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小君和大家聊過了茶器的鄙視鏈。
其實,樂器如果有鄙視鏈,小君相信曾侯乙編鐘必須是位居鄙視鏈的頂端。
為什么呢?看下來你就知道咯。
曾侯乙編鐘在1978年在湖北曾侯乙暮出土后,便被賦予了諸多美譽,如“中國古代樂器之王”“世界第八大奇跡”“公元前 5 世紀中國文明成就的集中體現”。
它是目前我國出土保存最全,數量最多的編鐘,包括19個鈕鐘和45個甬鐘,外加一件楚惠王贈送的拔鐘,全套共有65件編鐘,分三層八組懸掛在銅木結構的彩漆鐘架上。它的設計相當精巧,共245個組件,還可拆卸組裝。它也是目前我國最重的樂器,達到4421.48公斤,堪稱是樂器界的巨無霸,編鐘界的王者,而被視為“鎮國神器”。
小君覺得有趣的地方還在于,他的鐘身上還自帶說明書。在曾侯乙編鐘上以錯金工藝銘刻有2828個銘文。銘文上還為我們科普了一把古代音標和樂理知識。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音律標準,而曾侯乙編鐘鐘身上的銘文相當詳細的介紹了各國發音標準的區別。可見曾侯乙編鐘作為一件禮器,在當時還曾隨使團出國巡游,每到一個國家,該國的樂師都可以根據鐘身上的銘文來調整演奏的方式以符合樂律,而這些銘文不正是編鐘的說明說么。但留存至今,也是我們了解春秋戰國時期音律的重要資料。
曾侯乙編鐘的特別之處還在于他的形制很特別。世界其他三大文明古國也都有自己的鑄鐘歷史,但他們鑄造出來的鐘都是圓形的,只能發出一個音,并且延音相當的長,就類似我們在寺廟鐘樓上常見的那種大型化銅鐘,只能用于報時、警示,而無法作為樂器。
但聰明的中國人卻在先秦時期就將鐘改造為精巧的樂器了。我們可以發現在曾侯乙編鐘的身上有許多凸起的鐵疙瘩,這些學名“鐘枚”,正是他們有效的減小了敲擊時的延音,防止了編鐘擴音太久。
且扁口“合瓦形”的鐘身是用兩塊瓦片形狀的金屬拼接而成,使得正面和側面的敲擊可以形成不同的震動分區,而發出不同的聲音,這就使得編鐘可以一鐘雙音,這是中國先秦時期編鐘的獨門手藝。
不過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最讓學界震動的是,它顛覆了我們一直以來認為中國古代只有五聲音階的認知。人們發現曾侯乙編鐘居然是七音齊備,并且具有13個半音。
在近代的普遍認知里,中國古典的樂理里只有宮、商、角、徽、羽五大音階。而現代普遍使用的齊聲音階則起源于十七世紀的意大利。
但曾侯乙編鐘的出土讓人們震驚地發現,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就已經有了七聲音階了。隨著1984年~2001年在河南舞陽陸續出土的骨笛更是證明了早在距今7800年~9000年前中國的原始樂器早已七音齊備了。只不過為了體現禮樂的正統。長久以來國人偏愛的還是中正雅致的五聲音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