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如今什么是最貴的,人才絕對占據榜首!世界各地也都在為引入人才而大費周章。
就拿一墻之隔的香港為例,因為人口問題嚴峻,它的搶人計劃鑼鼓喧天,當然成效也十分喜人。
自2022年底到2024年底,港府各項人才計劃共收到了43萬逾份申請,超27萬份獲批,約18萬名人才抵港,同時帶來約17萬名家眷,包括近10萬名18歲以下未婚受養子女。
幾天前,香港入境處處長郭俊峯透露稱,僅僅2024年一年就有近14萬人通過各類人才計劃獲批香港身份,比2023年增加了約4000人。
新涌入的人才為香港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但新港人與本地人之間的矛盾也在無形之間筑起了一堵高墻,不敢躺平的精英們卷哭了一眾香港人!
01
— 灣媽看世界 —
內地精英進軍香港教育
曾經的移民是實現人生的大逆襲,走出人生困境,成為人上人。
如今絕大多數內地精英奔向香港,只有一個目的:讓孩子走一條不卷、不難的路!
害怕階層滑坡的內地中產們,不怕吃苦,不怕折騰,只要孩子能上名校,似乎自己與生俱來的使命才算完成。
尤其是優才和高才計劃的這些新港人們,他們嘗過教育的紅利,有名校學歷,在名企工作,有些甚至是企業主。
他們無法接受孩子在未來成為普通人,于是把教育當作了最有利可圖的投資。
只要自己搞定身份,孩子就能以香港考生的身份參加DSE考試并憑借該分數入讀港八大,用扎實的基礎降維打擊香港本地生。
或是用DSE考試輕松申請內地名校,甚至還能參加華僑生聯考,低分考入985、211名校,更別提還有海外300多所學??蛇x。
比起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內地高考,參加DSE或是港澳臺僑聯考的人數更少,香港身份帶來的多元路徑足以讓孩子擁有一個更光明的未來。
然而當無數中產嗅到了其中的香味后,曾經的人煙稀少,如今即將人滿為患。
首先是港澳臺僑聯考人數大漲。
港澳臺僑聯考是中國教育部單獨為海外華僑和港澳臺學生設計的高考,以滿足海外華僑及港澳臺學生回內地入讀大學的愿望。
華僑港澳臺學生入學后與內地學生基本享受同等待遇。
當香港大開城門歡迎全球各地人才的時候,港澳臺僑聯考這條原本不為眾人所熟知的路慢慢成為新港人心中上名校的利器,而港澳臺僑聯考也在眾人追捧中越來越卷。
近5年來港澳臺僑聯考報考總人數持續上升,2024年港報名人數首次突破1萬人(10320人),對比2023年的7238,上漲42.58%。
最明顯的是香港考生急劇增加,前些年每年也就兩三千人報考。
2022年突破3000人,2023年又超過5000人,2024年再次上漲到8000人以上,其他的臺灣、澳門和華僑生僅僅是小幅度增加,甚至還出現了下滑。
港澳臺僑聯考賽道上香港學生的飛速增加與港府的人才計劃戰略息息相關。
然而,總數上漲后,錄取名額有限,競爭也在逐年上漲,2024年通過全國聯招途徑招收的港澳臺學生總數為6012人,其中文科招生名額為2836人,理科招生名額為3176人。
相比于往年,2024年港澳臺聯考的錄取率降低至58.25%,雖然錄取率遠比內地高考要高,但單看,競爭明顯在加劇,尤其有身份的內地港生參與聯考,985和211高校的難度會越來越大。
近幾年港澳臺僑聯考人數猛增過后,分數線也隨之被拔高。
2024年港澳臺聯考本科文史類最低分數線為365 分,理工類達390分。
相較去年,文史類上漲5分,理工類漲幅為10分,高分線漲幅則更為顯著。
對比2021年,普通院校理工類的高分線從400分上漲到510,短短四年時間上漲了110分,文史類、藝術和體育院校都是增加了65分。
其次,DSE報考人數也在止跌回升。
2025年DSE共有55781人報考,較2024年增加近5000人,升幅接近一成,這是自2019年以來,報考人數再次回升至5.5萬人以上。
其中,學??忌藬递^去年增加約2200人,自修生人數增長近2800人,達10303人。
專家表示自修生今年突破1萬人次的背后大概率是與內地生有關。
2014年到2022年期間,DSE整體報考人數都是呈下降趨勢的,2023年突然回升到以往的5萬人,直到目前依然保持著這樣的增速。
這很可能是香港各項人才計劃實施,尤其是優才不設限額和高才通計劃新政的發布帶來的長尾效應。
DSE之所以如此大火,是因為相對內地高考而言,它試題簡單,選擇多,是避開高考內卷的好賽道。
港籍生用DSE考試成績報考時,只要在語文、英語達到第3級以及數學必修部分達到第2級的成績、公民科合格(簡稱332A),便符合申請的資格。
根據考評局公布的考生表現,去年約有1.8萬名考生獲得「332A」的基本入學門檻。
按照香港八大的本科聯招數據,平均1.4人競爭1個席位,錄取幾率非常大!
我們再把目光轉移到內地高考,其報考人數年年刷新紀錄,去年更是達到1342萬人,這次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報考人數首次突破1300萬大關。
人數增多,名額固定,錄取率持續下滑,985/211錄取率已低至10%以下,985名校更是不足5%。
這也是內地中產家長大動干戈拋棄內地高考,轉而拿香港身份的原因。
內地學生憑借扎實的基礎教育,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針對性訓練與補習后,在部分學科上很可能會吊打香港本地生。
于是矛盾也開始了!
02
— 灣媽看世界 —
香港人狀告新港人
被新港人卷怕了的香港本地人眼瞅著名校錄取機會被擠占,去年一紙訴狀告到了立法會申訴部,要求檢討改變對香港本地學生的定義。
他們認為這批新港人是在利用政策的漏洞來謀取教育暴利,直接損害了本地人的教育利益,公平性問題進一步凸顯。
現在的許多新港人學生都是父母先通過優才、高才等人才計劃拿到香港身份,孩子以受養人身份一同獲批。
這些通過受養人通道獲得香港身份的孩子沒有來港定居,也不在香港讀書,卻可借「本地生」身份,只需在內地上一兩年的補習機構,就能和真正的本地生一起通過DSE考試考上了港八大,享有同樣的錄取機會和繳納同等學費。
利益沖突發生后,香港教育局直到今年1月才有消息放出要重新檢討對香港本地生的定義。
但對于如何定義本地生,港府一直很謹慎,因為一旦這塊大蛋糕分不均,極有可能會斷送后路,畢竟香港解決人口危機的中堅力量就是內地人才,真正來的海外人才并不多。
如今的港府既要考慮到一旦修改了準入標準是否會影響到人才的引進,又要判斷會不會降低香港的競爭力以及吸引力,還得為新移民與香港土著之間的公平性做權衡。
這就是香港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所認為的,即改變對本地生的定義將會牽一發動全身,他認為如果要改變,需要從招生準則和學費兩個方面做出考量。
常任秘書長李美嫦也說,很多國家地區的大學,并非以二元制收生,即只分「本地生」及「非本地生」。
有些國家的學生在入讀當地大學時不會繳納本地生的費用,比如美國的公立大學會把學生分為州內、州外、國際生,不同學生類型的學費和招生有所區分。
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又指出,會參考英國、新加坡等地的政策來細化對本地生和非本地生問題的規定。
2月初又有新消息傳來。
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出席電臺節目時,談及關于本地生定義的安排時強調,目前政府并沒有任何定案。
當被問到修改本地生定義可能與基本法有沖突,蔡若蓮說人才子女持香港身份證,就學權利應獲保障,有香港身份證「無理由不是本地生」。
即有香港身份的人才子女,依舊屬于本地生。
只不過為了維護本地人的利益,避免教育公平失衡,會采取其他策略來應對,比如會考慮新港人在港居住年期、對香港的貢獻和認識因素等。
當被問到即使日后學費不同,是否沿用同一批大學學額,蔡若蓮認為使用15000個本地生學額「亦可能影響本地同學升學機會」,因此會一并考慮。
蔡若蓮還表示,目前正參考不同國家/地區做法,考慮收取不同層級的學費:「未必是本地和非本地生二分法,本地生都可以有不同學費,厘訂不同收費層次」。
03
— 灣媽看世界 —
新港人成了當地人口中的工賊
當教育公平問題日益凸顯時,新港人初入香港職場也是矛盾不斷。
擁有傲人學歷和工作經驗的優才、高才們夢想著在香港開辟一番新天地,結果為了找到一份工作,活生生成了香港本地人口中的工賊。
去年,內地精英卷翻香港職場的話題成為一大熱搜,引發全網關注。
一些內地人才為了獲得工作崗位,紛紛打響“減薪價格戰”和“加班加時戰”,
香港雇主一般不會過問求職者的婚育情況,但就有有年輕新港人主動交代不打算結婚生娃。
還有人直接在簡歷上寫明愿意自降身價,甚至放棄休假,聲稱可以24小時在線。
去年大廠迎來大面積的裁員,一大批35歲+的前員工被迫離開,他們沒有去跑滴滴、送外賣、或是創業,而是走上了一條極具性價比的南下香港之旅。
港鐵東線上擠滿大廠前員工成了香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有香港HR吐槽,內地新港人正在變成人人喊打的“工賊”,他們將不好的風氣帶入了香港職場,攪渾了這塘清水。
因為這些精英自降身價,越來越多的香港雇主更愿意招收內地人,畢竟他們既便宜又聽話!
這些入職的新港人們用加班減價來換取生存,香港職場人直呼“快被卷哭了。”
就連一些香港HR也是十分疑惑:這些人是不是有問題,是家庭不幸福、能力有問題、精神有問題還是誠信有問題,為什么不把自己當人看?
其實誰也不想卷,更不想打破美好的生態圈,優才高才們更不想被扣上工賊的帽子,但他們的卷也是迫于無奈,或者說情有可原。
因為他們面臨著續簽的巨大壓力!
不管是優才、高才計劃,還是專才、進修,拿到身份并不意味著一勞永逸,因為后面還有漫長的七年等待著大家,從臨時變為永居!
優才是為了吸引高技術和行業優秀人才到港定居設立的,因此它的續簽比較靈活。
沒有規定要在香港待滿多少天,也沒有強制要求租房或是購房等,可以靠工作續簽,也可以通過在港居留續簽。
它一般的續簽模式為3+3+2 年,首次獲批有3年逗留簽證,需續簽成功滿7年,才有機會獲得永居身份。
高才的續簽模式一般是,BC類為2+3+3模式,即首次獲批后可在港逗留2年,第一次續簽后可再獲得3年期限,第二次續簽后再獲得3年期限,A類首次獲批由2年更改為3年。
高才是需要工作,如果是受雇于香港公司,工作性質是外派的,有正常繳納強基金,人不在香港也是可以續簽的。
具體的四種續簽方式如圖所示:
入境處沒有對走高才通計劃人才的個人收入做出具體規定,一般每月兩三萬港幣是正常水平。
真正以高才通入港的人,月入中位數為5萬港元,約四分之一平均每月收入高達10萬港元或以上,約一成高達20萬港元或以上。
專才在申請時就要有香港公司雇用,后續續簽也是如此。
如果續簽時,雇主不變,提交工作證明、雇用合同等常規材料,基本上不會出現問題;
一旦雇主變了,材料就會增多,難度相當于重新申請一遍專才。
進修是畢業后獲得兩年的逗留簽,在這期間也要找到工作,續簽滿7年才能拿到永居。
不管是工作簽,還是居住簽,本質上都是要看到底有沒有跟香港保持聯系,有沒有為香港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對于香港人抨擊新港人擾亂了香港職場,很多處在漩渦中的人也很無奈。
香港夢需要付出成本,想要永居身份,確實需要在這個陌生的城市主動一些,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不自覺帶來的卷文化也并非他們的初衷。
正如一位新港人所言:
“我是新移民,人生起點不同,目標不同,所以卷度不同。我天資平平、沒有家庭助力,從18線小村子到現在有存款,除了靠卷我想不出其他方法,你覺得的卷是讓我安心的舒適區。”
04
— 灣媽看世界 —
內卷只是暫時現象
對于新港人的內卷,普通民眾雖然有所擔憂,但相關專業人士并非不了解其中的難點。
就如香港立法會議員洪雯所認為的那樣,內地精英在香港職場中內卷,只是暫時現象。
因為他們如今最大的壓力就是找到工作,生存下去,然后再安家立業,讓孩子有得選,這需要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香港優才本身就上進,有較強工作能力,不管卷與不卷,都是個人的工作風格,在香港工作將慢慢入鄉隨俗。香港是一個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內地人才的到來,無疑為香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這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香港身份對于港府是利益,對于內地中產是特權,是獲得教育、醫療、高薪回報的杠桿。
目前香港已經處在搶人才的中后期階段,諸如高才、優才的要求也在不斷優化完善。
只要符合人才計劃的要求,并且真心為孩子教育著想,也想在香港開啟中年下一春,抓緊時間了解或是辦理。
不論規則如何變,港府的大門永遠敞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