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4131天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121個詞條
01
知乎上有個熱門帖子:
題主經濟獨立,一人租房住。
養過各種小動物,但只有養貓的時候遇到父母強烈反對。
他們讓她把貓立刻扔出去。
爸媽不喜歡貓,是因為迷信。
覺得貓克人,并說,“要貓還是要你爸活著。”
題主說過幾天會找人領養。
爸爸不同意,要求立刻丟掉。
然后,他突然暴躁起來抓著貓就往地上摔。
題主撲上去就被推開,而爸爸就重復摔貓。
摔完還要求題主第二天跟自己道歉,不然就不認這個女兒。
打開評論區,竟然有很多類似的例子:
“爸爸把我的倉鼠連帶籠子,一并扔出窗外。像是做了一件厲害的事。”
“我養的多肉被媽媽送人,我全都要回來了。她歇斯底里,要扔了我所有多肉。”
“爸媽趁我生病,把我養了四年的小狗送人了,說是寄養,可人家后來不耐煩,給丟了。”
“從七樓倒了我一缸小青蛙。”
石黑一雄的小說《遠山淡影》里,母親因搬家要溺死剛出生的小貓。
女兒苦苦哀求。
媽媽卻說,“真是太傻了,他們只是幾只動物,有什么大不了的?”
不過是幾只動物。
在侵入式父母眼里,孩子也不過是自己手里的“小寵”。
02
前幾天,網上流傳著一個班級群里的片段:
因為孩子不寫作業,媽媽大打出手。
衣架都變形了。
媽媽拍視頻到家長群里,“她現在還在哭,還在逼我打她。”
這種情況很多人都不陌生。
不過,更多的是下邊這種場景模式:
在《遠山淡影》里,媽媽佐知子,對待自己女兒則是冷暴力。
聽到女兒跟別人打架,受傷了。
她只說,知道了。
女兒不見了,別人說打電話報警,她說,沒必要興師動眾。
可她經常三四個小時把女兒自己扔在家里。
女兒找到后,腳邊有繩子,還受了傷,也許是想上吊卻掉了下來。
可佐知子說,“她沒事。”
因為經常搬家,女兒沒有朋友,只有小貓。
別的小朋友說媽媽的壞話,女兒用石頭砸。
小朋友們就偷了她最在意的一只小貓,弄死了它。
可是因為媽媽要搬去美國,得把小貓都解決了。
女兒反復追問,“你說過可以留著他們。”
媽媽卻只是說,“我很忙,如今情況不同了,他們只是牲畜,別再孩子氣。”
然后,從女兒手里搶過她那些小貓朋友。
關上鐵絲網,去了河邊。
拿出一只小貓,溺在河水底下。
小貓生命力頑強,沒有死。
她又把它們放回鐵絲網包著的籃子里,把籃子摁下河水。
直到籃子沉了下去。
女兒朝籃子沉下的地方追去。
母親卻說,“這水真臟。”
擰干袖子回家去了。
這種云淡風輕,是把焦慮轉嫁給孩子后的解脫。
03
和其他父母一樣,佐知子并非不愛女兒。
她只是太過焦慮。
未婚夫死后,她帶著肚子里的孩子住進未婚夫家。
之后又二婚,嫁給另一個男人。
可那個男人對她并不尊重。
有次十點多,同事來拜訪。
丈夫就硬要妻子準備茶點,可她其實本就準備去的。
不僅冷淡,還總是頤指氣使。
所以,這個男人當了女兒七年爸爸之后,佐知子受不了了。
她找到一個外國男人,要跟他去美國開啟新生活。
只是,大女兒好帶,其他的不行。
無論是小貓,還是小嬰兒。
后來又不知怎么輾轉到英國,有了二女兒。
佐知子,只有兩個女兒。
中途懷著的那個孩子,跟小貓一樣消失了。
佐知子對大女兒說,如果你不愿意,咱們可以隨時回來。
大女兒信了。
可這份等待太久了。
長大后的大女兒,沒等到回去就裂開了。
她抑郁嚴重。
甚至一度沒辦法出門,只能長久長久地把自己關在屋里。
后來越來越嚴重,有段時間跑出去了。
然后房東打電話來,說她吊死了自己。
就像她小時候做的那樣。
英國精神分析大師比昂有個觀點:
關系的實質是,誰制造焦慮,誰承受容納和化解焦慮。
很多家庭里,父母容易崩潰。不具備化解焦慮的能力。
而孩子做事沒有邊界,很容易就能找到“錯處”。
通過暴力,孩子承受了父母的焦慮,并被迫容納和化解。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說,“孩子容納不了時,心智會暫停,自我就會被撕裂。”
一個人對生命沒有了期待與熱愛,就會選擇衰落。
04
佐知子其實還有一個選擇,就是帶著女兒留在前夫家里。
但是,那里只剩大大的房子和兩個老人,像一座孤寂的墳墓。
女兒想留在這里,因為安全。
佐知子選擇了出去闖,去向更有希望的未來。
這里并沒有錯,只是她不應該把自己的焦慮轉給孩子。
莫言說,一個家庭想往上走,底層邏輯是:父愛則母靜,母靜則子安,子安則家和,家和則萬事興。
一個家庭走向衰敗,則是:父懶則母苦,母苦則子懼,子懼則家衰。
幸福的孩子,背后有穩定像大山一樣的力量支持。
同時又有人,能心平氣和承載和包容他,他就會茁壯成長且生機勃勃。
所有關系,都是我們跟自己內在關系的投射。
孩子們的出現,提醒我們:回到自己。
養孩子就是再養一次自己。
德爾菲神廟石碑上刻著:認識你自己。
時刻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
這就是修心的關鍵。
當外界帶來雞娃焦慮時,可以對自己說紀伯倫的話: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借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并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同時,這句話會被那個不安的小小的你聽到。
你是生命對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你是自由的。
因孩子或家人生氣躁動時,就記得《道德經》這句:歸根曰靜。
讓一切回歸本源,放開掌控欲。
讓那份曾經的緊張和不安,順流而下。
此后,你就是自己人生中最大的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