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梵蒂岡表示愿意在中國設立常設辦事處,外交部也表示愿推動中梵關系不斷改善。
過去推動中梵關系改善的努力,其實一直不斷。其中龔鵬程教授的交流訪問,便頗具傳奇色彩,值得紀錄。
一
梵蒂岡城國很小很小,國土面積0.44平方公里。但在世界上地位特殊,影響力不可忽視。
它是全球十三億天主教徒和二十四億基督教徒心理上的首都。雖無工農業與自然資源,收入只靠旅游、郵票、不動產出租、銀行盈利和教徒的捐款等。
可是銀行信貸和不動產無數,僅地產就達46萬余公頃以上。黃金、外匯儲備達100多億美元。轄下還有大學六十多所。所以事實上也是經濟和文化大國。
但它與中國的關系,除臺灣外,基本是隔閡的。
著名學者龔鵬程的到訪,能打破這種隔閡嗎?
龔鵬程教授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就曾拜訪過梵蒂岡內廷及其電臺,后來他在歐洲的活動很頻繁,舉辦過許多次研討會。因此梵蒂岡對他的到訪,大表歡迎。
依龔教授的計劃,雙方可以每年在中國與梵蒂岡輪流舉辦思想藝術論壇。預料這是半個多世紀以來從未有過的盛事。由于梵蒂岡乃歐洲思想與藝術之核心,此舉應該也會帶來新一波的思想碰撞,開啟新的文化交流熱潮。
二
大主教,圣座法務闡釋委員會秘書長阿雷塔蒙希Arrieta設宴招待,雙方確定了交流方向。
梵蒂岡自己有《羅馬觀察家報》和《教廷交匯》月刊,但為了擴大宣傳,還另約了意大利最大的紙媒《共和國日報》來做專訪。
其后更為龔教授提供了專場參觀及藏品介紹,開放了所有不對外開放的展室;或俟閉館以后,游客散去,再讓龔教授獨自參觀。西斯廷小教堂米開朗基羅的杰作等處,還特意聽取了龔教授的觀感。
梵蒂岡每年游客一千多萬,是世界上最擁擠的展場。這種深入獨觀的優遇,卻是連前此臺灣星云法師來梵蒂岡拜訪教宗時都沒有的,當然也令龔教授深有觸動。
這確實是個特殊的體驗,一是梵蒂岡乃至整個意大利,均表現了前所未有的對中國的熱情,令人印象深刻;二是梵蒂岡在文化藝術上的內涵,也再度使人震撼。
意大利最大的紙媒《共和國日報》來對龔教授專訪時,龔教授就著重提到:中共十九大以后表現了幾個值得注意的觀點,要與傳統文化重新結合,也要與生態重新和諧發展,對改革開放以后呈現的信仰危機也表示應予正視。
這些,恰好也都是教廷所關心的,也是彼此觀念上最能有交集之處。
因此,龔教授認為中梵在宗教制度方面,雖還不見得能立刻消弭歧見。但不妨從人與天、與地、與他人、與自我的和諧相處做起,加強文化藝術的溝通陶冶,以符合時代之需。
梵蒂岡博物館事務行政總理保羅尼克利尼Paolo Nicolini非常同意龔教授的觀點,特意在博物館內設置晚宴,繼續討論他們共同關心的天人之際問題。
天人之際,是個復雜的問題,但這不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新開端嗎?
三
新的中西文化交流,事實上也不必等到以后,龔鵬程教授既然來了,梵蒂岡教廷內部神秘的收藏,自然也就可由他來介紹。
多數人恐怕都不曉得:羅馬梵蒂岡教廷所藏文物,其實不只有天主教的東西,也不全是歐洲的。
因為教廷向來關切世界文化發展,故“天宮寶藏”中尚有人類學性質的民族文化博物分館,收藏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最能代表各宗教與文化之藝品;還有專供各國學者研究用的圖書館,收藏由世界各地征集來的文獻資料。
因龔鵬程教授到訪,梵蒂岡特由民族博物館負責人Nicola Mapell尼可拉·馬貝里陪同參觀。
該館收藏中國及亞非各地的字畫、藝術品、神佛像等精品甚多。當年張大千送給保祿六世的祝壽畫也在其中(大千,是他少年當和尚時起的法號,他們家族其實信的是基督,故其子也命名為張保羅)。
由于該館維修保護古字畫、文物之工作頗為審慎,所以也請龔教授去看看,給予指導并協助鑒定。內中一部分,經龔教授挑選后,將送來中國展出。
四
梵蒂岡圖書館則并不對一般民眾開放,是專業研究型圖書館。藏有200萬冊印本;7.5萬卷二世紀以前拉丁文、希臘文、阿拉伯文、希伯來文、波斯文手稿;6.5萬卷歷史卷宗;十萬件圖片、版刻、地圖和版畫;米開朗基羅的作品草圖和信件等等,在世界上極富盛名。
其中也有約七千多冊中文文獻,有從未公布的珍貴刻本、稿本、抄本、地圖、星圖、畫本、小說、雙語辭典等。包括所謂利瑪竇繪制的《坤輿萬國全圖》,和以前都不知道的一卷《清明上河圖》,其價值不可言喻。
該館另提出了幾卷有疑問的卷子,請龔教授審視。龔教授給出的答案,他們也認為很精確。
龔教授則對該館常務館長Casare Pasini凱撒帕西尼建議:雖然大家都知道該館所藏明清傳教士介紹西方科學、宗教、文化、歷史的著述、傳教過程中的具體狀況文獻數量最多,但這僅偏于傳教史。近年該館與北京外國語大學合編的《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叢刊》,亦僅著眼于此。
而其實與傳教無關的歷史文獻、儒學經典、小說、民間百科圖書和字典等還很多,如《水滸傳》之類,就應該繼續整理出版。
其次,1920年該館曾請法國著名漢學家伯希和(即在敦煌取走大量經卷的那位)來協助編目,完成了《梵蒂岡圖書館所藏漢文寫本和印本書籍簡明目錄》,成為全球學界了解該館漢文文獻之依據。
可是這本目錄還有些不詳盡或錯誤之處。例如《麟之趾》,伯希和以為是介紹麒麟腳的書,其實不是。龔鵬程教授說:《麟之趾》是《詩經.周南》中一首詩的題目,乃是形容貴公子之威儀的。諸如此類,都應當修訂。
該館對此特別感謝,也希望龔教授能多加協助。畢竟該館精通中文的人手有限,對中文資料無力全面清理,須要與中國合作。龔教授說他早年曾經有構想,在梵蒂岡設立中華文化中心,更是倍受期待。
梵蒂岡另外還特別聯系了意大利總統參謀、國家遺址博物館主席Autonio Zanardi Landi安東尼·詹納爾迪·藍迪來與龔教授會晤。
一般人都以為羅馬是絲綢之路在西方的端點,實則Aquilea才是,其地位類似中國之敦煌,在文化交流史上極為重要。
龔鵬程教授則認為在Aquilea與敦煌之間,配合“一帶一路”之議題,確實有極多可以交流互動之處,而國內對此尚無所知,故也非常值得推動。
相應的,梵蒂岡也表示:中梵之間,近年來往甚疏,這次龔教授來訪,帶來了難得的經驗,真誠希望這樣的交流未來會漸漸多起來。圖書館博物館是收藏記憶、保存文化的地方,屬于人類的共同資產,因此必須更好地利用、發揚。
龔鵬程,1956年生于臺北,臺灣師范大學博士,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著作已出版一百九十多種。
辦有大學、出版社、雜志社、書院等,并規劃城市建設、主題園區等多處。講學于世界各地。并在北京、上海、杭州、臺北、巴黎、日本、澳門等地舉辦過書法展。現為美國龔鵬程基金會主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