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孟浩然到長江下游漫游過一次,開元十七年(729)至二十一年(733)孟浩然再到吳越漫游。當時,他仕途不順、歸隱無望,身處異鄉卻心系故土。在一個秋天的傍晚,面對江上早寒的景象,心中涌起了深深的懷鄉之情,寫下這首《早寒江上有懷》。表達對故鄉深深眷戀和思念,抒發對前路茫茫的愁緒和無奈。
早寒江上有懷
(唐代)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這首詩通過描繪秋天的典型景象,如樹木凋零、大雁南飛等,營造出一種凄涼、蕭瑟的氛圍,抒發了內心的感慨和情懷。
首聯“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以秋天的景象起興,點明了季節和天氣,勾畫出一幅江上深秋景象,同時也為后面的思鄉之情做了鋪墊。詩人先借鴻雁南飛,引起客居思歸之情;又以“北風”呼嘯來渲染,使人覺得寒冷,自然點出了題目中的“早寒”。
頷聯“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通過描繪詩人與故鄉之間的遙遠距離,含蓄地表達了思鄉之情。“遙隔”二字,不僅表明了遠,而且表明了此地與家鄉兩地隔絕,不能歸去。“楚云端”既能表現出家鄉地勢高遠,又能表現出對家鄉的仰望之情,家鄉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頸聯“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形象鮮明地表現了詩人在異鄉漂泊的孤獨和無奈,將思鄉之情直接地表達出來:想到自己客居異鄉,思鄉之淚已經流盡,只能遙望天際的孤帆,寄托自己的思鄉之情。
尾聯“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借用了《論語·微子》中孔子使子路問津的典故,慨嘆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同時以景結情,將思歸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緒都寄寓在這迷茫的黃昏江景中。隱喻自己既有意歸隱又想有所作為的矛盾心情,詩人那種苦悶彷徨之情躍然紙上。最后以“平海夕漫漫”作結,滔滔的江水,與海相平,加上天色已晚,更顯得漫漫無邊,這與詩人前途渺茫的迷茫心境完全吻合。想到自己無法偕同的悵惘之感,寫盡欲歸不得的郁積之情。
全詩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真摯,抒情深沉,行文流暢,意境高遠,被譽為唐詩山水名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