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網 用文學點亮夢想
具有影響力的文學平臺
擁有二十多年圖書出版經驗
出版優(yōu)秀文學作品 培育知名青年作家
青年作家網長期致力于圖書策劃、編輯、設計、出版、印制、發(fā)行和宣傳等工作,與國內五十多家大型出版社簽署戰(zhàn)略合作,攜手打造高品質的出版品牌!
安排新華書店、京東、當當、淘寶等線上線下多渠道上架發(fā)行,國內外三百余家省市級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收藏!
詩歌、小說、散文、童話、傳記、志書、社科等體裁不限,均可出版!
獨立書號、電子書號和叢書號出版,微信咨詢:2416378191
于文字山河間 探故人幽微情
——文瀾珊小說《山河故人》賞析
作者:馬勝濤
我與文瀾珊女士雖不曾謀面,但她卻是我的良師益友。
她的《山河故人》宛如一部細膩的時光之書,以其溫婉筆觸,將山河與故人的故事娓娓道來,于字里行間流淌著對人生、情感與時代變遷的深刻思索,為讀者勾勒出一幅動人心弦的生活長卷。
一、精巧布局:歲月經緯中的人生圖景
小說采用了一種巧妙的敘事結構,以時間為經,以人物情感為緯,編織出一個錯落有致的故事網絡。從往昔的青蔥歲月起始,彼時山河依舊質樸,故人之間情誼純粹如清泉。隨著時間的推進,情節(jié)在時代的浪潮中起伏跌宕。作者如同一位技藝高超的畫師,不緊不慢地在不同階段鋪陳細節(jié),從鄉(xiāng)村的寧靜日常到城市的喧囂繁華,從少年的懵懂憧憬到中年的滄桑感悟,各個章節(jié)既相互獨立又緊密相連。這種布局,讓讀者仿若置身于主人公的人生旅程之中,親身感受著時光的流轉與命運的無常。
二、細膩筆觸:山河故人的深情描摹
文瀾珊的文字細膩入微,對山河與故人的刻畫皆入木三分。在描繪山河時,她筆下的山川河流并非簡單的自然景觀,而是承載著主人公情感與記憶的載體。那連綿的青山,在晨曦中泛著柔和的光,仿佛是故鄉(xiāng)溫暖的懷抱;那潺潺的渭水,日夜不息地流淌,恰似歲月的腳步從未停歇。這些對山河的描寫,不僅勾勒出一幅如詩如畫的美景,更營造出一種寧靜而深遠的氛圍,讓讀者能真切感受到主人公對故鄉(xiāng)山河的眷戀之情。而對于故人,作者更是通過細膩的人物刻畫,展現出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故人之間的一個眼神、一句問候,都飽含著深厚的情感。作者描繪得栩栩如生,讓讀者仿佛能觸摸到那份真摯而復雜的情感脈絡。
三、主題探尋:時代浪潮下的情感堅守與變遷
《山河故人》深入探討了時代變遷背景下,人們在情感與現實之間的掙扎、堅守與變遷。隨著時代的飛速發(fā)展,物質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之相伴的是故人的離散、傳統情感紐帶的松動。在這個過程中,四合院分了家,作者通過主人公友成的父親的經歷,提出了對人性、情感與人生價值的深刻思考。孫氏三兄弟雖擁有了各自的小家,其父卻時常思念起一家人擠在四合院的情景,這種對往昔情感的懷念,反映出在時代洪流中,人們對內心本真的追尋。小說揭示了盡管時代的巨輪不可阻擋,但那些源自山河與故人的情感,如根須般深深扎在人們心底,成為支撐我們面對生活的力量。它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禁反思自己在時代變遷中的位置與選擇,思考在追求物質進步的同時,如何守護好那些珍貴的情感與記憶。
文瀾珊的《山河故人》憑借其精巧的布局、細膩的筆觸以及深刻的主題,成為一部值得反復品味的佳作。它引領讀者在文字的山河間穿梭,探尋故人的深情厚誼,感受時代浪潮下人性的光輝與溫暖。
四、語言魅力:詩意與質樸的完美融合
文瀾珊的語言風格獨具特色,巧妙地將詩意與質樸融為一體。在描寫自然景色與細膩情感時,文字充滿詩意,如“夕陽西下,渭河邊仿佛被夕照點亮了,美不勝收。一家四口,站在架
子車旁,靜靜地看著夕陽,滿眼是光。”這樣的語句營造出一種空靈而唯美的意境,讓讀者仿若身臨其境,感受到山河的壯美與寧靜。而在敘述日常生活場景和人物對話時,又展現出質樸的一面,貼近生活實際,充滿煙火氣。例如“這晚,劉老太太坐在小矮凳上,盤著腿,一邊吸著長煙斗,一邊跟大家講村子里的故事?!边@種質樸的語言,生動地刻畫出人物的性格與生活狀態(tài),使讀者產生強烈的代入感。詩意與質樸的結合,讓小說既具有文學的美感,又不失生活的真實,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既能領略到文字的藝術魅力,又能深切感受到生活的原汁原味。
五、文化映照: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交融
《山河故人》從側面反映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碰撞與交融。在傳統的鄉(xiāng)村生活中,人們遵循著世代相傳的習俗與價值觀,注重鄰里關系、家族情誼,對土地有著深厚的眷戀。然而,現代文明的浪潮洶涌而來,城市化進程加快,物質生活的豐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思維模式。主人公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成長,既承載著傳統文化的熏陶,又不得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節(jié)奏。比如,在面對傳統節(jié)日時,主人公內心深處依然保留著對其儀式感的重視,但在現代生活的忙碌中,這些傳統習俗又逐漸被簡化或遺忘。這種文化層面的描寫,深刻地反映了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困惑與掙扎,以及在兩種文化沖擊下努力尋求平衡的過程。它讓讀者意識到,在時代發(fā)展的進程中,如何在追求現代文明的同時,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是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
文瀾珊的《山河故人》以其多元的魅力,從布局、刻畫、主題到象征、語言、文化等多個維度,為讀者呈現了一個豐富多彩且深刻動人的文學世界。它不僅是一部關于個人成長與情感的故事,更是對時代、文化、人性的深度審視,啟發(fā)著讀者在生活的旅途中,不斷探尋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六、人物弧光:在歲月洗禮中蛻變與堅守
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飽滿,其人物弧光在歲月的長河中展現得淋漓盡致。以主人公友成為例,從年少時的天真懵懂,懷揣著對世界的好奇與憧憬,在山河的懷抱中與故人共享無憂無慮的時光。彼時的他,眼中的世界是簡單而美好的,友情純粹,夢想熾熱。然而,隨著時代巨輪的滾滾向前,他被卷入了生活的洪流。
這種人物性格與心境的轉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一個個具體的事件、一次次深刻的挫折與感悟中逐漸形成。作者通過細膩入微的描寫,讓讀者清晰地看到主人公在歲月洗禮下的蛻變軌跡,同時也感受到他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對內心本真的堅守。這種真實而立體的人物塑造,使讀者能夠深刻共情,仿佛看到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影子,引發(fā)對自身成長與堅守的深度思考。
七、情感共鳴:喚起普世的情感記憶
《山河故人》之所以能打動人心,在于它成功喚起了讀者普世的情感記憶。無論是對故鄉(xiāng)的思念,還是對故人的牽掛,都是人類共通的情感體驗。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類似“山河”的存在,或許是故鄉(xiāng)的小村莊,或許是童年時的老街道,它承載著我們最初的記憶與情感。當我們遠離它,在陌生的城市為生活奔波時,那份對故鄉(xiāng)的眷戀會在不經意間涌上心頭。
同樣,故人也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些一起長大的伙伴、曾經親密無間的摯友,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漸漸失去聯系,但他們留下的美好回憶,卻永遠珍藏在心底。小說中主人公與故人之間的故事,無論是久別重逢的喜悅,還是無奈分別的惆悵,都能觸動讀者內心深處的情感琴弦,讓我們回憶起自己與故人的點點滴滴。這種情感共鳴的力量,使《山河故人》不僅僅是一部文學作品,更成為了連接讀者內心世界的橋梁,讓我們在別人的故事中,找到了自己的情感寄托與慰藉。
八、留白之美:留給讀者的想象空間
文瀾珊在小說中巧妙地運用了留白手法,為故事增添了別樣的韻味。在一些關鍵情節(jié)或情感轉折處,作者并未進行詳盡的描述,而是留下了恰到好處的空白,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去填補。例如,寫到劉喜勞時,“在這洞房花燭夜里,他的內心,悲喜交加,忍不住淚如雨下……”作者只是描寫了劉喜勞的心緒,對于他究竟想了什么,內心有著怎樣復雜的情感,并沒有過多著墨。
這種留白,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思考與想象空間。每個讀者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情感認知,去揣測劉喜勞的心境,賦予這段情節(jié)獨特的意義。留白不僅避免了敘述的冗長與繁瑣,更激發(fā)了讀者的閱讀主動性,使讀者不再僅僅是故事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成為了故事創(chuàng)作的參與者。通過自己的想象,讀者與作品之間建立起了更為緊密的聯系,讓閱讀的過程充滿了探索與發(fā)現的樂趣,進一步豐富了作品的內涵與層次。
《山河故人》憑借其在人物塑造、情感共鳴以及留白藝術等方面的卓越表現,成為一部具有深刻感染力與持久生命力的作品。它以文字為畫筆,繪就了一幅關于人生、情感與時代的宏大畫卷,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品味、不斷感悟,在歲月的長河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
書評作者簡介:
馬勝濤,祖籍河北,筆名青榆山人、扶搖先生,魯迅文學院保定作家班學員,保定市作家協會會員,保定市詩詞協會會員、理事,順平縣詩詞協會會長。作品見于《中國教育報》《作家報》《河北日報》《保定日報》《十堰晚報》《青年文學家》《黃河文學》《特區(qū)文學》《三角洲》等刊及網絡平臺。著有小說、散文集《心有蓮花開》。
※本文由青年作家網編輯部發(fā)布
★近期已出版圖書★
作家會員申請表
投稿出版
掃碼填寫
多重福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