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要求,2024年5月,生態環境部聯合中央社會工作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中央網信辦、教育部、民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共同印發《關于深入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系列活動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進一步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全民行動,不斷激發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
《工作方案》印發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積極響應、協同聯動,合力推進各項工作,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得到廣泛傳播,公民生態文明意識顯著提升,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
發揮園區和企業關鍵作用
創新推動設施開放,傳遞減污降碳理念
園區和企業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關鍵。我國園區數量多、覆蓋地域廣、經濟規模大,80%的工業企業集中在園區。在實現產業集聚發展的同時,園區也帶來了產污集中、資源消耗強度大、降碳難度大、治污成本高、風險源多等問題。正因如此,助推美麗中國建設,是園區和企業發展的一項必答題。
為推動園區減污降碳宣傳教育,2024年,生態環境部派出工作人員赴青海西寧、寧夏銀川開展園區減污降碳宣傳教育活動調研。組織相關單位、園區和企業專家介紹相關工作經驗,集中研討園區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工作方向路徑和任務舉措。
各地也結合園區實際情況,把園區減污降碳宣傳教育融入日常管理、示范試點創建等工作,形成了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生態文明宣教園區典型案例。如湖北武漢千子山循環經濟產業園建成2000平方米的生活垃圾分類宣教基地,打造武漢地區最大的循環經濟環保科普研學旅游基地,全方位展示了節能降碳生活方式、生活垃圾分類常識以及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工藝等相關內容;福建組織拍攝系列宣傳片,以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切入點,展示全省建設美麗園區的生動實踐,進一步營造園區減污降碳的良好氛圍。
推動企業相關設施向公眾開放,既是保障公眾環境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也是開展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生態環保意識的有效措施。
2024年,生態環境部聯合住建部修訂并印發了老四類(監測、污水、垃圾、危廢及電子電器廢棄物)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工作指南,組織開展新四類(石化、電力、鋼鐵、建材)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工作指南編制印發以及“廳局長帶你走進環保設施”活動。
各地也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引導社會公眾走進企業以及環保設施,在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經歷中不斷增強環保意識、提升環保素養。
北京通過網站、VR等新媒體形式推動設施單位“云開放”,推出的4期“環保設施環游記”累計觀看量1173.5萬,短視頻互動量達10.7萬;浙江有序推進石化、火電、造紙、冶煉、水泥制造等7個新領域環保設施開放工作,目前公眾可以預約參觀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鎮海煉化分公司、寧波鋼鐵有限公司、寧波海螺水泥有限公司等相關領域企業;深圳組織公眾參與實驗室分析體驗活動,在專業監測人員帶領講解下,參觀樣品管理室、廢水分析實驗室、廢氣分析實驗室等。
在大屏幕前了解城市空氣、水、聲、輻射等領域的監測工作;到污水處理廠親眼見證污水處理流程,深入了解其背后的處理技術;在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廠目睹廢棄電器在流水線上被一步步分類拆解……隨著相關工作的不斷深入,企業以及環保設施開放已成為政府、企業與公眾之間溝通的一座重要橋梁。
放大社區和學校引領效應
打造志愿服務品牌,深入推動校園教育
志愿服務是新形勢下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方式和最優路徑。
2024年6月,中央社會工作部召開健全志愿服務體系工作部署推進會,聚焦生態環境志愿服務作出相關部署。今年1月,生態環境部與中央社會工作部聯合印發《“美麗中國,志愿有我”生態環境志愿服務實施方案(2025—2027年)》,著力推動生態環境志愿服務向專業化、系統化、社會化方向發展。此外,民政部也積極引導動員社會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綠色環保公益項目。
在地方層面,陜西以“全面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行動計劃”先進典型宣傳推選活動為重要抓手,在全省連續五年選樹宣傳生態環境保護先進典型;湖南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推動省、市、縣三級生態環境志愿服務隊伍建設;廣西連續多年舉辦生態環境志愿服務培訓班,培訓環保志愿者近300人(次);湖北建立激勵獎勵機制,將表現優秀的生態環境志愿組織和個人納入省環境保護政府獎表彰范圍。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推動生態環境志愿服務延伸至基層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方方面面。
校園是培育人才的搖籃,只有把生態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過程,才能為未來培養具有生態文明價值觀和實踐能力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為深入推動生態文明教育進校園,2024年暑期,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2024年中小學生踐行“公民十條”實踐活動,全國共約345萬名中小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此外,一段時間以來,教育部加快推動各地落實《綠色低碳發展國民教育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等要求,把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全面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各個層次和各個領域。共青團中央發布《“美麗中國·青春行動”方案(2024—2028年)》,聚焦政治引領、科技創新、環保公益、國際交流等方面提出14項舉措,對組織動員廣大青少年投身美麗中國建設作出系統部署。
各地也高度重視相關工作,持續推動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各方面。青海依托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舉辦“花兒與少年守護祁連山”生態科考夏令營活動,孩子們通過繪制“自然筆記”、創作“自然詩歌”、制作“植物手環”等方式加深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寧夏依托生態環境展示館“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公開招募“小小生態環境講解員”,用童聲傳遞生態環境故事,向童心植入生態文明的“嫩芽”;新疆烏魯木齊聯合新疆廣播電視臺走進烏魯木齊市第123小學開啟“生態環保第一課”環保科普進校園。
一系列有趣有益、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孩子們逐漸學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讓生態文明理念得以薪火相傳。
激發家庭和個人內生動力
倡導綠色生活方式,促進低碳習慣養成
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共建美麗中國,需要千家萬戶的積極參與,需要全社會和每一個人的貢獻。
一段時間以來,各相關部門創新形式載體,積極推動綠色低碳生活成為家庭文明新風尚,讓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在每個人中生根發芽,綻放出文明之花。生態環境部聯合中國作協舉辦“2024年五指山生態文學周”活動,發布2023年度生態文學推薦書目,完成《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4年)》。全國婦聯組織開展尋找“最美家庭”活動,持續培樹綠色環保家庭典型,傳播綠色生活理念。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依托文明實踐陣地廣泛宣傳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中央網信辦組織中央新聞網站、新媒體積極做好“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系列活動的網上宣傳引導。文旅部大力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旅游消費方式。
在地方層面,相關探索也在持續推進。2024年12月,在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市婦聯的指導下,《寶山區綠色低碳家庭文明風尚養成計劃實施方案》正式發布,提出將圍繞開展綠色低碳“家庭行動日”活動、實施綠色低碳生活家庭全齡參與計劃、建立綠色低碳生活家庭激勵機制等多個方面,促進廣大家庭對綠色低碳生活理念的認知和行為的養成。
像寶山區一樣從家庭角度探索綠色低碳發展新路徑的地方還有很多。各地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家庭活動,從節水節電、低碳出行、垃圾分類、杜絕舌尖浪費、減少白色污染等多方面展示綠色低碳家庭風采,發揮家庭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讓更多的家庭跟著做、照著學,做綠色低碳理念的倡導者、綠色生活方式的踐行者。
圍繞個人低碳行為習慣養成,各地也開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將綠色理念和節約要求融入市民公約、村規民約、學生守則、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增強每個人的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
天津組織開展首屆“你好,美麗天津”短視頻大賽,以“記錄津城生態之美 講好美麗天津故事”為主題,發動公眾用鏡頭記錄美麗天津,激發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熱情和積極性;重慶推動個人碳普惠平臺“碳惠通”升級迭代,新平臺將形成相對完善的綠色生活場景體系、相對閉環的碳積分消納體系以及個人碳賬戶權益系統,實現“用戶通、數據通、權益通”等目標;吉林在全省范圍內組織開展“垃圾分類 綠色生活美萬家”主題宣傳,截至目前開展相關活動850余次,參與人數4萬余人。
每一個人的身體力行,看似微不足道,卻可以匯成建設美麗中國的巨大能量。只要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讓綠色理念薪火相傳,讓美麗家園生生不息。
來源 | 中國環境報
今日元宵節,月圓人圓事事圓!
燃放煙花爆竹危害多,別讓年味兒變成火藥味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