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農歷正月十五,靈丘縣東河南村童心港灣內充滿新春的熱鬧氛圍,以“人類非遺春節:文明互鑒 共慶新春”為主題的文化交流活動在此成功舉辦。此次活動由首都師范大學的中國學生、匈牙利留學生與東河南村的青少年共同參與,通過沉浸式文化體驗,搭建起跨文明對話的橋梁,為非遺春節的傳承與國際交流注入新活力。
正月十四晚,青年學子與村民率先開啟元宵社火的歡慶。踩著兩米高蹺的“八仙”、翻騰爭珠的金紅雙龍、身披彩綢的非遺嘟嘟馬,傳統年俗的熱鬧與活力在此刻盡顯,讓現場觀眾感受到濃濃的年味。
活動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4年12月通過“春節”非遺申遺決議為契機,系統回顧了春節這一傳承四千余年的文化瑰寶走向世界的歷程。當亞松森會議現場宣布申遺成功的畫面重現,現場掌聲雷動。至此,我國以44項人類非遺繼續位居世界非遺名錄榜首。
在文化解碼環節,大學生們通過圖文展示、趣味問答等形式,生動解讀春節習俗,從祭灶到除舊布新,從天津楊柳青年畫到泉州彩扎燈藝,展現春節豐富內涵。電子屏上秦淮燈會、桃林坪社火等畫面,激發了孩子們對不同地域春節符號的興趣,讓他們在互動中感受文化多樣性。
國際交流單元將活動推向高潮。匈牙利籍留學生胡靈月用中文分享連續三年在北京過春節的經歷,從包餃子到寫春聯,從廟會舞龍到文化對比,她的分享引發熱烈討論。“西方圣誕襪和中國壓歲紅包都是愛的傳遞”,這樣的文化共鳴體現了不同文化間的相通之處。
此次活動不僅為春節非遺賦予國際表達,更凸顯青年群體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首都師范大學的學生以青春力量搭建文化交流橋梁,加深了孩子們對春節非遺的理解,也讓國際友人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得以傳遞,為春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這一活動是春節知識的分享,更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動實踐,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促進文明互鑒作出積極貢獻。(鄧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