驟然失親,就像心被撕裂。
哀傷就像一場痛苦風暴,不僅會讓我們感到劇痛,還會讓我們的身體、大腦甚至整個生活都陷入混亂。
它來勢洶洶,席卷一切,但最終也會慢慢平息。
在這場風暴中,我們該如何照顧自己?如何讓傷口慢慢愈合?如何警惕傷痛加深?
讓我們嘗試探索這場「傷口愈合之旅」。
哀傷不止一種模樣,它有五種面具。
我們也稱它為「喪失的五個階段」。
當親人離世的消息傳來,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這不可能!”
心靈舉起了一面“保護盾”,試圖擋住現實的沖擊。
心理學家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übler-Ross)認為:否認是哀傷的第一階段。
它讓我們有時間慢慢接受現實,而不是被痛苦瞬間擊垮。
當「保護盾」逐漸失效,憤怒就會如同火山噴發而出。
我們可能會質問:“為什么是他/她?”、“這不公平!”
憤怒是哀傷后的自然反應。
它讓我們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完全被無助吞噬。
憤怒之后,我們可能會試圖與命運“討價還價”。
“如果我能早點發現,是不是就不會這樣?”
“如果我多做點什么,他/她是不是還能活下來?”
我們坐在一張虛擬的談判桌前,試圖找到一種方式來重新掌控局面。
當憤怒和討價還價都無法改變現實時,我們可能會陷入深深的抑郁。
如同掉進了情緒的深海,四周一片漆黑,看不到希望。
但我們要知道,抑郁并不是軟弱,而是心靈在慢慢消化「喪失的痛苦」。
最終,隨著時間不可阻止地流逝,我們會慢慢接受現實。
這并不意味著痛苦完全消失,而是我們學會了帶著傷痛繼續生活。
接受,就像發現了一片“新大陸”,風景與過去不同,新的意義終將會涌現。
哀傷并非都是虛無的心靈活動,在大腦里,它也有跡可循。
失親時,大腦「警報器」前扣帶回皮層(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會被激活。
這個區域負責處理情感和痛苦,它開始報警,讓我們感受到強烈的悲傷。
多巴胺會因為失去依戀對象而減少分泌。
我們會感到空虛和失落,仿佛生活失去了色彩。
哀傷還會引發一場「壓力激素風暴」。
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會釋放大量皮質醇,讓我們感到焦慮和疲憊。
如果這場風暴持續太久,可能會使我們出現失眠、免疫力下降等問題。
雖然哀傷終將消散,但仍需警惕。
對大多數人來說,哀傷會隨時間慢慢緩解。
但對一些人來說,哀傷卻像一座「無法走出來的迷宮」。
這種狀態被稱為復雜性哀傷障礙(Complicated Grief Disorder, CGD),其特征是持續的強烈哀傷和對逝者的過度思念。
如果發現自己被困在哀傷的迷宮中,及時尋求專業幫助是關鍵。
哀傷治療(Grief Therapy)和認知行為療法(CBT)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出口。
我們準備了四種應對哀傷的小工具幫助您。
哀傷是一杯滿溢的水,如果不打開“釋放閥”,它可能會淹沒我們。
允許自己哭泣、寫日記或與他人分享感受,都是釋放情緒的重要方式。
嘗試建立新的連接,在「心靈的廢墟」上搭建新的橋梁。
與朋友和家人保持聯系、尋找新的愛好小組、團體支持,或者尋找一位醫生、治療師吧!
哀傷期間,我們的身體可能會發出各種“信號”,比如疲勞、失眠或食欲不振。
傾聽這些信號,保持規律的飲食、睡眠和運動,也可以為身體請來一位“守護者”——醫生,及時關注和調整我們的身心狀態。
冥想和正念練習可以幫助我們穩定情緒,在情緒暴風雨中拋下一只錨。
研究表明,正念練習可以降低皮質醇水平,改善情緒調節。
應對哀傷是一場漫長而艱難的旅程,也是一次重新認識自己、重建生活的機會。
哀傷不會消失,它會結痂、脫落,變成一道疤痕,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我們會帶著疤痕繼續前進,重新掌控自己的生命。
如果您或者親人、朋友面臨無法自愈的「哀傷傷口」,請記得安忻一直等待著為您的「傷口愈合」竭盡全力。
審核醫生:徐文軍插畫:金三兒
免責聲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適的健康信息,內容均為科普知識介紹,不含有推薦、證明等廣告屬性??破諆热莶荒艽嫒魏稳说尼t學診斷和治療方案,如有需求請您及時就醫。作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現極限詞,為醫生臨床經驗中的個人認識或學界共識,是希望讀者能夠認識其客觀重要性的表述,無廣告屬性。如對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議,或對文中來自網絡未能找到出處的圖片有版權異議,請發郵件至安忻品牌部:tangsj@axnsleep.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