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咖啡的開始,隨意得像是杜撰。
在麗江束河文明村開呼吸客棧的西北人老江,沒事帶著他的兩條古牧去旁邊山里悠晃。
日子慢慢流淌,他家的古牧從2條變成4條,從第1代繁衍至第4代……終于在十多年后的2022年,老江邀約了兩位朋友,一起開發這片荒地,取名“禺谷農場”。
最初的設想就造一處自給自足的農莊。兩年后,農場還停留在土地改良階段,反而從中“長出”的小山咖啡火了。
在文明村弘法寺旁拐個彎,小山咖啡仿若桃花源記般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小山躺在其中并不違和,像積木隨意搭在一棵大樹旁。四周,有良田、美池、牛羊和大鵝,阡陌交通,蘆葦飄蕩……而玉龍雪山,靜靜出現在它們的正北方。
唯風景而論,在麗江束河以北,有太多與麗江玉龍雪山同框的好地方,小山咖啡,并非觀山首選,但從審美到出品,都是里面少有的“圖文相符,網紅卻不踩雷”的好地方。
僅僅這一點,便與如今諸多浮躁的文旅項目區分開來。
是的,小山咖啡和禺谷農場是一個文旅項目,三位年齡加起來超130歲的創始人,盤下這片120畝地,為的是在有生之年做一件值得又值錢的事情——為一群人“他鄉建故鄉”,也讓世人重溫麗江最初的模樣。
文案:龍 慶
圖片:和珍浩
海報:和占江
編輯:楊莉娜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這本是三名新麗江人的麗江旅居生活。只可惜,他們自由慣了,不愿接受采訪。最終是公司發展規劃負責人陶子接受了采訪,能依稀窺見一些模樣:
一位是在束河開了十多年呼吸客棧的老江,從未推廣、投流,卻不乏有人慕名前往;
一位是不會英語,卻獨行了整個地球,不當明星,卻有數以百計的明星與他結交,大冰書中的鐵成就是他;
最后一位,是中國好聲音歌手畢夏,旅居麗江多年,他們都理想地愛著麗江。
一個細節是,當初小山咖啡開始動工時,創始三人堅持先建好一條消防通道,一直通向束河后山的半山腰。沒料到,小山建成沒多久,后山上突發大火了,“當時消防車就是從這條剛建好的通道上的山?!?/p>
在城里聽說著火的陶子,忙天火地趕回束河著急問道,“老江呢?”旁邊的村民指著一個人高馬大的背影說:“在送物資上山呢!”
“在麗江旅居都15年了,麗江早已是超過家鄉的存在?!碧兆诱f:“可以說,他們混跡在麗江,但有事也真上?!?/p>
在陶子的眼中,“三位創始人吃得簡單,穿得樸素,情懷卻大得不得了?!?/p>
2022年接下這塊地時,疫情還未消散,束河,成了一個商家比游客還多的地方。三位創始人都不是靠商業常識判斷是否去做這件事的人?!翱赡?0這一代人心中是有江湖的,說得俗一點是有情懷的一代人,總是想做一些與眾不同的東西?!?/p>
如今大多數文旅項目都是高排量、高消耗的項目,禺谷農場反而把項目建設減排節能降噪作為首要目標,堅持打造一個低碳甚至零碳社區。
三位創始人開始嘗試在當地人說種不出莊稼的地里種水稻、大小麥、油菜花。
設計的咖啡館和民宿也有著自己的堅持。
在咖啡廳樓上只做了一間民宿,其中,面向雪山的那扇最美觀景玻璃窗,用來做了廁所;
在物料購買上,創始人看中的一把椅子都要上千,無數同款價格只有零頭的他卻不要;
民宿里的一個茶幾都是找師傅一錘一錘敲出來的……
三位創始人的想法是以夢為馬的,是拉屎也要帶著閑情逸致的。而生意的奧秘蘊藏在無數細節與琢磨之中,往往要關注成本、管理、運營、盤點……
遇到分歧時,創始人總說,“沒事兒,事緩則圓!”但陶子認為每一項決策都是“有關系的!”
為了說服努力省錢的陶子,創始人自掏腰包將兩款椅子都買回來對比,“確實一分錢一分貨,真的不一樣!”陶子說。
那間看著雪山的廁所,也陸續有藝術家、歌手看上,都想來住一住,“順便在馬桶上思考人生?!?/p>
創始人在看到公司流水的時候才會感嘆,“這么多錢出去了,怎么當初沒收住??!”
就這樣,項目一邊尋找平衡,一邊慢慢推進。
創始人依舊佛系的不做推廣,頑固地依靠著朋友間的自來流量。
有朋友這樣推薦他們:
“他們不會因為我只喝一杯咖啡而不給我留位,哪怕我要求視角最佳的地方。”
也有朋友在小紅書上寫:
“這是一個安靜的,適合放空的地方?!?/p>
還有旅居麗江的外國人把重要客人的晚宴設置在這里,因為:
“這是麗江少有的風景和出品都很不錯的地方?!?/p>
2023年禺谷項目成為云南省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重點項目。
至今開業半年,雖然投資成本有待收回,但運營成本不愁。“這說明了,創始人雖然不懂商業,但他們懂情懷,懂藝術,懂整體的文化差異感,還有長遠眼光?!碧兆诱f:“永遠做自己價值觀認同的事情。好的內容,就是原創,而不是復刻爆款?!?/strong>
這也能解釋,為什么去過小山咖啡的人都會覺得眼前一亮。
他們會就地取材,去山里摘松針來與咖啡碰撞;也會將時令的梅子醬用在咖啡上;一道本地的燜小瓜,做到當地人都贊不絕口;每一款器皿的選擇,都會讓人想問,同款哪里可以買得到;有的客人已經因為這家咖啡店飛回來四五次了。
而這僅僅是禺谷農場與小山咖啡的1.0版本。
去年夏夜,與小山咖啡遙遙相望的禺谷農場架上了帳篷,讓那些旅居在麗江的世界各地音樂人們每周末在帳篷內自彈自唱,并以項目所在地文明村村民為基礎組成了納西合唱團,嘗試將世界音樂與本土化民歌進行融合。場地中間,升起了篝火,本地的嬢嬢身著披星戴月服聊天打跳,氣氛出奇的和諧與美好。
“這是我們的一種嘗試。未來做一個藝術旅居和鄉村旅居相結合的項目,以一個項目帶動當地鄉村振興。”陶子說。
禺谷農場的2.0版本中,他們會用余生造一個“讓自己有一天閉眼都覺得欣慰的地方”,不是單純的追求功名利祿,更不會很LOW的圍起來收門票,而是“哇,我在麗江做了一個這么好的藝術村??!”給流浪藝人提供居住之地,也請文明村的嬢嬢們前來打跳,甚至未來,在玉龍雪山下擺攤賣菜、刺繡、歌唱都成為可能。
怎么才能實現?
藝術文化資源,對于三位創始人來說并不困難。有個案例是去年他們做了一場火舞表演,沒做任何宣傳,甚至沒有售票,完全公益行動,喜愛火舞的粉絲們,從廣州、上海,最遠從澳門坐飛機就來了。
通過禺谷農場的帳篷營地,他們也發現“當地老人比年輕人更開朗和向上。一場音樂會,一頓簡餐的相聚時光,他們也能即興歡唱?!?/p>
“我們也不要求那么大而全面,就是小眾的,有趣的烏托邦,并實現從束河北門到文明村的聯動。不再是單打獨斗,也不再是被動等待客人,有人來了開心,沒人來了嘆氣。這就失去了麗江文旅升級迭代的意義?!?/p>
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去年改良農田種植水稻的時候,當地人就說,“這里是種不出東西的,別折騰了?!睅孜粍撌既司拖胫囋嚳窗?!
沒想到年底時,五畝地收獲九百斤大米。“產量雖不多,但很好吃,村里老人說吃出了小時候麗江大米的味道?!碧兆诱f:“我們也努力推進,慢慢期待,就像種地一樣。”
記者手記
有多少文旅項目困在同質化的命題中?
從千篇一律的古鎮項目,
到面目模糊,數量卻日益增長的咖啡店都是如此。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旅行的意義變了模樣?
從打開未知世界多樣性,撞擊未知感受,
變成了我要在某時某地復刻某種POSE的流水線生意。
這一次,幾位年過半百的新麗江人支棱了起來。
不想再面對古怪的流量現狀,
也不愿等待時代回歸的審美。
從團隊思維、審美、細節運營、用戶真需求一點一點摳起,一點一點恢復當年麗江的模樣。
有點蚍蜉撼樹的勇氣。
雖然目前來看,依舊困于流量,
依舊每天為向左向右等問題糾結遲疑,
但人到中年,最好的成長就是懂得:
找到自己的節奏感,盡我所能,也敬我所不能。
作為一位從20年前就開始不斷來麗江的新麗江人來說,
很高興能看到這樣的一個項目,發自內心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