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為何送口紅?這不僅是因為它那獨特的氣味——玫瑰香、果香交織,帶來浪漫與溫情,更因為它契合女性消費心理。口紅的“粉紅稅”背后,是女性對美的追求與自我表達。
《氣味博物館》這本書里講述了口紅的歷史極其獨特的氣味,揭示了調香師如何將口紅的氣味作為靈感,并詮釋其“氣味語言”——
本文摘編自《氣味博物館》
有刪減
艷麗 溫情
紅顏禍水
口紅是一種出色的化妝品。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每年賣出9億支口紅,這意味著每秒鐘在世界各地就賣出28支口紅。經濟學家將這種現象上升到理論高度,稱之為口紅效應,意為在發生危機的時候,我們并不是放棄奢侈品,而是選擇更小的奢侈品——口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我們的父母看來,不管是什么樣的口紅,都過于艷麗,而我們總是過于年少,沒有長到能夠涂抹口紅的年紀,但他們忽略了正是口紅那種成年性十足的表象在吸引著我們。就像所有經過反抗而達成的小成就一樣(尤其是第一次成功達到目的時),得到一支口紅對我們來說似乎更加特殊,它具有革命性的意義,即使我們沒有做任何創造性的事情。
在遙遠的古代便有給嘴唇著色來打扮自己的習俗,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人們會將寶石碾成粉末,然后與蜂蠟混合并涂抹在嘴唇上。埃及人從瓢蟲中提取顏色,為了將嘴唇涂成紅色,印度人使用赭紅色;在古希臘,女性用各種物質給嘴唇上色,包括絳紅色和黑莓果。
棒狀的口紅是嬌蘭在1870年才發明的,正確的名字是“不要忘記我(Ne m'oubliez pas)”,但它在1927年由保羅·鮑德克魯進行了改進,他還出品了一款防吻口紅——“紅色之吻(Rouge Baiser)”。
長久以來,口紅一直是女性美妝的核心。在20世紀20年代,主流審美宣揚瓷一般的肌膚和火紅的嘴唇;四五十歲的人都打扮成淑女樣貌——細嫩的雙手,圓潤的美甲以及紅色的口紅;在60年代,妝容重點轉移到了眼睛上,但口紅仍未被忽略。在70年代,妝容主要集中在眼睛上,而嘴唇則保持自然色。在80年代,熒光色大行其道,甚至口紅也用上了熒光色,但似乎是因果循環,在接下來的10年中,傳奇的香奈兒“復古酒紅色(Rouge Noir)”——也就是烏瑪·瑟曼在《低俗小說》中涂抹的口紅成為時尚。從那以后,妝容變得越來越流暢,不再拘泥于僵硬的模式,而相得益彰的一抹口紅變得永不過時。
對涂抹口紅的人來說,口紅提供了一系列的感覺:在物理感覺上,有一種奶油般的涂抹感;嗅覺上,口紅有著獨特的氣味;視覺上,這抹唇部的鮮色讓自己瞬間變得更加明媚。紅色溫暖而充滿活力,玫瑰色和裸色感覺更加溫婉干練;而紫紅色和李子色,顏色更深,也更富戰斗性。
我認為口紅的氣味有一些特別的、獨特的東西。鮑德克魯在1927年為口紅賦予一種氣味,他選擇了兩種當時非常流行并永遠能激發靈感的基本香——玫瑰和紫羅蘭:在我們的腦海中,那種香氣仍然能使我們想起過去的化妝品。
至于現今,在歐洲最普遍的口紅香味是玫瑰香,有些略帶細微的水果味,或者帶有香草調和糖精(即香草醛和乙基麥芽酚)的香味。而在中東,玫瑰常常參與神修活動,口紅則帶有美食香味,常有香草香、果香或更中性的花香,如含羞草的香氣。
不同品牌的口紅配方各不相同,但它們通常都由蠟基組成,具有標志性的氣味,從溫暖的蜂蜜味到細膩的小燭樹蠟、無味的羊毛脂,以及各種植物油和礦物油等,這其中添加了一些潤膚物質、有色顏料,最后所有這些材料一起構成一種香味。因此,口紅的氣味是由蠟和顏料的氣味混合而成的,這是一種含有各種物質的化學混合物,但物質種類不會太多。
關于口紅的氣味,涂抹口紅的人和觀賞口紅的人視角不同,對這種氣味的感覺也不同。根據《暗箱》(Camera Obscura,2010)中的凱瑟琳·洛默的說法,對涂口紅的女性來說,口紅的氣味是“特殊的”,因為它直接進入杏仁核并喚醒了其中遙遠的記憶,比如小時候,你看著你的媽媽在鏡子面前涂口紅的時刻。和所有化妝的女人一樣,她的嘴巴先張成“O”形,然后是心形,在你眼中,此時的她似乎變成了一個從詩中走出來的人,更戲劇化,也更迷人,成為一個美麗的陌生人。對觀賞口紅的男性來說,根據安吉爾·帕拉在《紅房子下的小酒吧》(Clan destinode la casa roja)中的看法,它是一種誘人而頗具挑逗的氣味,預示著另一個快樂的夜晚。
這種化妝品也激發了許多調香師的靈感。馥馬爾香氛出版社出品的“玫瑰唇印Lipstick Rose)”就出自調香師拉爾夫·施維格的記憶:
他的母親每天出門前都要涂深粉色的口紅。那支口紅帶著獨特的芬芳與那些記憶融為一體,成為她身體的一部分和她在世間的回響。
這款香水是以口紅香為香基調制而成,復古的紫羅蘭和玫瑰,與甜美的龍涎香、柔和的白麝香水乳交融,外加幾縷香根草作為點睛之筆。
特立獨行的“紅顏禍水(Putaindes Palaces)”由解放橘郡出品,由調香師娜塔莉·費斯托爾設計調制,從名字到香味都完美體現了品牌的叛逆精神。這款香水為誘惑而生,被獻給那些知道自己擁有魅力的人。香水中口紅、皮革、漆、粉末、龍涎和麝香的味道,無不訴說著一個“紅顏禍水”的魅惑力量,她對自己的力量過于自信,特立獨行,因此也更加危險,這是一個知道如何以美麗作為武器的人,口紅也是她的撒手锏。
為何
受人喜愛
口紅的氣味,是一種淡淡的細膩,只有與涂口紅的人親密接觸才能聞到:然而,無論是母親還是情人,都是親愛的人。因此,它注定要與感情聯系在一起。對于母親,它帶有一種溫情,有時還帶有懷舊色彩;而對于情人,這種氣味則代表著激情和性感。
有何作用
口紅的香氣能夠喚起人們心中的憂愁或誘惑,又或是兩者皆有。它能讓兒童回憶再次浮現,比如媽媽的親吻,充滿愛意的初吻,或是其他熱情的親吻。
因此,它能給人一種甜美的惆悵感,或是讓人感到更加性感和自信,誘惑十足,美麗動人,讓人不由自主地產生涂口紅的沖動。
除了口紅,
香水禮盒也常常是情人節送禮佳品!
好評如潮的《氣味博物館》聯名禮盒
在售中——
《氣味博物館》
作者 [意] 羅伯塔·戴安娜
譯者 楊和晴
當當購書鏈接
博庫購書鏈接
京東購書鏈接
內容簡介
在倫敦可持續遺產研究所的實驗室里,科學家們正試圖建立一個集體嗅覺體驗的“有意識的檔案”——氣味記憶的博物館,為了保護那些具有歷史價值的東西,并在未來能夠回憶起它們。
基于這個想法,作者羅伯塔?戴安娜從嗅覺歷史文化調查開始,寫下了《氣味博物館》。她收集了38種氣味,并調查了每種氣味的來源,深挖了它們與文學文化聯系及其在香水中的應用,其中有大海的氣味、雨后泥土的氣味、剛割過的青草的氣味,童年的氣味——削過的鉛筆、馬戲團、馬路上的瀝青……這些人們最熟悉的氣味,在作者包羅萬象且充滿詩意的敘述中,具備了喚醒記憶的獨特能力。
羅伯塔?戴安娜
(Chris Bail)
意大利香水作家羅伯塔?戴安娜是一位熱愛五感的敘事者,在所有感覺中,味覺和嗅覺是她最喜愛的。她的職業多面性由此形成: 比如她的作品《美食家》 ( Food Stylist ) 通過圖像講述美食,《香水作家》(Perfume Writer) 通過話語描述氣味。她還創作了許多與烹飪有關的著作,并兩度獲得“料理文學作品獎”?!稓馕恫┪镳^》是她最后一本關于文學與感官的著作。2023年,戴安娜撰寫、朗讀并制作了《命運的氣味》播客,該播客延續了她對氣味和情感的研究,收集了名人們因某種氣味而改變生活的故事。
楊和晴,畢業于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文哲系,北京語言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研究生在讀,現為浙江外國語學院西方語言文化學院意大利語系講師。研究方向為中意戲劇的跨文化研究、意大利文學。
↓ 點擊名片,關注浙江人民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