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的一年開啟,湯溝鎮將踔厲奮發,持續推動江北新區建設,圍繞鄉土文化,擦亮“水韻湯溝、農旅名鎮、紅色老街、教育小鎮”“四張名片”,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共同譜寫和美鄉村發展新篇章。
以圩埂為媒介
打造“水韻湯溝”
湯溝鎮鎮域面積113平方公里,戶籍人口6.4萬人。水面1.44萬畝,鎮域內長江、裕溪河、港河等水系豐富,為打造“水韻湯溝”品牌奠定了特色發展基礎。轄區內水稻、小麥、蔬菜種植廣袤,魚蝦養殖業豐富,享有蕪湖市“菜籃子”的美譽。為進一步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湯溝鎮深度挖掘水鄉資源潛力,在特色農產品培育方面,轄區內精心打造了冠軍菱角、曙光蓮藕、流泗龍蝦、三元螃蟹等一系列季節性水產品。在產業發展模式上,大力推廣家庭農場、農村合作社的經營模式。通過整合資源、技術共享、統一管理,有效地提升了特色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不斷發揮黨組織領辦優勢,拓寬銷售渠道,讓湯溝鎮的特色農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以和美為目標
打造“農旅強鎮”
近年來,湯溝鎮積極投身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建設,大力實施農旅強鎮戰略。以點為基,精心雕琢前進黃吳、馬圩沙地美麗中心村,再由點連線、由線擴面,構建出全域皆美的格局。沿著無為大堤,科學規劃,在前進黃吳建設了一處露營地,吸引周邊群眾周末到此處燒烤、露營;在湯溝老街,建成集停車、通行、健身與休閑公園功能于一體的生態停車場,不僅解決了實際需求,還為游客提供了舒適的休憩空間。在產業融合上,湯溝鎮深挖特色農產品潛力,將品牌葡萄、特色攪瓜、精品吊瓜等巧妙組合,各行政村整合優勢產業,合力打造無為大堤沿線觀光、游玩、體驗式種植、交互式參觀的“農旅經濟圈”。下一步,湯溝鎮將繼續深化農旅融合發展,向著更加美好的“農旅強鎮”目標大步邁進。
以文化為底蘊
打造“紅色老街”
湯溝老街,是一座兼具地域特色與紅色底蘊的文化古鎮。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載著鮮明的地域文化與獨特的風土人情,每一寸土地都散發著歷史的醇厚氣息。回溯革命戰爭年代,以“集天下人財物力,成抗日救國大業之義”為崇高目標的集成號,在這片土地上書寫著百載紅色傳奇。這里走出過教育名人,書畫名家楊尚模、歷史學家蔣大椿、文化名人湯柏林等,他們的故事為老街增添了一抹人文亮色。東大街、西大街、新橫街與大巷口,構成了老街的脈絡。街道兩旁,商鋪鱗次櫛比,大小弄子相互連通,曾經的老字號私人商鋪,歷經歲月變遷,演變為合作商店、供銷社、百貨分銷處。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第七師在此開辦了大江銀行、皖江貿易總局、“集成號”商行等商貿機構,為部隊籌措資金、物資與藥品,湯溝老街成為了新四軍七師堅實的后勤保障基地,也因此被當地群眾稱作“百貨一條街”,享有“小上海”的美譽 。
以育才為關鍵
打造“教育小鎮”
在教育的廣闊版圖中,湯溝鎮的中小學教育成績斐然,于江北地區脫穎而出。這里的教學質量堪稱一流,初中生升學率一路攀升,已然成為鳩江區江北片區的一張耀眼名片備受矚目,乃至在全市的教育領域占有“一席之地”。踏入新時代,湯溝鎮在傳承與發展的道路上大步邁進,緊緊圍繞傳統文化教育,全力打造“墨韻徽情 書香小鎮”。積極推動農家書屋、社區書吧建設,讓閱讀的空間遍布鎮村。同時,精心開展“翰墨傳承 書韻家園”志愿服務項目,組織志愿者深入基層,開展書法教學、讀書分享等活動。在這些舉措的推動下,“書韻”如潺潺溪流,潤澤著每一寸鄉土;“書卷”似點點繁星,布滿各個村居;“書香”像溫柔春風,悄然浸潤整個湯溝,為群眾帶來豐富的精神滋養。
新的征程,新的起點,湯溝鎮將持續推動“四張名片”的影響力,搶抓機遇、服務為民,求真務實、奮發有為,共同繪就江北鄉村和美新圖景,貢獻江北新區高質量發展湯溝力量。
信息來源 今日鳩江客戶端
特別聲明:本文為轉載,內容以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蕪湖江北網的立場,轉載本文的目的僅用于傳播相關信息,未作任何商業用途。若有侵權,請文末留言聯系我們。—— 蕪湖江北網工作室
承接各類包車業務(19坐39坐55坐)車型等,主要紅白喜事包車,學生用車,單位通勤用車,團體包車,旅游包車,電話:139 6635 4818 閔師傅
01
02
03
公 眾 號 丨蕪湖江北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