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唯美|深情|精短
文藝輕刊|
詩歌|三門峽行記
陜西|周禮
相傳,大禹在治水時,用神斧在黃河中游劈開了三條峽谷,分別命名為“人門”、“神門”和“鬼門”,這三條峽谷使得黃河水得以順利東流,從而避免了水災,百姓因此得以安居樂業,三門峽因此得名。
放眼望去,堅實的大壩上那醒目的毛體“三門峽”,宋體“黃河安瀾”及“國泰民安”,遠遠的看到大壩左手是高峽平湖,右手是奔騰遠去的大河,兩個不同的世界,一靜一動,陰陽圖符,天造地設,好個壯觀!穿過大壩上一腳踏兩省的界碑,乘電梯下到廊道水晶宮,玻璃橋下是黃河水,這是我生平第一次把自己置身于母親河的懷抱里,讓人感慨萬千!上臺階出水晶宮,抬頭看見山壁上有“張公島”,立馬明白南邊的獨石肯定是砥柱石山無疑了。近距離看砥柱山,它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高大峻拔,但能感覺到它四周暗流涌動,深處逆境,始終堅挺陪伴母親河屬實不易,它仿佛就是大禹的化身,是一種精神象征,難怪古之圣賢贊者無數。
古代有個姓張的艄公,目睹三門峽水道險惡,浪激波涌,經常發生船翻人溺的慘禍,就在該島上結廬為庵,義務為來往船只導航。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老人,就將該島起名叫張公島,張公島成了大公無私的代名詞。
從1957年動工到1978年5臺機組安裝完畢,其間進行三次改建,歷時20多年三門峽水電站終于全部完工。尤其“蓄清排渾”的探索,即汛期排出“渾水”(實際上是排沙),汛后蓄滿清水。對治理黃河很有效,所以專家稱三門峽大壩是“中國大壩的搖籃”,是治理多泥沙河流的先行者和探路者。三門峽大壩不僅僅是一座水利工程,更是那個時代民族精神的象征。只有在新中國,黃河才變得溫順和善良,而不再咆哮和肆虐,三門峽因壩而名,名副其實,惠澤天下,不再是人門關、神門關和鬼門關。自然,“中流砥柱”成為民族的主心骨和歷史的豐碑!
“黃河傾落九天來,砥柱三山立欲摧。崖谷吐吞成霧雨,蛟龍戰門作風雷”。在大壩護欄下眾多詩句我最喜歡的是北宋范祖禹的這首七言詩,900多年以前,他就把如今的三門峽壯觀場面用28個字概括的淋漓盡致,他似乎是一個偉大的預言家,真是言不過辭。
虢國博物館緊挨三門峽景區大門,是建立在西周虢國墓地遺址上的一座專題性遺址類博物館,因修三門峽水庫發現虢國古墓群,人龍合紋玉璋是器形最大的單件玉器,造型獨特,紋飾精細,代表著墓主的顯赫身份,是虢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穿越了時空隧道,來到歷史彼岸。虢國,是周朝初期重要姬姓諸侯國,前后有五個。南虢在陜州,北虢在平陸,東虢在滎陽,西虢在寶雞縣(古稱虢鎮),今改名陳倉區。自西周末年西虢東遷與南虢合并。我只知假虞滅虢,唇亡齒寒的故事而不知西虢東遷的歷史,可謂對西周歷史也是一知半解,參觀了博物館,才明白了虢國歷史的本真。
在回西安的路上,我又想起腳下的陜州區即原陜縣(東南有陜原故名),西周初年,周公和召公就是以陜原為界,分而治之。陜原以西的土地歸召公治理,因此這部分地區被稱為“陜西”,函谷關和潼關均屬秦地。歷史上潼關和函谷關互換角色,其實都是西都長安和東都洛陽為了增加各自安全防御的戰略縱深。
晚飯,我們在潼關服務區吃正宗潼關肉夾饃,外皮金黃酥脆,內里綿軟白嫩,配上燉煮得恰到好處的肉塊,一口咬下,肉汁四溢,味道鮮美。當然午飯三門峽湯面也是當地的傳統特色面食,面條煮熟后放入熱湯中,配以各種蔬菜、肉片等,也讓人回味無窮。
2024.11.16晚于達觀樓燈下
作家檔案
周禮,男,1963年生,中國書協會員,寧夏書畫促進協會副會長,陜西省藝術評論協會會員,西安市金石學協會會員。曾有多篇散文、書畫評賞及書法作品在《中國藝術家》、《寧夏日報》和《陜西美術》等報刊、雜志及網絡頭條發表。
wyqk
文藝輕刊 優質原創作品集散地
本刊定位:青春、唯美、深情、精短。
來稿體裁:原創首發小小說、散文、評論、現代詩。1500字左右。拒一稿多投!來稿請用word文檔,文字、標點校對精準。
來稿要求:作品+個人簡介+作者照片+加主編微信:cms_cq26
投稿郵箱:wyqk_26@163.com
掃描二維碼了解更多資訊
本刊圖片來源于網上
▼2024年要事回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