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走在廣州的街頭,如果你留意觀察,會發現BRT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廣州市交通運輸局對BRT線路進行了多次調整——去年8月,B2A、B27兩條線路停運;今年2月,B1路快線、B4路快線等六條線路也計劃暫停運營。曾經密密麻麻的線路圖上,如今廣州BRT線路從43條縮減至35條。
▲圖源網絡
隨著私家車的普及、地鐵網絡的擴展和 “電雞”的增多,公交出行比例明顯下降,BRT載客量也大不如前。時過境遷,廣州BRT終究會退出歷史舞臺嗎?
01
15年的矚目與落寞
快速公交系統(Bus Rapid Transit,簡稱 BRT)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的巴西庫里蒂巴市,時任市長杰米?勒納提出這樣一種創新的城市交通解決方案。到了2004年,北京開通了中國首條BRT線路,此后其他城市紛紛效仿,其中就包括廣州。
21世紀,廣州城市中心逐步東移,天河路、中山大道一帶車流量日趨上升,時常出現嚴重的交通堵塞。為了改善此情況,2008年廣州BRT項目開始建設。據2009年的報道,中山大道BRT試驗線的工程投資為7.23億元,平均每公里造價約3157萬元。
▲BRT建設前的路況,圖源網絡
在建設之時,BRT就已經在廣州引發過激烈的輿論爭議,聲音主要集中在:原本不堪重負的路況中,要再擠出兩至三條車道給BRT,恐怕會從擁堵變癱瘓;耗費巨資建設 “發展中” 與 “發達” 過渡性的公交系統屬浪費;BRT 是否只是為廣州亞運會所建的形象工程等等。
2010年2月10日,廣州BRT正式建成通車,西起天河體育中心,終點為黃埔夏園站,全長 22.9 公里,采用 “封閉走廊 + 靈活線路” 的模式,在 BRT 專用通道內只走 BRT 車輛。
▲圖源網絡
建成不足三個月后的2010年5月1日,廣州BRT最高客流量達96萬人次,高峰期平均每10秒通過一輛車,成為世界第二大運力以及亞洲最繁忙的BRT系統,并陸續獲得了2011年國際可持續交通發展獎、2012年聯合國應對氣候變化燈塔獎、2013 年BRT系統金牌標準獎的國際榮譽。
之后的數據顯示,廣州 BRT通道內平均運營速度達到約24km/h,比開通前提高了84%,中山大道沿線社會車輛的平均速度也比開通前的13.9km/h提高到開通后的17.8 km/h,提速28%。
▲圖源網絡
不過,隨著時間的遷移,廣州人的出行習慣開始改變——一方面 “電雞” 大軍分流了大量短程通勤人群,另一方面地鐵線路更加完善。廣州市政協委員劉根生就分析道:“BRT 線路與地鐵5號線、13號線高度重合,在BRT連接的黃埔區與市中心的通勤區間,還有6號、21號、7號線等多條地鐵線路,地鐵出行更加方便。”
在此情況下,選擇公交出行的市民逐年下降,其中BRT更是只占市中心區公交客運量的10.78%,曾經日均客運量從巔峰時期的96萬人次降至26萬人次。
▲“冰火兩重天”的路況,圖源網絡
在繁華的市中心區域,你會見到這樣一番情景——一邊是車水馬龍的社會車道,私家車大排長龍,慢行擁堵;一邊是空蕩蕩的 BRT 車道,不時有 BRT 車輛行駛,非高峰時段車上的乘客算不上多,偌大的候車站臺也顯得有些寂寞。
02
是去是留爭議不絕
不過,對于BRT如今的狀況,市民對其去留各有看法。
有網友覺得BRT發揮的作用與15年前不可同日而語,占用了寶貴的道路資源,應當取消。特別是車道加上站臺,直接占掉雙向 6 條道之多。
▲網友觀點
亦有網友希望BRT保留,原因是如果打回原形到BRT未建之時,社會車輛、公交車一起塞,情況亂上加亂,不如各行其道來得效率高,BRT依舊是廣州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網友觀點
還有網友指出,社會車道塞車,是綜合因素造成的,并非釋放幾條車道就能完美解決的。
▲網友觀點
還有網友表示,如果取消BRT,拆遷成本大,以及當初建設的人力物力財力不就打了水漂?
▲網友觀點
除此之外,不少網友還指出了廣州BRT存在的其他問題——比如車速太慢,BRT限速40公里,平均時速也才20多公里;又比如在崗頂站、車陂站、學院站、烏沖站等站點,常有 “電雞” 違規駛入,使得BRT車道堵塞。
▲網友觀點
相比起簡單直接的去或留,還有一些網友與專家提出了折中的方案。
早在2022年,就有廣州市政協委員建議,推廣非工作日BRT車道不限行,有針對性地為社會車輛開辟更多行駛空間。
還有網友建議夜間BRT收車后,可開放社會車輛通行。
▲網友觀點
除了分時段之外,還可以考慮非核心地段分區域實施社會借道,以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亦有網友調侃式建議,結合廣州 “電雞圍城” 的現狀,將BRT改為 “電雞” 專用道。
▲網友觀點
以后BRT會不會改名成 “雞 RT”?
03
過渡性還是前瞻性
除了廣州之外,其他國內城市的BRT運營狀況又如何呢?
目前,北京、上海、成都、武漢、廈門、杭州等38座城市都建設了BRT系統。
全國最成功的BRT范例則是廈門,其BRT自2008年投入使用以來,單日客流穩定在20多萬人次,因為其高架橋模式很好地避免了地面交通和社會車輛的干擾。
據了解,廈門BRT在規劃建設過程中,充分考慮了城市交通流量、地形地貌等因素,高架橋的設計不僅保障了運行速度和準點率,還預留了一定的擴展空間,以適應未來城市發展的需求。
▲圖源網絡
但是,國內也不乏建設BRT后又取消的案例——比如重慶、昆明,因為運行效果不佳,特別是客流情況不理想,就分別在2012年和2013年全面取消了BRT;又比如常州、鄭州,因為要讓步于地鐵等市政工程的建設,不得不拆除多個BRT站點或改道。
整體來看,BRT所屬的公交系統在國內略顯頹勢。2023年中國常規公交客流量僅達到2019年的67%,2024年上半年的客運量雖較2023年同期略有增長,但整體仍低于2019年的水平。
▲曇花一現的重慶BRT,圖源網絡
南京規劃設計院曾經發文分析,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由于小汽車急速增長,交通擁堵問題凸顯,成為政府、民眾共同關注的熱點。一些城市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呼吁建設BRT,這本是好意,政府也愿意響應和積極作為。
然而,由于對城市交通和BRT的系統性、復雜性認識比較簡單膚淺,在缺乏科學規劃、科學選址、科學設計、科學論證的情況下,進行了匆忙決策和匆忙建設,這樣的BRT工程便存在失敗的風險。
▲圖源網絡
城市交通規劃需要具備前瞻性,許多國外城市如倫敦、巴黎等城市的地鐵系統,之所以能擁有百年壽命,正是因為在設計時預留了足夠的擴展空間,能夠適應城市人口和交通需求的變化。
回顧廣州BRT的發展歷程以及對比其他城市的運營狀況后,我們不難發現,交通猶如城市的血脈,那么在進行血管疏通手術前,難道不應該謹慎再謹慎嗎?
各位自己友,
你怎么看廣州BRT的發展?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羊記精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