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到冬天,隨著氣溫的降低,不光蔬菜的種類隨之減少,就連海鮮的種類也同樣驟減。
即便是市面上售賣的海鮮,要么是價格太貴,要么是季節(jié)不對味道不好,讓人難飽口福。
而這個時候,帶魚就成為了一種不錯的選擇,帶魚不光肉質(zhì)鮮美,而且價格也相對較低,關(guān)鍵的是還有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
但很多人吃帶魚時卻有苦惱,因為有時候買到的帶魚肉質(zhì)細膩,但有時候買到的帶魚,卻是又腥又柴。
其實,之所以有這種苦惱,是因為你忽略了帶魚的“黃眼”和“黑眼”之分,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這其中的區(qū)別。
黃眼與黑眼差別大
市面上的帶魚,長得都大同小異,無非是長短和胖瘦的區(qū)別,讓人很難辨別有何不同。
但實際上,最容易區(qū)分帶魚不同的,就是帶魚的眼睛,有時候買到的帶魚又柴又腥,很可能就是買到了黃眼帶魚。
這種帶魚主要生活在熱帶地區(qū),像是我國的南海海域,因為溫度高,這種帶魚就比較活躍,而且進食也比較多。
吃的多,自然也就長得胖,所以黃眼帶魚的體格通常都比黑眼帶魚大,可黃眼帶魚雖然肉多,肉質(zhì)卻很柴,而且非常腥。
咬一口下去,一股子腥味上來,那也就沒有食欲再吃下去了。
這種帶魚通常被飯店所喜歡,因為在紅燒或者是熏烤帶魚的情況下,調(diào)料放的都比較多,就遮蓋了這股腥味,而且?guī)~的塊頭比較大,也能讓食客產(chǎn)生好感。
在家烹飪的時候,就可以選擇黑眼帶魚,這種帶魚通常生活在水溫較低的地方,進食也相對較少,肉質(zhì)細膩鮮美不說,而且也不會有什么腥味,簡單的烹飪后就能成為一道美食。
比如說我國著名的舟山帶魚,就是典型的冷水帶魚,這種帶魚個頭小一般不超過一米,體寬也很窄,肉質(zhì)很薄但也很細膩,廣受消費者的喜歡。
在了解了黃眼帶魚和黑眼帶魚的區(qū)別后,你就知道該怎么選擇了,但具體挑選的時候,還要掌握一些小技巧,畢竟也不是所有的黑眼帶魚都好吃。
選帶魚小妙招
看體表:一條好的帶魚,一定是魚體均勻飽滿,而且表面帶有光澤的,眾所周知,帶魚的體表有銀色的白鱗,當(dāng)這些白鱗呈現(xiàn)出白色或是藍灰色,說明帶魚比較新鮮。
而如果帶魚體表黯淡無光,那么就說明帶魚的存放時間比較長了,無論是味道還是口感都會大打折扣。
看魚鰓:看帶魚的魚鰓時,要注意“開合”和“顏色”,開合的意思就是說魚鰓是緊閉還是開口,魚鰓緊閉說明帶魚比較新鮮,反之則是不新鮮的標(biāo)志。
當(dāng)魚鰓的顏色呈現(xiàn)出鮮紅色時,聞上去沒有什么異味,也就是比較新鮮,但如果顏色看上去暗淡甚至是發(fā)黑,甚至都流出黏液了,那就不要再買了,這樣的帶魚已經(jīng)不新鮮了。
看魚眼:除了魚眼的顏色要觀察外,魚眼是否透明,眼球是否飽滿凸起都要觀察,即便是黑眼帶魚,眼球也要飽滿透徹才是新鮮的,反之如果是渾濁干癟的,就不能要了。
上手捏:在挑選帶魚的時候,首選魚體完整沒有破損的,在這種情況下,再捏一下魚肚,如果飽滿有彈性,就是新鮮的帶魚,但如果感覺不到彈性,那就是不要再買了。
所以在購買帶魚時,最好不要買帶有冰衣的,這種一般都是為了長期保存,而且因為冰塊的存在也難以辨別帶魚的好壞。
在文章的最后,我們再說一下帶魚的那層薄薄的銀膜,很多人在烹飪前都會將其刮掉哦,但實際上,這里面含有大量的脂質(zhì),能夠占到一條帶魚全身脂質(zhì)的20%-25%,刮掉了也怪可惜的,可以選擇清洗干凈后直接烹飪。
當(dāng)然了,是否刮掉銀膜還要根據(jù)個人的喜好來操作。
在看了這篇文章后,相信你會對帶魚有更清晰的認識,在挑選帶魚時,也能夠做到得心應(yīng)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