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將星如云,幾乎沒有不曾在前線戰場上廝殺的將領。在這些將領中,許世友將軍無疑是其中最具個性特點和英雄氣概的存在。
許世友出生于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從小受到地主剝削和欺凌,為了自保,他小小年紀便跟著大人學一些拳腳功夫。
當時,正好有一位少林寺的武僧見他是身體素質不錯,是個習武的好苗子,便將他留在了自己身邊,一邊做些砍柴、燒水等雜事,一邊教他學習武術。許世友八歲時進入少林寺,在這里一待就是8年,每天刻苦練武,風吹日曬,漸漸成為了武藝超群的鋼鐵硬漢。
1921年,許世友回家探親。期間,叔兄上山放牛時不小心踩到了地主家的棉花,地主家的兒子得知后,立即找上門來,一句話不說揪住許世友的叔兄就打了起來。
許世友急忙趕來勸架,拉開他們,并說道:“東西踩壞了,我們可以賠。你怎么能往死里打人呢?”
沒想到,地主家兒子一向蠻橫慣了,不理會許世友的勸告,仗著自己練過一些拳腳功夫,沖著許世友便揮拳過來。
許世友見狀,壓抑在心底多年的仇恨噴涌而出,他當即匯聚力量,對著地主家的兒子就是一拳。沒想到,直接鬧出了人命。
這樣一來,許世友不得不離開家鄉,也不敢回到少林寺。在外流浪了一段時間后,許世友來到了吳佩孚部隊當兵。憑借一身好功夫,僅僅3個月時間,他便成為了一等兵。
大革命時期,許世友參加了農民革命運動,投入到了打土豪和反抗地主的斗爭中。這讓他初步樹立了革命思想。
1927年,許世友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后便在我黨的領導下,多次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
土地革命期間,許世友在創建鄂豫邊蘇區的斗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從一名普通的紅軍戰士做起,在無數大大小小的戰斗中歷練自己,先后擔任排長、連長、營長。
1932年,許世友已經成為了紅四方面軍中的一名團長。而他的名字更是令敵人聞之色變。許世友先后參加了7次敢死隊,并兩次擔任敢死隊隊長。在他的領導下,部隊戰士們深受鼓舞,在戰斗中展現出來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和一往無前的勇氣。這極大彌補了我軍戰士武器裝備落后的弊端。
同年10月,為掩護主力部隊轉移,許世友率領兩個團的兵力阻擊國民黨3個旅的進攻。這場戰斗打得十分激烈,戰斗到最后,兩個團僅有120人幸存,子彈徹底打盡,就連大刀都砍得卷了刃。
多年后,再次回憶起這次的戰斗時,徐向前還感慨說:“許世友的那個團立了大功。”
長征途中,許世友率部再次發揮了重要作用。紅二、四方面軍會師共同北上途中,許世友率領新組建的騎兵師擔任先遣部隊,承擔起了偵察和籌集糧草的重任。既要打仗,又要為全軍征集糧草,盡管任務繁重,許世友還是順利完成了任務。
1936年10月,紅四方面軍終于抵達陜北,與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作為紅四方面軍中身手不凡的戰將,許世友聽說紅一方面軍中有個名叫耿飚的武器超群、騎術精湛。這引起了許世友的極大興趣。
在陜北安定下來后,許世友便找到了耿飚,向他簡單寒暄幾句話后,便提出了切磋一下的想法。
耿飚聽后,沒有直接回答,反而岔開了這個話題。但他在與許世友握手表示歡迎后,突然對他說道:“你不是我的對手。”
還沒有切磋,耿飚便說自己不是他的對手,這讓許世友心中很不服氣。正當他準備繼續上前邀請他切磋交手時,耿飚卻匆匆離開了。許世友也因此沒能親眼見證耿飚的身手。
耿飚為什么要對許世友說這樣的話呢?原來,當時紅一、四方面軍剛剛會師,保證軍中團結是重中之重,如果兩人交手,很容易傷了和氣,這不利于革命工作的開展。
考慮到大局,耿飚才會說出這樣的話。
耿飚的身手好不好呢?曾經有一位學者評價耿飚說:
“若在古代,他就是智勇雙全的常山趙子龍!”
耿飚的武術是跟隨父親學習的。耿飚的父親耿楚南武功出眾,年輕時,曾在清政府撫臺的親兵營接受了9年的訓練,學會了武術、馬術、排兵布陣等。
后來,經過嚴格地訓練和篩選后,撫臺特意挑選了一批武術出眾的武士進入皇宮,耿楚南就是其中之一。當時的皇帝還賜給了他一副虎頭雙鉤。不過,因慈禧下令解散這批武士,耿楚南最終回到了家鄉。
后來,為了養活一家人,耿楚南做起了泥瓦匠,整日辛勤勞作。雖然空有一身武術,耿楚南沒有打出一番自己的事業。但他卻將自己的武術悉數傳授給了長子耿飚。
耿飚從小便跟著父親學習武術,在跟隨父親學習武術的過程中,他不僅練就了一番本事,而且還受到了父親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熏陶。耿楚南經常對耿飚說這樣一句話:
“學習國術,大的是為了保國安民,為國效力;小的是為了健身、防身,鍛煉意志和毅力。切不可學武后恃強逞能,打架斗毆,更不能以此欺凌別人。”
耿飚時刻謹記父親教誨,練起功來很是刻苦。學成后,耿飚十分低調,從不炫耀自己的武術,更不與人比試,更不會惹是生非。
小時候經常生病的耿飚自從學習武術后,身體漸漸強壯起來,也很少生病了。而他也在父親的悉心教導下,練就了一身好功夫,赤手空拳便能與四五個壯漢抗衡。
后來,耿飚決心參加革命,耿父得知后,對他的選擇大力支持。
小時候跟隨父親練武的經歷令耿飚終生難忘,也讓他得以在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保持了強健的體魄,他曾說:
“參加了紅軍后,特別是在長征中,環境那樣艱苦,戰斗那樣激烈、頻繁,我都挺了過來,而且身體越來越結實;在戰斗中有時與敵人肉搏,能連續殺傷多個敵人,有時徒手俘獲敵人;這些顯然應該歸功于自幼習武。”
耿飚不僅學會了父親的一身本領,而且還繼承了父親能工巧匠的“基因”,他多才多藝,吹笛子、畫畫、刻圖章、攝影等都不在話下。
戰爭年代,耿飚用手中的相機拍下了許多照片,這些都是珍貴的歷史資料。斯諾在《西行漫記》發表的照片中便有耿飚拍攝的照片。
參考資料:讀者2009年7期、《傳記文學》2009年第1期、文史精華2009年6期、黨史博覽2005年10期、黨史縱橫2015年4期、中國新聞周刊2018年17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