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揮火尖槍,曾蘇民鍛核武‘王炸’”——一個是銀幕上的魔童,以熱血和勇氣征服觀眾;一個是現實中的工匠,以智慧和汗水鑄就國家重器。哪吒雖是虛構,但其不屈不撓的精神在曾蘇民身上得到了真實寫照。無正規學歷的曾蘇民,憑借自身的努力和堅持,突破重重困難,鍛造出中國首枚原子彈與氫彈的堅固外殼,成為國家安全的守護者。
20世紀60年代,核武器是大國博弈的核心力量之一,而氫彈更是核武器中的“王炸”。
隨著美蘇氫彈的成功爆炸,我國面臨的國際社會壓力日益增加,氫彈研究的步伐不斷加快。
氫彈的殼體作為氫彈最大的部件之一,成為研究重點。它不僅是氫彈的“外衣”,更是實現氫彈爆炸的關鍵部件。
曾蘇民
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1964年冬,一聲急促的電話鈴響起,曾蘇民接到了東北輕合金加工廠的廠長下達的任務——鍛造20枚氫彈殼,并且要在12天之內完成。
新中國此前沒有制造氫彈殼的經驗,當時中國連這么大的模具都沒做過,但曾蘇民憑著骨子里那股不服輸的勁,硬生生地接下了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曾蘇民在蘇聯實習時期的留影
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第一個難題是模具,當時廠里根本沒有現成的大型模具,12天內連模具鋼都調不來,更別提制作模具了。
第二個問題是爐子,廠里沒有足夠大的爐子來加熱這么大的產品,并且加熱時對溫度均勻有較高要求。如果產品加熱不均勻,鍛壓時很容易出現裂紋,甚至直接報廢。此外,整個生產過程有48道工序,要在12天內完成,這是名副其實的“極限挑戰”!
面對重重困難,曾蘇民決定“雙管齊下”,做兩手準備。
一方面,準備常規模式。他請求上級調運大型模具鋼,雖然心里清楚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常規模式不能放棄。
另一方面,就地取材,靈活應對。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高料溫、低模溫”新工藝方案,即把待鍛金屬的溫度提高,模具的溫度降低一半。這樣既能避免模具鋼高溫強度不夠、模具開裂的問題,又能節省時間。當然,這個方案也有風險,那就是坯料溫度提高后,可能會引起微觀組織過燒,導致產品性能下降。但曾蘇民憑借多年的工作經驗,認為只要措施得當,風險完全可以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曾蘇民在辦公室
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在曾蘇民的周密部署下,從繪制模具圖到圖紙審批,從調運普通鋼坯到模具安裝到位,48道工序在一天內全部完成。
生產過程中,他把人員分成幾批,日夜連軸轉,和時間賽跑。最終在第10天的時候,20個合格的氫彈殼成功出爐,比規定時間提前了整整兩天!
12天,20枚從零開始鍛造的氫彈殼,這看似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曾蘇民團隊誰也不曾退縮一步,因為這背后,是國家的需要,是國防的重任。
參考文獻:
[1]唐逾,盧利平.暢敘友情,縱談戰略——學會諶立新秘書長帶隊專程看望涂銘旌、曾蘇民、徐僖院士[J].功能材料信息,2011,8(3):I0006.
[2]陳邦忠.曾蘇民:我國現代模鍛技術開拓者[J].中國科學報,2018-03-05.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