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不知有多少人被《哪吒2》刷屏了。
從上線到2月13日發稿前,《哪吒2》總票房已跨過98億門檻,位列中國電影票房總榜榜首,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前三。
并且早在2月7日,就超過萊塢影片《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北美票房,登頂全球影史單一市場票房榜!
這樣的票房和口碑雙豐收,主要原因無外乎兩點:劇情夠贊!特效夠頂!
這次的故事從“一個人的反抗”變成了“一群人命運的糾結”,通過哪吒和敖丙之間的“命運羈絆”,重新演繹了傳統神話故事,還把神權體制下的不公平給解構了,劇本打磨得十分精細,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性格。
不光劇情炸裂,特效更是神擋殺神,佛擋滅佛!片中陳塘關大戰一開場,龍族從“虛空裂口”殺出,當海妖鐵鏈碎裂、能量爆炸四散、一套視覺暴擊直接拉滿。
這些震撼的場面,不由讓人想起了《馴龍高手2》的伯克島大戰、《超能陸戰隊》中舊金山機器人大軍圍攻的場景,
那種史詩級別的沖擊感,絲毫不輸這些好萊塢動畫大片。
這時,我們才猛然發現——國產動畫,終于有了和好萊塢一較高下的實力。
但,這樣的“實力”可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國產動畫電影“工業化”崛起的結果!沒錯,動畫電影也是一種“工業”!
那么,從《長安三萬里》的詩意盛宴,到《哪吒2》的炸裂特效,國產動畫到底憑啥從最初的“廉價作坊產品”鳥槍換炮”,實現“現代工業化生產”的?
情懷背后的技術
從產業的角度來說,《哪吒2》的爆火,絕不只是個別作品的偶然成功,而是一整套系統性的技術革命累計的結果。
舉例來說,在片頭的陳塘關大戰,每個打斗場景都堪稱史詩級,最壯觀的一場戲,足足2億個人物同時出現在了同一幀畫面上。
這是什么神仙操作?
動畫電影里,同屏角色越多,計算量就呈幾何級暴漲。2億個角色同時出現在一幀畫面里,這基本上是挑戰動畫工業天花板的操作了,放眼全球動畫電影史,能玩這么大場面的,屈指可數。
一個著名的案例,就是真人版《獅子王》中,開場出現的種類繁多的動物角色,以及后來“角馬追逐”大戲的片段,但這樣的數量,和《哪吒2》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并且很多情況下,這些CG角色也只是走個過場,彼此間沒有太多復雜的交互。
很多人看《哪吒2》的時候,只覺得畫面牛X,但其實沒意識到,讓2億個角色在3D空間里自由飛行、戰斗,不撞成一團,這事兒技術難度逆天!
因為2億個角色,角色之間不能穿模、撞一起還得有反饋,每個細節都得有真實的物理模擬,不然就成游戲里的假模型戰斗了。
為實現這一效果,團隊摒棄了傳統的“粒子群模擬”或“遠景簡化”手法,而是為每個角色綁定獨立物理引擎,并開發了獨特的動態算法,確保2億角色在動作、節奏、光影上既有統一性又有差異性。
這套物理引擎技術一旦成熟,國產動畫可以挑戰更多更宏大、壯觀的場面。意味著未來動畫制作成本下降,表現力卻會更高。
除此之外,電影中的名場面“哪吒穿心咒”,也代表了國產特效技術的又一大巔峰。
在這一幕中,哪吒為了突破自我,選擇了“削骨削肉”,通過“穿心咒”將自己的身體撕裂、重組,完成了從內到外的蛻變。這不僅是視覺上的震撼,更是角色精神上的涅槃。
這一片段,雖然只有短短10秒,但制作團隊竟然花了一整年時間來打磨。
在傳統動畫里,如果角色被刺穿,碎肉一般就直接用“特效粒子”去做,讓它們隨機飛散。但在《哪吒2》里,為了達到滿意的視角效果,團隊總共制作了大約上千根刺,每一根刺的軌跡都不一樣,都擁有獨立的控制器。
為了控制碎肉的運動軌跡,又特意開發了工具,每塊肉都有自己的綁定器。
綁定器是什么?簡單來說,就是給每一塊碎肉都“裝上骨骼”,讓它們能自己動!加了綁定器之后,碎肉就能根據風力、重力、肌肉震顫等因素,自然晃動、掉落、顫抖,讓哪吒的痛苦感拉滿!
這里的難點就在于:由于每一塊碎肉都有單獨的綁定器,需要構建復雜的動力學系統。每根刺的軌跡控制涉及剛體動力學解算、碰撞檢測算法優化,以及關鍵幀插值精度的平衡。
這一技術挑戰的不僅是渲染能力,更是“物理模擬+角色動畫+光影優化”的全鏈路動畫工業能力。
積累與爆發
雖然《哪吒2》的特效已經讓人大呼過癮,但其實,國產動畫這些年一直在憋大招,技術積累正一步一個腳印地走著,像《白蛇:緣起》、《長安三萬里》,每一部都在技術上扎實推了一把,才有了今天的國產動畫工業大爆發。
舉例來說,國產動畫以前最怕的就是毛發和布料模擬,過去國產動畫做頭發,要么硬邦邦不動(像涂滿發膠),要么就是“整團抖動”,一點真實感都沒有。但《白蛇:緣起》硬是把這個難點給攻克了!
電影中,白蛇的發絲每一根都是獨立計算,風吹、水下、戰斗時都能自然飄動!
而這都要得益于追光動畫自主研發的“伏羲”渲染系統,成功攻克了毛發與流體動態模擬的技術難關,使得《白蛇:緣起》中白蛇蛻皮場景的400萬根毛發根根分明、自然飄動。
而到了《白蛇2:青蛇劫起》中,為模擬水中失重環境的物理參考問題,制作團隊當時采用了“反物理解算”的特效,通過開發復雜的算法來模擬各種非自然的力場,構建了一個近似"智能"的流體動力學系統,從而更加靈動、自然地模擬失重狀態下的效果。
同時,在大體量水體渲染中,光線穿透、內部散射、折射等物理特性極其復雜。團隊通過深度光影變化處理,實際上是在模擬水體內部的微觀光學行為,這需要十分精確的計算。
而要實現這復雜的、高精度的渲染,背后可不是一臺臺電腦手動拼出來的,而是靠國產云渲染平臺瘋狂并行計算,硬生生把渲染時間壓縮到極限。
在沒有云計算的時代,動畫公司要渲染一部電影,基本就是“搬磚式渲染”:
要么就是買高端工作站,一臺機器渲染一天,要么就是建渲染農場,幾百臺電腦連起來,24小時高強度運轉,電費爆炸!
這就導致國產動畫以前在渲染細節、光影效果、特效層級上總是受限——不是不想做得更細,而是機器跑不過來!
現在不一樣了,國產云計算廠商直接拉了一波硬件加速,把動畫渲染這事兒變成了工業流水線。
舉例來說,現在的云廠商,例如騰訊云直接給你AI智能降噪+GPU加速渲染,將數以十萬計的渲染作業分發到數千臺服務器上并行運算,相比按量計費模式開銷下降90% ,有效節省了制作成本。
同樣地,百度智能云XRender 的 GPU 云端渲染池,也能支持全流程并行計算,哪怕是超復雜的粒子特效 ,也能“拆分成小塊”同時計算。
現在,國產動畫已經能像好萊塢一樣,把渲染任務交給分布式云計算集群,讓動畫制作周期更短、質量更炸裂。
所以,國產動畫在畫面、特效方面的提升,不僅要靠制作團隊的“敬業”與“講究”,更有賴于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這些“硬實力”的崛起。
美學的勝利
國產動畫一路狂飆,已經殺進了全球動畫市場的第一梯隊,但有個繞不開的問題——咱們的技術可以向西方學,但審美不能一味“西方依賴”。
提起動畫,迪士尼、皮克斯的風格幾乎是半個多世紀的“主流標準”。他們的審美體系可以歸結為幾個關鍵詞:高度寫實的3D建模、流暢擬真的角色動畫、溫暖飽滿的光影、以及普世價值敘事。
這種先發優勢造成的“路徑依賴”,使后來者不得不向他們看齊,而這些技術又強化了他們的美學霸權。
中國動畫起步晚,早年間確實是在學西方的技術,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就學習了皮克斯的動畫綁定和流體模擬,讓打斗特效更燃。《白蛇2:青蛇劫起》引入迪士尼的毛發渲染方案,角色毛發的層次感大幅提升。
但問題是——審美不能全盤復制,咱們得有自己的“動畫風格”!所以國產動畫行業通過
國風寫意+3D融合,創造了獨特美學。
例如《長安三萬里》、《大魚海棠》、《白蛇2:青蛇劫起》就是這種例子;
這些作品不追求皮克斯、迪士尼那種超寫實,或是千篇一律的“卡通風”,而是走了一條具有東方韻味的中國風寫意路線。
比如《長安三萬里》,用非真實渲染(NPR)模擬國畫的筆觸,把3D建模與傳統水墨風格結合,讓畫面像一幅“活著的古畫”。
這不僅讓動畫視覺風格突破了傳統CG寫實模式,也成功塑造了中國獨特的詩意動畫美學。
很多人以為,要做到這種效果,只要把迪士尼、皮克斯的技術“拿來主義”一下,再往上套個水墨濾鏡,就能做出國風動畫,這個想法就太單純了。
國產動畫要搞自己的美學,背后涉及多個硬核技術難點,每一關都是實打實的挑戰,光靠“借鑒”是行不通的。
舉個例子:迪士尼、皮克斯的光照渲染(PBR+全局光照),是基于真實物理光學的,他們講究光的反射、折射、次表面散射(SSS),讓物體、角色表面的質感超級擬真。
但問題來了——東方韻味的動畫要的是寫意,而不是攝影級真實感,尤其是很多國產動畫,往往都是歷史、神話題材,不可能出現現代題材那么多的人造光源,咋辦?
為解決這個問題,《長安三萬里》團隊不是直接用PBR,而是自己開發了一套基于“水墨層次感”的著色器,模擬國畫中“遠虛近實”的光影關系,讓畫面既有3D的空間感,又有手繪的 藝術質感。
這可不是簡單套個濾鏡就能搞定的,而是 要從渲染管線的底層去改,甚至得推翻PBR的一部分光照模型,重新定義光影規則。
而在特效方面,最明顯的案例就是《深?!返摹傲W铀奔夹g。
好萊塢的水特效,講究的是基于流體動力學的真實模擬,比如《海王》《尋夢環游記》里的水體,都是嚴格遵循流體方程的,但《深?!房刹皇且稣鎸嵉乃?,而是要做夢境中的“水墨流動”。
為實現這樣的效果,《深?!返奶匦F隊自己開發了一套“基于粒子流體的水墨擴散算法”,讓水的運動不完全是物理驅動,而是能形成水墨渲染效果,甚至讓墨色的暈染隨著畫面的波動而變化。
這背后,靠的是特效團隊用Houdini+自研的流體著色器,搞出的一套完全不同的水體計算方法。在粒子渲染時,加入了動態噪聲擾動+流體形態分析,讓水流呈現出類似水墨畫筆觸的紋理,而不是單純的光滑流動。
這些基于東方審美的動畫技術,最牛逼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在追求現實,而是在重塑動畫世界的規則。
只有真正做到了這點,中國動畫才能驕傲地說:“我們不是在學皮克斯、學迪士尼,而是真正在走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結語
曾幾何時,國產動畫在好萊塢面前,簡直是小孩兒跟大人打架——你看《功夫熊貓》,一個美國人拍的中國風故事,結果比我們自己做的還牛,皮克斯、迪士尼的技術更是天花板級別。
PBR渲染、全局光照、動作捕捉,一套下來,把國產動畫甩了十條街。國產作品一度淪為“小朋友專屬”。
但后來,國產動畫開始硬氣了!第一個標志性逆襲,就是《西游記之大圣歸來》(2015),這片直接干翻了一票歐美動畫,票房拿下9.56億,創下國產動畫票房新高。
在動態毛發渲染+動作捕捉一系列技術突破下,這部作品比之前的國產動畫細膩太多,打戲的流暢度大幅提升。
再后來,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來了,國產動畫徹底揚眉吐氣!
通過自研PantaRay光照加速器,優化光影渲染,光線彩條屋(哪吒、姜子牙團隊)自建了國產動畫渲染管線,中國動畫終于不用再完全靠別人的工具了,而是開始自己造輪子。
之后,在云渲染大規模應用、資產庫系統化管理的加持下,國產動畫終于從從“手工匠人”進化到了“工業化流水線”。
最終,《哪吒2》成了這套工業體系的集大成者,票房70億+,直接超越《瘋狂動物城》,成了全球動畫票房前十!
現在,國產動畫不再是跟著好萊塢學,而是開始用自己的風格,講述中國人自己的故事。
未來,還會有更多帶著中國味兒、世界級技術的動畫,把好萊塢的“動畫霸權”一點點撕開口子!
····· End ·····
星海情報局 系統研究
中國制造與國產替代
專注中國產業崛起故事
▲關注產業資訊,破解科技密碼
追趕先進技術風口,看中國制造的星辰大海
入駐媒體平臺
36Kr/ 觀察者網風聞社區/ 網易
虎嗅/ 雪球/ 騰訊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