、鄂爾多斯高原以及河套平原四部分組成,我國山西大部分、陜西中北部、甘肅中東部、寧夏南部、以及青海東部都位于這一高原區域內。黃土高原因黃土而得名,這里黃土層厚達50米至200米,最厚處能夠達到336米,其中原生黃土面積達38.1萬平方公里,次生黃土25.4萬平方公里,是全球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儲量占全球的70%。
這里的黃土主要來源于北部蒙古高原、我國西北內陸地區以及中亞地區,由于這些地區氣候干燥,在風力侵蝕下地表巖石形成細碎的顆粒,最終被吹送至黃土高原沉積,由于黃土高原土質疏松、滲水性極強,非常不適合植物生長。
實際上,西周時期,黃土高原原本草木茂盛,山清水秀,森林面積高達56萬平方公里,植被覆蓋率高達53%,但由于這里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人類活動頻繁,隨著歷代王朝在此大興土木,百姓在此農耕頻繁,導致大片森林被開墾,加上黃土高原自然侵蝕的原因,到了明清,這里的森林覆蓋率僅剩15%。
進入現代,隨著城市建設,這里常住人口超1億,導致原本生態環境脆弱的黃土高原,黃沙更加肆虐,新中國成立之初,這里的森林覆蓋率僅為6.1%。
同時由于黃土高原植被減少,土壤侵蝕和泥沙輸送,導致這里水土流失加劇,黃河更是因此每年裹挾十幾億噸泥沙,奔流而下,導致下游地區河床抬升,形成地上懸河,給山東河南交界處等地區居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威脅。就連聯合國農糧組織專家都曾斷言,黃土高原并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為了治理這片被認定為“無藥可救”的荒原,上世紀50年代,我國便開啟了對黃土高原的漫漫治理之路,并通過不斷嘗試創新,結合科學措施,三代人用了70年時間,向全世界宣告什么是奇跡。
我國治理黃土高原成果如何?
要在地形破碎、溝壑縱橫、土質疏松的黃土上種樹植草何其艱難,最開始我國嘗試通過“坡面治理”,在耕地上建梯田,在非耕地坡面上種樹,然而非但沒有起到效果,還加劇了黃土高原的次生水土流失,到了70年代,經過多年經驗積累,我國因地制宜,嘗試探索在溝道中修建淤地壩,結合水利工程,減少水土流失,截止到2024年,我國在黃土高原修建的淤地壩數量達到了58776座,累計攔截泥沙74億噸,淤成壩地高達8.58萬公頃,其中70%的壩地還成為了水肥條件優良的農田,為當地的農業生產提供了重要保障。
不過1977年因一場洪水,導致陜北地區27萬畝耕地被沖毀,于是我國相關治理團隊再一次反思,于是在20年代末又研發出了“小流域綜合治理”的科學模式,根據黃土高原不同地段不同自然條件,實施不同治理手段。
加上1999年退耕還林還草拉開序幕,陜西、甘肅等地區率先成為試點地區,經過幾十年無數人的辛勤付出,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率已經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6.1%,逐步上升到了63%以上,成為我國森林覆蓋率增長速度最快的地區之一,從黃沙漫天到綠意盎然,如今的黃土高原早已不再是路遙筆下的蒼涼與厚重。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南水北調、黃沙治理,“人定勝天”從此具象化。
過去、如今、未來,中國人仍將抱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不斷探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