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肺癌是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的惡性腫瘤,給家庭和公共醫療體系帶來了巨大的負擔。為了進一步提高肺癌的診療水平,提升患者對于肺癌診療的認知,推動循證醫學證據向患者傳播,促進醫患共同決策,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在多學科專家、患者和公眾代表的共同參與下,通過收集和遴選患者關注的臨床問題,充分借鑒國內外肺癌診療指南信息、最新研究成果和臨床經驗,結合中國國情和患者需求,編寫了《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患者版(2024版)》。指南旨在為患者及家屬提供全面、科學、實用的肺癌診療信息,幫助其更好地了解肺癌的基本知識、診療流程、治療方法及預后管理,增強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全社會對肺癌防治工作的關注度和參與度。
【關鍵詞】肺腫瘤;診斷;治療;患者;指南
肺癌作為全球范圍內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的惡性腫瘤,對人類的生命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在中國,肺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已成為我國公共衛生領域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對肺癌的認識和治療手段也在不斷完善和進步。然而,患者作為肺癌診療的中心,常因缺乏專業知識背景,無法全面理解疾病及治療相關的信息,從而影響治療決策及疾病管理。為了進一步提高肺癌的診療水平,提升患者及家屬對于肺癌診療的認知,推動循證醫學證據向患者傳播,促進醫患共同決策,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特編寫了《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患者版(2024版)》。本指南旨在為患者及家屬提供全面、科學、實用的肺癌診療信息,幫助其更好地了解肺癌的基本知識、診療流程、治療方法及預后管理。同時,我們也希望本指南具有易懂性、可讀性和可及性,進而促進醫患之間的有效溝通,增強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全社會對肺癌防治工作的關注度和參與度。
在編寫過程中,我們在《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24版)》的基礎上,充分借鑒了國內外肺癌診療指南信息、最新研究成果和臨床經驗,結合中國國情和患者需求,力求使本指南既具有前瞻性、科學性,又具備可操作性。我們相信,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和社會的共同努力,肺癌的診療將會取得更加顯著的成效,為更多的患者帶來希望和福音。
一
肺癌的基礎知識
(一)肺癌的簡介
肺癌的全稱是原發性支氣管肺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肺癌的最主要危險因素是吸煙,其余危險因素包括二手煙或環境油煙吸入史、環境污染和暴露于有害物質等。
肺癌的診斷通常是一個多步驟的過程,需要結合臨床癥狀、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等來確認是否患有肺癌。確診肺癌的“金標準”是組織活檢,通過手術或穿刺從腫瘤中提取組織樣本,并在顯微鏡下進行病理分析,明確病理診斷,且還需要完善分子診斷以及程序性死亡受體配體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 PD-L1)免疫組織化學檢測,以指導后續治療方案的制定。
肺癌根據病理類型主要分為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與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肺癌的分期依據腫瘤的大小、是否累及局部淋巴結以及肺外轉移的部位進行。不同分期肺癌的主要治療方式各不相同。所有治療方式需要在確保患者安全性的前提下進行,因此需結合患者的體力情況、既往病史以及既往治療的不良反應進行綜合選擇與判斷。
肺癌的常見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化療、放療、消融治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介入治療、中醫藥治療和輔助治療等。不同的治療手段都有相應的優勢和局限性,臨床醫師會結合肺癌的病理類型、分期以及患者的年齡、身體健康狀況、是否伴有其他疾病等,綜合評估后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
對于早、中期肺癌患者,通常在治療后的前3年,每3~6個月進行1次隨訪,之后每年進行1次隨訪檢查。每次隨訪需要結合病史、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對于晚期患者,無明顯癥狀或癥狀穩定者,通常每2~3個月隨訪1次;臨床出現新的癥狀和/或癥狀加重者,立即隨診,由臨床醫師決定是否完善相關影像學檢查。
(二)什么是肺癌
人體在進行呼吸運動時,空氣要經過鼻腔—喉部—氣管—各級支氣管后到達肺泡。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左肺分為上下兩葉,右肺分上、中、下三葉。氣管會分為左、右兩個主支氣管,在肺臟內部,每個主支氣管會逐級分為葉支氣管、段支氣管、細支氣管等更加微小的氣道結構,最終開口于肺泡(圖1)。肺泡是體積微小的囊腔,也是人體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
肺癌是起源于支氣管上皮或肺泡上皮細胞的原發性惡性腫瘤。肺癌細胞的行為與正常細胞不同,它們生長失控且可以通過呼吸道進入肺組織,穿過胸膜生長并侵入身體的其他部位,也可以從腫瘤中脫離進入血液或淋巴系統擴散到其他地方。這種失控的細胞生長會傷害身體,導致器官停止工作。
(三)肺癌的發病情況、病因及風險因素
1.發病情況
肺癌是全球面臨的一項嚴峻的健康挑戰。在2022年,全球有近250萬人被診斷為肺癌,占全部惡性腫瘤的1/8,位居新發惡性腫瘤的首位。在中國,肺癌是男性和女性惡性腫瘤中死亡率最高的癌種。2022年,中國新發肺癌病例106.6萬例,占所有惡性腫瘤的22%。此外,肺癌也是我國惡性腫瘤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2022年約有73.33萬人死于肺癌,占所有惡性腫瘤死亡的28.5%。由于早期肺癌缺乏明顯癥狀,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僅約20%。
2.病因及風險因素
肺癌的發生有基因和環境因素的影響。以下是有關其病因及發病風險的一些關鍵要點。
(1)基因突變:暴露于致癌物導致肺部細胞的遺傳物質發生突變。這些突變使細胞發生異常改變,從而導致了細胞不受控制的生長,成為了癌細胞。
(2)吸煙及其他因素:吸煙是肺癌的主要風險因素。開始吸煙年齡越小、吸煙量越大、吸煙時間越久,風險越大。戒煙是降低肺癌風險的有效措施。除吸煙外,其他因素也起到一定作用。①二手煙:即使是非吸煙者暴露于二手煙也會可能導致患上肺癌;②燃燒產生的有害氣體:如烹飪產生的油煙、煤煙和柴油機排放氣體等;③職業危害:石棉、氡和工作場所中遇到的一些化學物質與肺癌發生有關;④空氣污染:長期暴露于空氣污染物,尤其是細顆粒物(PM2.5),與發生肺癌有關;⑤遺傳因素:一些人先天具有肺癌的遺傳易感性,使其更容易患??;⑥慢性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結核和肺纖維化等現有肺部疾病與肺癌發生有關。
(四)肺癌的病理學分類
1.腺癌:這類腫瘤源于氣道內產生黏液的細胞,主要包括微浸潤性腺癌、浸潤性腺癌、膠樣腺癌、胎兒型腺癌和腸型腺癌。腺性病變前體病變包括不典型腺瘤樣增生和原位腺癌。
2.鱗狀細胞癌:通常生長在氣道內,多數由吸煙引起。鱗狀細胞前體病變包括鱗狀非典型增生和原位鱗狀細胞癌。
3.腺鱗癌:指包含腺癌和鱗狀細胞癌2種成分。
4.神經內分泌腫瘤:主要指神經內分泌癌,神經內分泌癌包括SCLC和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復合型SCLC是指SCLC合并NSCLC任何一種組織學類型。
5.其余類型:如大細胞癌、肉瘤樣癌、其他上皮源性腫瘤和轉移性腫瘤等。
NSCLC指除了SCLC以外的其他類型肺癌,包括腺癌、鱗狀細胞癌、大細胞癌、肉瘤樣癌等,是最常見的肺癌類型,占所有肺癌患者的85%。其中腺癌是最常見的亞型,占所有NSCLC患者的40%~50%。SCLC是指由未分化的支氣管上皮細胞組成的肺癌,約占肺癌患者的15%,其惡性程度高、病情發展迅速,易發生轉移,確診時大多已處于晚期。
(五)肺癌的常見癥狀
肺癌的臨床癥狀與病灶部位、大小、病理類型、分期等有關,早期肺癌患者大多無明顯癥狀,隨著病情進展可表現出以下癥狀。(1)持續性咳嗽:最常見的首發癥狀,通常為反復的刺激性嗆咳,干咳無痰或者少量白痰;(2)咳痰:多為痰中帶血絲或血塊,嚴重時可出現大咯血;(3)胸悶胸痛:腫瘤侵犯胸壁時可導致持續、劇烈的胸痛,深呼吸或咳嗽時加重;(4)發熱:腫瘤組織壞死引起阻塞性肺炎,導致患者反復發熱;(5)氣促:腫瘤阻塞氣管或者引起胸腔積液所致;(6)聲音嘶啞;(7)不明原因的乏力、消瘦、食欲不振;(8)轉移癥狀:當肺癌累及遠處臟器時,可出現頭痛、骨痛及肝區疼痛等;(9)上腔靜脈阻塞綜合征:腫瘤或腫大淋巴結壓迫上腔靜脈導致靜脈回流受阻,主要表現為上肢、頸面部水腫、胸壁靜脈曲張,嚴重者可因腦水腫出現頭痛、嗜睡、視物模糊等癥狀;(10)霍納綜合征:肺尖部癌(Pancoast瘤)容易壓迫頸部交感神經,引起患側眼瞼下垂、瞳孔縮小、眼球內陷,同側額部與胸壁少汗或無汗,感覺異常;(11)肺外癥狀:約10%~20%的肺癌患者可出現一種或多種胸外癥狀,以SCLC患者為主,主要包括肥大性骨關節?。ㄨ茽钪?趾和骨關節肥大等)、腫瘤相關異位激素分泌綜合征(男性乳腺發育、心動過速和面部潮紅等)等癥狀。
當出現以上癥狀時,需要及時就醫。然而,出現以上癥狀并不一定指示肺癌的發生,這些癥狀也常見于其他疾病。
(六)肺癌的篩查
根據全國腫瘤統計數據顯示,肺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在45歲之后顯著增加,因此,推薦肺癌篩查的起始年齡為45歲。篩查除了考慮年齡,還要考慮其他肺癌發生的危險因素,包括吸煙、二手煙或環境油煙吸入史、職業致癌物質暴露史、個人腫瘤史、肺癌家族史、慢性肺部疾病史。當超過45歲,同時含有下列高危因素之一,則需要進行肺癌篩查。
1.吸煙:因為吸煙可顯著增加肺癌的發病風險,曾經吸煙或仍在吸煙的人屬于肺癌高危人群,需要進行肺癌篩查,同時也要積極戒煙。
2.二手煙或環境油煙吸入史:二手煙和炒、炸等烹飪方式產生的廚房油煙都可顯著增加肺癌的發生風險,接觸二手煙或廚房油煙的人群也要進行肺癌的篩查。
3.職業致癌物質暴露史:長期接觸氡、砷、鈹、鉻、鎘、石棉、二氧化硅和煤煙等高致癌物質者建議進行肺癌篩查。
4.個人腫瘤史:既往有其他惡性腫瘤,可能攜帶異?;蛲蛔?,這種情況可增加肺癌的發病風險,建議進行篩查。
5.肺癌家族史:若有一級親屬被診斷為肺癌,自身患肺癌的風險也明顯升高,建議進行篩查。
6.慢性肺部疾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結核和肺纖維化等慢性肺部疾病患者的肺癌發病率高于健康人群,當患有其他慢性肺部疾病時,也應當進行肺癌篩查。
我們建議上述人群常規體檢肺部CT,可以增加早期肺癌檢出率。低劑量螺旋CT對于肺癌篩查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度,被國內外指南所推薦。所以,符合上述條件的人群,我們推薦去醫院做低劑量螺旋CT檢查篩查肺癌。
建議肺癌篩查的間隔時間為1年,如果篩查結果正常,建議每1~2年繼續體檢1次,不要超過2年時間。
篩查結果出來后,醫院復診CT報告,醫師會根據CT顯示結果,包括結節大小、成分、形態、生長速度等多方面因素綜合判斷肺部情況,定制診療計劃。
二
如何診斷肺癌
(一)影像學檢查
常用檢查包括胸部CT、MRI、X線、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超聲等。影像學檢查主要用于肺癌的輔助診斷、分期、療效監測、再分期及預后評估等。
1.胸部CT:胸部CT可有效檢出早期周圍型肺癌、明確病變所在的部位和累及范圍。CT是目前肺癌診斷、分期、療效評價和隨診的主要影像學檢查手段。
2. MRI檢查:MRI一般不用于肺癌原發灶的常規檢查,但可根據目的選擇性用于以下情況:判斷胸壁或縱隔受侵情況,顯示肺上溝瘤與臂叢神經及血管的關系。另外,推薦使用增強MRI檢查判定有無神經系統及骨骼的轉移。
3.胸部X線:胸部X線也是胸部的基本檢查方法,目前其應用逐漸被CT取代。
4. PET-CT檢查:PET-CT是診斷肺癌、分期與再分期、手術評估、放療靶區勾畫、療效和預后評估的最佳方法之一。推薦有條件者進行PET-CT檢查。
5.超聲檢查:超聲檢查常用于檢查肺癌患者腹部臟器及淺表淋巴結有無異常,對淺表淋巴結、鄰近胸壁的肺內病變或胸壁病變可進行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還可用于檢查有無胸腔積液及心包積液,并可進行超聲定位和抽取積液。
6.骨掃描:骨掃描是判斷肺癌患者有無骨轉移的常規檢查,是篩查骨轉移的首選方式。
可通過胸部增強CT、腹部增強CT或超聲(包括鎖骨上淋巴結)、頭部增強CT或MRI、全身骨掃描檢查來進行肺癌分期和監測,有條件者也可采用PET-CT進行肺癌分期和監測。
(二)組織病理學
常用檢查包括經支氣管鏡活檢、超聲/CT引導下穿刺肺活檢、超聲支氣管鏡引導下經支氣管針吸活檢、經食管超聲胃鏡引導下細針穿刺活檢。
肺癌的確診需要依靠病理,它是肺癌診斷的金標準,并可以確定肺癌的組織學亞型等,為后續制定治療方案提供依據。組織病理學和細胞病理學是病理學檢查的兩個主要分支,細胞病理學可能用于初步篩查和快速診斷,而組織病理學則提供更詳細的腫瘤特征和更精確的分級和分期信息,二者取樣方式也不相同,組織病理學的活檢檢查技術包括以下幾種。
1.支氣管鏡檢查:常用于中央型肺癌,患者通常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進行支氣管鏡檢查,醫師將一根細長的管子(支氣管鏡)通過患者的口腔或鼻腔插入,然后進入氣管和支氣管,醫師會從氣道或肺部采集組織樣本。
2.超聲/CT引導下穿刺肺活檢:如果病灶靠近胸壁,醫師可能會選擇在超聲/CT引導下穿刺肺活檢。醫師會根據超聲/CT圖像確定最佳的穿刺點,以最小化對周圍組織的損傷,并在皮膚上標記穿刺點,在該區域進行局部麻醉,然后使用一根細針,在超聲/CT圖像的實時引導下,穿過皮膚和肺部組織抽取組織樣本。
3.超聲支氣管鏡檢查(endo bronchial ultra sonography, EBUS):EBUS結合了支氣管鏡檢查和超聲成像技術,用于對支氣管和肺門周圍的病變進行采樣。這項技術的主要優點是微創,同時能夠探及大范圍內腫大的縱隔淋巴結及肺門淋巴結?;颊咄ǔT谌砺樽砘蚓植柯樽硐逻M行EBUS,醫師會使用一根細長的支氣管鏡,其末端裝有小型超聲波探頭,通過口腔或鼻腔將支氣管鏡插入氣管,然后進入肺部,超聲波探頭可以產生圖像,幫助醫師觀察氣管周圍的結構,特別是淋巴結,并從淋巴結或腫瘤中取出組織樣本。
4.超聲內鏡:與EBUS類似,該技術也用于確認腫瘤是否已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幫助醫師評估淋巴結轉移情況,與EBUS不同的是進行該操作時超聲探頭是通過食管進入的。
(三)細胞病理學
常用檢查包括支氣管鏡檢查、胸腔穿刺術/胸腔引流、心包穿刺術/心包引流。
細胞病理學是對從腫瘤自發分離的惡性腫瘤細胞的檢查,也常用于肺癌的確診。特別是有胸腔積液、心包積液的患者,常建議抽取積液,既可以進行細胞病理學檢查確診肺癌,也可以減輕患者癥狀。獲取細胞學檢查樣本的常見方法包括以下幾種。
1.支氣管鏡檢查:通過支氣管鏡,使用刷子采集支氣管內的細胞樣本,用于檢測異常細胞,如癌細胞或感染性病原體。在支氣管鏡檢查期間,也可以進行支氣管沖洗(用溫和的鹽溶液沖洗氣道表面)和分泌物收集,以尋找癌細胞的存在。
2.胸腔穿刺術/胸腔引流:胸腔積液是肺部和胸腔壁之間薄層組織(胸膜)之間的異常液體聚集,這種液體可以通過胸腔穿刺或胸膜引流從胸膜腔中獲取。將從胸腔積液中獲取的細胞樣本進行細胞學分析,以檢測腫瘤細胞、感染性病原體或其他異常細胞的存在。
3.心包穿刺術/心包引流術:心包積液是心臟和圍繞心臟的囊(心包)之間異常積聚的液體,這種液體可以通過心包穿刺術或心包引流術從心包腔內獲取。將從心包積液中獲取的細胞樣本進行細胞學分析,以檢測腫瘤細胞、感染性病原體或其他異常細胞的存在。
三
如何確認患者的治療方案
(一)患者的個人信息與腫瘤信息
治療前需提供患者的個人信息和腫瘤信息以供治療團隊綜合考慮,進一步制定治療方案。患者個人信息包括年齡、性別、整體健康狀況、既往病史、吸煙史等;腫瘤信息包括血液學檢查結果、影像學檢查結果、病理類型、分子病理、腫瘤分期等。
1.病理學評估
肺癌診斷的金標準是病理,通過不同活檢方式獲取病理學標本后送入實驗室檢測,可進一步確定腫瘤組織學亞型及分子病理類型。
(1)組織學亞型
肺癌根據病理類型主要分為NSCLC與SCLC,NSCLC主要包括腺癌、鱗癌以及腺鱗癌、大細胞癌等。不同病理類型具有不同的特征,治療團隊會根據具體病理類型制定治療方案。
(2)分子病理
①檢測意義:(a)指導靶向藥物應用:隨著肺癌系列致癌驅動基因的相繼確定,多項研究表明,靶向藥物可大大改善攜帶相應驅動基因突變的NSCLC患者的預后。通過基因檢測分析相關基因的突變狀態,了解敏感突變和耐藥突變,能夠幫助醫師為患者量身定制最優的靶向用藥治療方案。(b)預測免疫治療療效:免疫組化檢測PD-L1表達情況可發現可能對免疫治療有效的患者。(c)評估預后及復發狀態和風險:進行分子病理檢測,可實現對腫瘤治療效果的動態監測,更好地預測復發風險。
②常用檢測方法:(a)二代測序:優點是能夠用1份標本檢測多個基因的突變,可以發現未知的、罕見的基因突變;缺點是操作步驟相對多,程序復雜,結果判讀依賴生物信息的準確分析。(b)實時熒光定量PCR:優點是靈敏度較高,操作簡單,價格相對較便宜;缺點是無法檢測所有可能的突變,只能檢測已知的突變類型。
③臨床應用:(a)基因突變檢測:目前針對NSCLC患者常規推薦的必檢基因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ROS1、RET、BRAFV600、MET14外顯子跳躍突變、KRAS及NTRK,擴展基因包括MET擴增和過表達、HER-2突變等。對于EGFR靶向治療耐藥患者,建議二次活檢進行繼發耐藥基因的檢測,包括EGFR T790M及MET擴增的檢測等。組織標本有限和(或)不足以進行分子生物學檢測時,可利用血漿游離DNA檢測EGFR突變,醫師會根據分子分型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b)PD-L1表達檢測:PD-L1是我們熟知的免疫檢查點,可參與腫瘤的免疫逃逸。目前有效的肺癌免疫治療主要是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而PD-L1的表達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程序性死亡受體1(programmed cell death-1, PD-1)單抗或PD-L1單抗]療效具有一定的正相關性。行PD-L1表達檢測可為免疫治療提供有用的信息。
2.腫瘤分期
醫師通過肺癌的分期來確定最佳的治療方案。分期根據腫瘤的大小和位置、淋巴結轉移情況以及是否發生遠處轉移來判斷。根據活檢病理和相關影像學檢查,可進行肺癌臨床分期(c分期);根據手術切除的腫瘤標本及相關影像學檢查,可進行手術分期(p分期)。肺癌的分期由數字和字母來組成,分為ⅠA~ⅣB期。一般來說,分期越低,預后越好。Ⅰ、Ⅱ期為通常所說的早期,Ⅲ期為中期,也稱為局部晚期,Ⅳ期則為晚期。分期主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腫瘤的大?。═分期)、是否已經擴散到淋巴結(N分期)、是否已經轉移到肺部的其他位置或肺以外的區域(M分期)。
表1描述了肺癌具體分期,醫師會根據分期提供相應治療方案的選擇。
SCLC的分期采用美國退伍軍人肺癌協會的二期分期法與TNM分期方法相結合,更能準確地指導治療和評估預后。
3.血液及影像學檢查
(1)常見腫瘤標志物與病理類型的關聯:①血清中癌胚抗原(CEA)、細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和鱗狀上皮細胞癌抗原(SCCA)的升高有助于診斷NSCLC;②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和胃泌素釋放肽前體(ProGRP)是診斷SCLC的輔助指標。
(2)腫瘤標志物檢測注意事項:①標志物檢測局限性:標志物不能用于診斷肺癌,可作為輔助診斷的依據,且需要進行標志物聯合檢測;②檢測結果存在干擾因素:檢測結果僅作為腫瘤的輔助診斷,并不用來判斷疾病進展,因其會受多種因素影響,某些生理狀態如吸煙、腎功能不全等情況可能導致標志物水平假性升高;③檢測平臺差異性:不同醫院實驗室使用的檢測平臺和參考區間可能不同,導致檢測結果差異,建議在同一檢測平臺進行監測。
(3)臨床應用:①輔助診斷:通過血液腫瘤標志物及影像學檢查,可輔助判斷肺癌的發生;②療效判斷:監測腫瘤標志物及各系統影像學,可監測腫瘤變化,評估治療效果;③隨訪監測:通過監測血清腫瘤標志物的動態變化,可預測患者的預后情況。
(二)誰參與制定患者的治療計劃
在大多數醫院里,醫療團隊將根據患者的個人情況制定他們認為最佳的治療方案。這個醫療團隊可能包括呼吸內科醫師、腫瘤科醫師、胸外科醫師、放療科醫師、影像科醫師、病理科醫師等。
肺癌的多學科團隊(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診療是一種先進的診療模式,能夠整合不同科室的專家資源,為患者提供個體化、精準化的治療方案。MDT可針對疑難病例、Ⅲ期肺癌等復雜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因此在制定初始治療方案前,推薦此類患者發起MDT評估并制定診療方案。MDT診療模式不僅適用于NSCLC患者,同時也適用于SCLC患者,并貫穿于肺癌全病程管理流程中。
(三)肺癌的治療方案有哪些
1.治療方式概述
患者接受的具體治療方案將取決于肺癌階段、腫瘤類型以及患者的一般健康狀況。目前肺癌的治療方式大致可以分為3類:手術、放療和藥物治療,其中藥物治療包括化療、靶向治療、抗血管生成治療和免疫治療等。
(1)手術:手術切除是根治肺癌的最佳方法。手術治療前需要評估患者心肺功能,以及全身疾病狀況,依據這些信息,外科醫師會決定是否進行手術及制定手術計劃。
(2)化療:化療是一種全身治療手段,對于有肺、腦、骨、腎上腺、肝臟等轉移的中晚期肺癌,是一種主要的治療方法?;熆梢詥为毷褂茫部梢耘c其他治療聯合使用。
(3)放療:放療是使用精確劑量的輻射來殺傷腫瘤細胞。放療中使用的放射線主要有3類:①由放射性同位素產生的α、β、γ線;②由X線治療機和各類加速器產生的不同能量X射線;③各類加速器產生的電子束、快中子、質子束以及其他重粒子束等。第1類放射線可用作體內體外照射;第2、3類放射線只能用作體外照射。
(4)靶向治療:靶向治療一般為口服治療方式,通過針對腫瘤發生過程中特定基因靶點,來抑制腫瘤生長達到抗腫瘤作用。
(5)免疫治療:通過靜脈注射的方式,通常使用針對PD-1/PD-L1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增強人體免疫細胞功能以抗腫瘤。
(6)介入治療:以支氣管鏡、穿刺針、導管等作為介入工具,在肺部進行局部治療。支氣管鏡介入治療包括消融、機械切除、氣道擴張、放射粒子植入等。經皮介入治療包括消融、粒子植入等。經血管介入治療包括經支氣管動脈化療藥物灌注術、經支氣管動脈栓塞等。
(7)中醫藥治療和輔助治療:在西醫治療療程結束后或不能耐受西醫治療的患者,可以采用中醫抗癌治療。此外,胸腺肽、胸腺法新等藥物也可用于增強患者免疫力,輔助肺癌的治療。
總之,不同的治療手段都有相應的優勢和局限性,臨床醫師會結合肺癌的病理類型、分期以及患者的年齡、身體健康狀況、是否伴有其他疾病等,綜合評估后制定更合理治療方案。
2. NSCLC的治療方案
(1)早期(Ⅰ~Ⅱ期)NSCLC的治療選擇:目前,手術是Ⅰ、Ⅱ期NSCLC的主要治療方法,包括切除腫瘤和胸部附近的一些淋巴結,切除的淋巴結數量取決于所進行的手術類型。外科醫師根據腫瘤進展程度和患者的功能狀況決定手術指征和手術方式。
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后,結合手術病理的結果進行TNM分期,可分為Ⅰ、Ⅱ、Ⅲ期。在手術過程中切除的淋巴結也將在顯微鏡下檢查,以了解腫瘤是否已經擴散到淋巴結,這也有助于醫師決定患者是否需要進一步的輔助治療。
除了Ⅰ期較低危的患者,其余早中期肺癌患者手術后大部分需要進行輔助治療,鞏固手術切除的效果。醫師將根據患者的總體健康狀況和術后恢復狀態等情況選擇是否為患者提供輔助治療。輔助治療通常為含鉑雙藥化療,可持續4個周期。其他的輔助治療手段包括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這需要根據患者手術病理的情況來決定。
對于不愿意或不能接受手術的Ⅰ期NSCLC患者,應首先由包括外科醫師在內的MDT進行討論,決定其他局部治療方式,如立體定向放療(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SBRT)、冷凍和射頻消融等。
(2)局部晚期(Ⅲ期)NSCLC的治療選擇:Ⅲ期NSCLC是一種非常多樣化的疾病。Ⅲ期NSCLC的治療模式分為腫瘤學不可切除、可切除和潛在可切除。治療Ⅲ期NSCLC的最佳方法可能是各種治療類型(手術、化療和/或放療、靶向、免疫)的組合。
對于可切除的Ⅲ期NSCLC,推薦外科手術根治性治療,術前可選擇化療或免疫治療聯合含鉑雙藥化療等進行新輔助治療,以期達到更好的手術效果及降低術后的復發概率。
在不可切除的Ⅲ期NSCLC患者中,首選治療為放化療。對無法耐受放化療同時進行的患者可以給予序貫放化療。放化療后予免疫治療維持可能會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對于部分有基因突變的患者,靶向治療可使其明顯獲益。
(3)轉移性(Ⅳ期)NSCLC的治療選擇:由于Ⅳ期NSCLC已經擴散到肺部以外的器官,通過手術切除或放射治療徹底治療的可能性很小。全身性治療是Ⅳ期NSCLC的主要治療方法,需要在明確患者NSCLC病理類型、驅動基因突變狀態和PD-L1表達后,進行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功能狀態(performance status, PS)評分的基礎上,再選擇適合患者的系統治療方案。
對于驅動基因陰性且PD-L1表達陰性的患者,化療聯合免疫治療是主要治療手段之一,同時需要參考PS評分。PS評分好(即身體狀態較好)的患者推薦含鉑化療。對不適合鉑類藥物治療的患者,可考慮非鉑類兩藥聯合方案化療。而PS評分較差(即身體狀態較差)的患者則不建議使用化療,建議采用最佳支持治療或參加臨床試驗。
驅動基因陰性而PD-L1表達陽性(≥1%)患者一線治療方案(即第1個治療方案)推薦免疫治療或免疫治療聯合化療?;煏r間通常為1~3 d,每個化療周期通常為間隔3~4周,一線化療4~6個周期達到疾病控制(完全緩解、部分緩解和穩定)且PS評分好、化療耐受性好的患者可選擇維持治療。如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疾病進展或復發,或者患者不能耐受化療藥物的不良反應,則需要臨床醫師重新評估后調整治療方案。對于復發或耐藥患者的二線及后線治療,首先積極鼓勵后線患者參加新藥臨床試驗。二線治療方案需要參考一線治療方案和患者的健康狀況。
對于一線驅動基因陽性患者推薦使用靶向治療。目前可選擇靶向藥物治療的陽性基因突變有EGFR突變和EGFR20插入、ALK重排、ROS1重排、MET14外顯子跳突、BRAF V600突變、RET融合、NTRK融合等。
EGFR敏感基因突變的患者推薦使用EGFR-TKI,第一代到第三代的靶向藥物均可選,也可酌情聯合抗血管生成藥物及化療。對于G719X、L861Q、S768Ⅰ等非經典基因突變的患者,二代EGFR-TKI的療效可能更好。
存在ALK重排、ROS1重排、MET14外顯子跳突、BRAF V600突變、RET融合、NTRK融合等晚期NSCLC均有相應的靶向藥物可供選擇。其他少見突變者可接受含鉑雙藥化療或參加臨床試驗。
3. SCLC的治療方案
(1)局限期SCLC的初始治療選擇
對于診斷為局限期SCLC的患者,以治愈為首要目標。局限期SCLC的初始治療方案可參考表2。
①放化療:針對局限期SCLC,常采用的治療方案是化療聯合放療,簡稱放化療。其中化療通常包含4個周期,每個周期21~28 d左右,標準化療方案為依托泊苷與卡鉑或順鉑聯合治療。放化療主要形式包括同步放化療和序貫放化療。同步放化療是指放療和化療同時進行,其中放療應在化療的第1或第2周期時開始,盡早開始放療可能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序貫放化療則是先進行一種治療,再接著進行另外一種治療。雖然同步放化療的療效優于序貫放化療,但其不良反應較為明顯,因此在我國局限期SCLC患者中,現多采用序貫放化療。
②手術治療:對于處于ⅠA~ⅡA期的局限期SCLC患者,手術治療可能是一個可行的選擇。在手術前,醫師通過全面評估,確保惡性腫瘤沒有擴散至縱隔區域的淋巴結,并保證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足以承受手術和術后良好的肺功能。目前,局限期SCLC的常規手術方法是肺葉切除術加行淋巴結清掃術。此外,由于手術中可能遺留部分未被完全根除的癌細胞,術后需要接受化療或聯合放療作為輔助治療,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2)廣泛期SCLC的初始全身治療選擇
廣泛期SCLC的治療主要目的是控制癥狀和延長生存期,首選方案是全身治療?;颊咄ǔP枰邮?個周期(部分患者可以接受6個周期)的化療聯合免疫治療。完成聯合治療后如果病情穩定,患者可進行免疫抑制劑單藥維持治療。廣泛期SCLC的初始全身治療選擇見表3。
①免疫聯合化療:免疫聯合化療是廣泛期SCLC的首選治療,包括含鉑雙藥化療聯合一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免疫聯合化療結束后,若療效評估顯示腫瘤穩定、未進展或未發生轉移,則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單藥維持治療。
②化療:對于部分自身免疫疾病或者免疫治療禁忌證的廣泛期SCLC患者,免疫治療可能對患者造成傷害,此時更優先考慮單獨化療。
(四)臨床試驗
1.什么是臨床試驗
(1)概念:臨床試驗是一種科學研究,目的是觀察新藥或者新的治療方法在人類身上的效果以及安全性。這種研究不只是為了新藥,有時候也是為了改進手術方式、放療、心理干預或者幫助人們改變生活習慣等等。臨床試驗的核心目標是通過這些試驗找到最佳的治療方法,同時保證參加試驗的人的安全。肺癌治療當中的新興治療藥物,例如細胞治療、抗體偶聯(antibody drug conjugate, ADC)藥物、雙抗類藥物等,大多數就仍處于臨床試驗階段。
(2)臨床試驗的階段:臨床試驗通常分為4個階段(Ⅰ~Ⅳ期):Ⅰ期臨床試驗:先在少數健康人或患者身上進行試驗,觀察新藥或新方案是否安全,能否耐受,需要多少劑量合適。Ⅱ期臨床試驗:擴大參與人數,通常在特定疾病的患者身上試驗,觀察藥物療效和不良反應。Ⅲ期臨床試驗:這時候就需要更多的受試人群了,跟現有的治療方法做對比,評估新方法效果是否更好,收集的數據用來申請批準新藥上市。Ⅳ期臨床試驗(上市后研究):藥物上市后,還要繼續觀察長期使用的效果如何,會不會出現以前沒發現的問題。
2.為什么要參加臨床試驗
臨床試驗有助于提高對惡性腫瘤的了解并開發新的治療方法,參與其中可能有很多獲益。
首先,通過科學實驗可以評估新療法是否更有效、更安全,推動醫學科學的發展。其次,還可以通過臨床試驗證明藥物或治療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為醫學決策提供依據,并且在研究期間和之后患者都會接受嚴密監測。臨床試驗為一些標準治療無效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療方法,新療法可能比現有療法更有益。
總之,臨床試驗是醫學研究中至關重要的部分,它通過嚴謹的科學方法為新療法的開發提供證據,有助于提高對疾病的了解并開發新的治療方法,保障患者健康并推動整個醫療領域的進步。
3.什么是知情同意以及知情同意的步驟是什么
知情同意就是在患者決定參與臨床試驗之前,必須充分了解試驗的目的、過程、潛在的風險和益處,以及任何可能的替代治療方案?;颊咧挥性谕耆斫夂妥栽傅那疤嵯拢艜炇鹬橥鈺?。
4.如何參與臨床試驗
有時候醫師可能會詢問患者是否愿意參加臨床試驗,患者有權接受或拒絕參加臨床試驗,而不會對治療質量產生任何影響。如果醫師沒有詢問是否參加臨床試驗,并且患者想了解有關此選項的更多信息,可以詢問醫師是否有針對患者惡性腫瘤類型的試驗。除此之外,患者還可以通過網絡或研究機構獲知可參加的臨床試驗信息,也可以通過一些臨床試驗注冊平臺查詢正在招募患者的試驗。每個臨床試驗都會有入選和排除標準,患者需要通過一系列的醫學評估來判斷是否符合條件。
四
生存護理與隨訪監測
(一)肺癌治療中有哪些不良反應
1.什么是不良事件
(1)不良事件概念:不良事件是指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出現的任何不利于健康的醫學現象,無論其是否與治療直接相關。在臨床試驗和日常醫療中,不良事件的監測和報告對于評估治療的安全性至關重要。
(2)不良事件的分級:不良事件的分級通常采用常見不良事件術語標準(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 CTCAE)分級標準進行評估和分類。CTCAE將不良事件按嚴重程度分為5級:輕度、中度、重度、危及生命甚至死亡。
2.肺癌不同治療方式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
肺癌的治療方式多樣,包括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等。每種治療方式都有其特有的不良反應,以下是常見治療方式及其可能的不良反應。
(1)手術治療:疼痛:術后切口處可能出現疼痛。感染:手術部位可能發生感染。出血:術中或術后可能出現出血。肺功能影響:部分肺組織切除后,肺功能可能下降。血栓形成:術后長期臥床可能增加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
(2)化療:骨髓抑制:導致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增加感染、貧血和出血風險。惡心和嘔吐:常見的消化系統反應。脫發:部分化療藥物會導致脫發。疲勞:患者可能感到極度疲倦。神經不良反應:部分化療藥引起手足麻木、刺痛等感覺異常。消化道反應:如腹瀉或便秘。
(3)放療:皮膚反應:治療部位皮膚可能出現紅腫、脫皮等反應。疲勞:長時間接受放療的患者常感疲勞。食欲不振和吞咽困難:尤其是針對胸部和上腹部的放療。肺炎:放療可能引起放射性肺炎。食管炎:放療涉及食管時可能出現炎癥。
(4)靶向治療(如EGFR-TKI):皮疹:尤其是皮膚表面的皮疹較為常見。腹瀉:消化系統反應較為普遍。肝功能異常:肝酶升高等肝功能指標異常。肺不良反應:少數情況下可能引起間質性肺病。疲勞:常見的全身反應。
(5)免疫治療(如PD-1/PD-L1抑制劑):免疫相關不良事件:皮膚:皮疹、瘙癢等。胃腸道:結腸炎、腹瀉。內分泌系統:甲狀腺功能異常、腎上腺功能不全。肝臟:肝炎。肺部:免疫相關性肺炎。疲勞:常見的全身反應。發熱:可能出現低熱或發熱。罕見免疫相關不良事件:心臟:心肌炎、心律失常、心室功能不全等。腎臟:腎炎、重度腎損傷。眼部:角膜潰瘍和葡萄膜炎。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腦炎、重癥肌無力、吉蘭-巴雷綜合征等。
3.如何管理不良反應
有效的不良反應管理能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續治療的可持續性。以下是常見不良反應的管理策略。
(1)疼痛管理:藥物治療:使用非甾體抗炎藥、阿片類藥物等根據疼痛程度調整劑量。物理治療:熱敷、冷敷、理療等輔助減輕疼痛。心理支持:通過心理咨詢、放松技巧等方法幫助患者應對疼痛。
(2)骨髓抑制:定期監測:定期檢查血常規,監測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水平。藥物干預:如使用促白細胞生成劑(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增加白細胞數。預防感染:保持個人衛生,避免接觸感染源,必要時使用抗生素。
(3)惡心和嘔吐:藥物預防:使用5-HT3受體拮抗劑、NK1受體拮抗劑等抗惡心藥物。飲食調整:少量多餐,避免油膩和刺激性食物。行為療法:如放松訓練、針灸等輔助治療。
(4)皮膚反應:護理皮膚:保持皮膚清潔干燥,使用溫和的清潔劑和保濕劑。藥物治療:局部使用類固醇藥膏或抗生素軟膏,嚴重時調整治療方案。避免刺激:避免陽光直射、熱水浴等可能加重皮膚反應的因素。
(5)肺不良反應:監測肺功能: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查和影像學評估。藥物治療:使用糖皮質激素等抗炎藥物治療免疫相關性肺炎。暫停治療:在出現嚴重肺不良反應時,暫?;蚪K止相關治療。
(6)免疫相關不良事件:早期識別和處理:定期監測相關指標,早期發現不良反應。藥物干預:根據不良事件的嚴重程度,使用糖皮質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劑。多學科協作:腫瘤科、內分泌科、消化科等多科室合作管理復雜的不良事件。
(7)一般性管理策略:患者教育:向患者詳細解釋可能的不良反應及其管理方法,增強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生活方式調整:鼓勵適度運動、合理飲食和充足休息,幫助身體恢復。心理支持:提供心理咨詢和支持,幫助患者應對治療帶來的心理壓力和情緒波動。
4.總結
肺癌治療過程中,不良事件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但通過系統的監測和有效的管理,可以顯著減輕患者的痛苦,改善生活質量,并確保治療的順利進行?;颊邞e極與醫療團隊溝通,及時報告任何不適癥狀,以便獲得及時和適當的干預。
(二)療程中隨訪與更多溝通
1.隨訪的要點
(1)為什么要定期隨訪
定期隨訪的目的包括追蹤患者的病情和治療效果、監測腫瘤的復發與轉移、及時發現治療帶來的不良反應。隨訪也是治療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不管是術后、靶向治療、放化療或者免疫治療期間或治療結束都需要按時隨訪。對于耐藥或療效不佳的患者,定期隨訪可以及時調整用藥方案,采取更有效地治療策略;對于復發和轉移的患者,定期隨訪有助于早期發現和治療,提高治療效果、延長患者生存期、節約治療成本。
(2)如何安排隨訪時間
每個療程中,醫師都將安排隨訪預約?;颊邔⒍ㄆ诮邮苡跋駥W及生化檢查等,以確認腫瘤治療方案的療效。醫師還將評估與手術、放療和/或全身性抗癌治療相關的任何治療并發癥或不良反應。預約的頻率將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調整,并取決于患者最初被診斷時的惡性腫瘤分期和接受的治療。請盡量按照醫師和患者約定的時間來復查,以便于醫師更好地了解病情并及時作出反應。
(3)隨訪包括哪些項目
①影像學檢查:比較常規的檢查包括但不限于胸腹部CT、頭部MRI、頸部超聲、骨掃描、心電圖或超聲心動等。這些檢查可以了解是否有新發的結節、炎癥、積液等,了解是否出現復發和轉移。對于可疑轉移,必要時可能需要加做PET-CT。
②生化檢查:包括但不限于血尿常規、肝腎功能、凝血功能、腫瘤標志物等,尤其是治療期間,這些指標可以幫助監測藥物的不良反應以及評估患者對治療方案的耐受性,避免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
2.隨訪過程中患者可以向醫師獲取哪些信息
(1)腫瘤監測:在隨訪過程中,定期檢查以發現患者的病情變化?;颊呖梢韵蜥t師咨詢需要做哪些檢查,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癥狀、體征,結合影像學檢查如CT、MRI等,必要時還需要進行活檢,才能明確回答這個問題。
(2)治療選擇:惡性腫瘤的治療方案因人而異,也因腫瘤類型和分期而異,這就需要醫師結合具體病情制定。常見的治療方法有手術切除、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也可以是多種方式的聯合使用?;颊呖梢耘c醫師及時溝通,獲取詳細的治療信息明確治療策略,及時控制腫瘤進展。
(3)不良反應:不同治療方式可能有不同不良反應,患者可以向醫師詢問如何管理和控制不良反應、關于這項治療方案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以及缺陷是什么、它們發生的概率有多大、患者該如何處理腫瘤晚期的各種癥狀和治療的不良反應、出現什么樣的癥狀需要立即就診。
3.呵護患者健康的有關建議
(1)戒煙:吸煙是肺癌發生的重要因素。若患者是吸煙者,盡快戒煙可以減低疾病復發的風險;若患者是非吸煙者,避免二手煙的吸入同樣重要?;颊呒覍僖獏f助做好監督工作,對于戒煙有困難的患者可以向醫師尋求戒煙幫助。
(2)保證足夠的睡眠:充足的睡眠可以幫助機體更好地恢復。深度睡眠時身體會進行新陳代謝和細胞修復,提高身體的免疫力,這對于腫瘤細胞的清除是非常重要的。入睡困難或因疼痛無法入睡的患者,同樣可以向醫師尋求幫助。
(3)健康且營養的飲食:惡性腫瘤是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攝入足夠的營養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對抗腫瘤。鼓勵患者攝入高蛋白、高熱量、富含維生素且易于消化的食物。由于患者臥床時間可能增加,多攝入粗纖維蔬菜水果有助于腸胃蠕動,保持大便通暢。避免排便時過度用力,必要時可使用開塞露等藥物幫助排便。
(4)適當的日常鍛煉:一方面適當的鍛煉可以改善心肺功能,提升身體機能和免疫力,緩解肺癌帶來的不適,同時有效防止長期臥床形成深靜脈血栓;另一方面,適當鍛煉可以減輕肺癌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圍術期患者適當運動可以降低術后并發癥風險,幫助術后恢復。對于剛手術完的患者,運動一定要循序漸進,可以從床邊慢走開始。
(5)其他補充建議:按時用藥、減少酒精攝入、預防感冒和呼吸道感染、參加定期體檢和篩查、保持樂觀的心態、遇到不適及時就醫。
(三)療程結束后會發生什么
1.后續隨訪相關建議:在每次治療結束醫師都會和患者預約下一次治療或隨訪時間。以下是患者安排隨訪時間的一些建議,具體見表4和表5。
2.如果患者需要更多的治療怎么辦(復發后的治療選擇):當腫瘤發生復發時,醫師通常會根據復發病灶重新分期,選擇何種治療方案取決于復發的具體情況。當腫瘤僅在某個部位單發時,可考慮手術或者放化療。但大多數情況下復發被視為轉移而不建議手術治療,通常會聯合使用多種藥物進行治療,包括靶向治療、化療和免疫治療,必要時可聯合輔助性的放療[可參照“轉移性(Ⅳ期)NSCLC的治療選擇”部分]。
在某些情況下,醫師會對復發的腫瘤進行再次活檢。復發腫瘤的突變基因或類型可能會發生改變導致既往治療方案失效,因此通過活檢來重新確定治療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對特定部位的轉移,如腦轉移、骨轉移,醫師會根據是否伴有明顯臨床癥狀來確定是否需要額外干預。
3.情感支持與互助小組:在確診惡性腫瘤并接受治療時,患者通常會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患者的心理健康是腫瘤治療中同樣需要關注的話題。許多被診斷患有惡性腫瘤的患者發現互助小組對于患者的心理疏導與精神放松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ブ〗M通常由處于不同治療階段的患者構成,這樣就可以與相似經歷的人交談并互相鼓勵。也可以讓家庭成員參與進來,幫助家庭成員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促進家庭內部的溝通和支持。
社交媒體中會有一些自行組織的互助小組或支持論壇,分享肺癌治療經驗。此外,一些病友會自發組織,患者可以詢問病友是否有相關的組織信息。
五
總結
本指南從肺癌的基本知識出發,系統介紹了肺癌的發病原因、臨床表現、診斷方法、治療原則及康復管理等方面的內容,旨在幫助患者建立科學的診療觀念,明確治療目標,合理選擇治療方案,并積極配合醫師的治療計劃,為肺癌患者及患者家屬提供全面、實用的診療指導。
在診療流程方面,本指南強調了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的重要性,同時詳細闡述了手術治療、放療、化學治療、靶向治療及免疫治療等多種治療手段的原理、適應癥和可能的風險、臨床研究等?;颊甙嬷改鲜谴龠M醫患共同決策的重要策略,本指南不僅為患者提供了參與共同決策的基礎知識,同時提供了患者就診時可向醫師主動咨詢的問題,促進醫患溝通和共同決策。此外,本指南還特別關注了患者的心理支持和康復管理,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建議和措施,以幫助患者更好地應對治療過程中的身心挑戰,提升生活質量。
《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患者版(2024版)》是一部集科學性、實用性和人文關懷于一體的指南。我們希望通過本指南的推廣和應用,為肺癌患者及其家屬提供有力的支持與幫助,為推動我國肺癌診療水平的提升和改善肺癌患者的預后盡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略。
滑動查看所有專家名單
本指南制定專家委員會名單
主任委員
韓寶惠(上海市胸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王潔(國家癌癥中心國家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醫院內科)
鐘華(上海市胸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段建春(國家癌癥中心國家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醫院內科)
姚煜(西安交通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內科)
指導委員會委員
侯旭敏(上海市胸科醫院)
肖俊杰(上海市申康醫院發展中心)
李超紅(上海市胸科醫院)
委員(按姓氏漢語拼音字母排序)
蔡修宇(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腫瘤內科)
陳勃江(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呼吸科)
陳智偉(上海市胸科醫院腫瘤中心)
儲天晴(上海市胸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褚倩(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胸部腫瘤科)
郭卉(西安交通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腫瘤內科)
韓峰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呼吸科)
胡潔(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閔行梅隴院區上海市老年醫學中心)
李建英(西安市胸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科)
李文峰(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放化療科)
李因濤(山東省腫瘤醫院呼吸腫瘤內科)
李志剛(上海市胸科醫院胸外科)
梁文華(廣州醫學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部腫瘤科)
劉海燕(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腫瘤科)
劉淑真(濰坊市人民醫院腫瘤內科)
樓煜清(上海市胸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呂鏜烽(東部戰區總醫院呼吸科)
毛圓(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老年腫瘤科)
錢芳菲(上海市胸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饒創宙(寧波市第二醫院腫瘤放化療中心)
任濤(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呼吸內科)
蘇春霞(上海市肺癌醫院腫瘤科)
孫加源(上海市胸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孫龍華(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科)
譚薇(濰坊市人民醫院呼吸科)
田攀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肺癌中心)
王佳蕾(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部腫瘤內科)
王志杰(國家癌癥中心國家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醫院內科)
夏旸(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呼吸科)
項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呼吸科)
熊安穩(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腫瘤科)
楊衿記(廣東省人民醫院腫瘤內科)
姚烽(上海市胸科醫院胸外科)
葉賢偉(貴州省人民醫院呼吸科)
尹榮(江蘇省腫瘤醫院胸外科)
于國華(濰坊市人民醫院腫瘤內科)
于壯(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腫瘤科)
張艱(西安市人民醫院)
張琴(上海市胸科醫院放療科)
張偉(上海市胸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張雪艷(上海市胸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張巖?。ㄉ虾J行乜漆t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張永昌(湖南省腫瘤醫院肺胃腸內科)
張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科)
趙微(解放軍總醫院呼吸科)
鄭筱軒(上海市胸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鐘華(上海市胸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鐘潤波(上海市胸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周承志(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周斐(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腫瘤科)
周建婭(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內科)
周清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肺癌中心)
學術秘書
錢芳菲(上海市胸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執筆人
張巖巍(上海市胸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患者版(2024版)[J]. 中華腫瘤雜志, 2025, 47(1): 26-38. DOI: 10.3760/cma.j.cn112152-20241024-00464.
文章來源:中華腫瘤雜志
聲明:本文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為了解資訊使用,不代表本平臺觀點。該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該信息被用于了解資訊以外的目的,平臺及作者不承擔相關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