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縣,位于周口市東北部,人口138萬。
鹿邑設城建置始于夏商時期,治所在今鹿邑縣太清宮鎮一帶,距今有4000余年。
鹿邑一直很有名氣,因為是李姓的祖地。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李姓達到10139.08萬人,占比為7.18%。
“根在鹿邑,望出隴西”,這是超過1億的李姓的共識。
在鹿邑,隨便和路人提起老子,人們都能侃侃而談,因為這里是老子的故鄉,老子姓李,鹿邑也因老子而倍感驕傲。
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李姓的得姓始祖并不是老子,而是老子的十一世祖李利貞。
李利貞,本為嬴姓,其血緣先祖是上古四圣之一(堯、舜、禹、皋陶)的皋陶。
皋陶輔佐大禹治水有功,曾被定為大禹的接班人,卻先于大禹去世。
皋陶架構了最早的司法制度體系,提出了“人性九德說”,被后世尊為“司法始祖”。
由于他長期擔任掌管刑法的“理官”,因此他的家族被以官賜名,為理氏一脈。
時間來到商紂王時,理徵繼承了祖業,繼續擔任法官。他執法如山,不徇私情,得罪了一些貴族,最終因直諫觸怒紂王被殺。?
為躲避追殺,理徵的兒子利貞隨母親契和氏逃難至鹿邑。沿途之中,他們以吃李子得以生存。
在鹿邑隱居后,為躲避紂王的追捕,同時報答“李子”保命之恩,因此更姓氏為李,李利貞為得姓始祖。
老子,出生鹿邑縣太清宮,被稱為太上老君,尊為道祖,道家后人將老子視為宗師。
東漢時期,漢桓帝劉志曾經在一年中兩次派人到鹿邑祭拜老子。
李姓人口的大發展是在唐朝。
李世民登上帝位后,組織吏部尚書高士廉等人編寫《氏族志》。
當時,社會上聲望最高的氏族是山東清河崔氏,李世民看了初稿后很不滿意。
反復修改后,《氏族志》定稿,共100卷,列293姓、1651家。其中,山東清河崔氏被降為第三等,皇族隴西李氏為第一等,新士族集團建立。
此后,唐朝廷以褒賞、恩惠、籠絡而賜功臣以國姓,這其中就包括了英國公李勣、夷國公李子和、靺鞨族酋長李突地稽、東突厥首領李思摩、黨項族平夏部首領李思恭等等。
如今,在鹿邑縣老子故里景區太清宮的東側有中華李氏大宗祠,供李姓始祖理利貞和李氏先祖老子,以及歷代李氏名人。
來這里尋根拜祖的李姓人很多,但是,與看門的老人聊天,他卻告訴我們:來祭拜的當地人并不多,更多的是廣東、福建等地來的外省人。
而千里之外,在福建上杭稔田鎮,也有一座建設于清道光年間的李氏大宗祠,是為了追懷在宋朝移居到福建的李姓祖先李火德而建設的。
這座宗祠被譽為“客家第一祠”,為東南亞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海內外最具影響力的客家祖祠,每年有數十萬人前來觀光祭祀?,興旺程度超過了鹿邑祖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