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書》云:“東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
古人創二十四節氣,一年十二個月,各有上旬節,下旬氣。雨水作為第二個節氣,卻也是一年第二氣。
若說節代表的是節律的規律,那么氣則是“中氣”,乃天地運行的能量,是生養萬物的本源之物。如春天,天地交泰,萬物始生漸壯,時因天氣降,地氣生,如陰陽同氣相求,互相吸引。所謂24節氣,就是24“氣”不斷接續,使萬物生生不息,直到永久。
雨水,作為第一個“氣”,便是新一輪能量運行的開始。
正所謂:一雨落,萬物生。
雨水,為天地萬物帶來了生機,對于中醫來說,雨水也是養生調理的一個重要節點。
畢竟古人分四季,列節氣,不單單只是為了指導農耕,更是為了讓人們的生活順應自然之道。
如何在生活上順應自然之道,細節便體現在對應節氣的作息和飲食上。
藥王孫思邈有言:“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因春日蕭寒依舊,濕邪隨著綿延的雨水而來,濕中夾寒,最易困脾,因此雨水時節的養生,最需要強調的便是健脾利濕,疏風驅寒。
此時最宜清淡飲食,少酸多甜。根據五行學說,肝屬木,酸味入肝;脾屬土,甘味入脾。木能克土,肝太強則會克制脾的功能。因此,少食辛酸食物以免助肝氣而損傷脾胃功能。
這個時節可以根據補陽或是補陰的需求選擇以下食材:
陽氣不足者可以選用粳米粥、紅薯、山藥、土豆、雞蛋、鵪鶉蛋、雞肉、牛肉、花生、芝麻、大棗、蜂蜜等;
偏于氣陰不足的人,就可多吃一些胡蘿卜、豆芽、豆腐、蓮藕、荸薺、百合、銀耳、蘑菇、鴨蛋等。
一碗熱騰騰的粥也是雨水時節的極佳選擇,因食粥可驅寒濕,更有健脾利濕,養氣和胃的效果,正如《千金月令》所云:“正月宜食粥”,而民間也有“春天喝粥,勝似補藥”的說法。
《親近月令》還貼心的提供了“是月宜食”的三個粥方,分別是:
一曰地黃粥,以補虛。
【材料】粳米50g、生地黃15g、白糖適量。
【做法】生地黃煎煮取汁備用,將粳米淘洗后,放入鍋中,加入清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熬成白粥,趁熱時加入地黃汁攪勻,加少許白糖。
【功效】健脾益氣,養陰生津。
二曰防風粥,以去四肢游風。
【材料】粳米100g、防風15g、蔥白2根。
【做法】防風、蔥白水煎取汁,去渣;另取粳米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藥汁,煮成稀粥服食。
【功效】祛風解表,散寒止痛。
三曰紫蘇粥,取紫蘇炒至微黃香,煎取汁做粥
【材料】粳米100g、紫蘇葉15g、紅糖適量。
【做法】取紫蘇葉炒至微黃香,煎取汁備用。以粳米煮稀粥,粥成放入紫蘇汁,并加入紅糖,稍煮即食。
【功效】開宣肺氣、發表散寒、理氣寬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