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夏天,日本“大米供應不足”一度成為全國熱議的話題,超市里的大米幾乎被搶購一空。日本媒體將這一事件稱為“令和大米騷動”,原本大家都以為這場風波幾個月就能平息,沒想到大米價格依舊持續攀升,且趨勢未見緩和。這一情況不僅讓普通消費者感受到“吃飯貴”的壓力,也使餐飲行業的運營成本一路上漲,餐廳老板們紛紛為大米價格問題而頭疼不已。
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的數據,日本全國超市銷售的大米平均價格在2024年2月左右為每5公斤2000到2200日元(約合人民幣95元到104元),但現在已經漲到4000日元(約合人民幣190元)上下。短短不到一年時間,價格幾乎翻了一番。
對此日本網友有自己的看法:
今天去了一趟藥妝店,發現一年前1600日元(約合人民幣76元)的大米現在竟然漲到4600日元(約合人民幣219元)了!真是太過分了!(# ?Д?)
高興的恐怕是農林水產省吧,因為他們不用付給農民任何費用,根本沒有打算真正降價。即便國民因此受苦,他們也視若無睹,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就好。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說,雖然去年收成比前年多,但流入農協的大米比前年少。看來是有地方在囤積大米,而且一些大型餐飲企業直接與農民進行交易。即使大米價格這么高,農民的收入似乎并沒有增加,顯然有人在從中獲利。真希望周刊雜志能多關注這些問題,而不是總是聚焦于明星的八卦。
根據日本媒體的報道,導致米價上漲的主要因素包括:
1. 產量下降:由于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以及部分農田轉作他用,近年來日本大米產量有所減少。
2.生產成本上升:化肥、燃油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導致種植成本提高。
神奇的是,去年大米的產量竟是增加了18噸的產量!這讓大米價格上漲原因撲朔迷離。
日本的大米市場流通鏈條其實挺復雜的,從田間到餐桌,每一環都息息相關。首先,農民辛辛苦苦種植大米,交給農協。農協負責把大米收集、加工、儲存,然后賣給大米加工商。加工商對大米進行處理和包裝,再轉手賣給批發商。批發商再將大米分銷給零售商或者餐飲業者。零售商和餐飲業者以不同的形式把大米賣給我們,最終讓大米走進我們的餐桌。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對進口大米的管控非常嚴格。雖然每年有最低進口配額,但由于高額關稅,進口大米在日本市場上很難和本土大米競爭。2013年之前,日本農林水產省曾修訂,進口大米的關稅高達778%,按每公斤341日元(約合人民幣16元)計算。然而,現在這個關稅率已經修正為280%,雖然關稅率下降了,但關稅的數額依舊很高。可以說,進口大米在日本市場的“競爭力”嚴重不足。
在大米價格持續飆升的背景下,政府也頂不住壓力表示,由于大米流通滯礙,計劃盡早放出儲備米。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業大臣稱,價格應該由市場決定,大米也不例外,但考慮到價格上漲對國民生活造成的巨大影響,以及漲價速度的急劇變化,我們做出了這個決定。
面對這一政策日本專家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一些專家表示就算政府放出儲備糧,那些大米零售業者可能也不愿意將手中的大米向市場放出,所以他們認為,政府放出儲備糧并不足以讓大米的價格下降。也有專家他們認為如果政府向市場放出儲備糧的話,那些零售業者可能會將手中的存量投放到市場上,所以有足夠的大米供應,價格自然就下降了。
2012年3月,沃爾瑪旗下的西友超市(Seiyu)在關東地區和靜岡縣的149家門店推出了一款來自中國吉林省的大米。中國吉林米為了進入日本市場,質量方面,通過了日本的580項防疫檢測。價格上,這款大米的精米5公斤裝售價為1299日元(約合人民幣61元),比西友自有品牌的日本國產混合米便宜了約20%!這讓消費者不僅能嘗到優質且獨特風味的大米,還能享受更實惠的價格。
隨著大米價格的持續上漲,消費者和餐飲行業的壓力不斷加大。面對這一場米價風波,消費者需要關注市場變化,做出明智的選擇。希望有關部門能早日找到平衡點,讓我們繼續享受美味的大米,而不被價格壓力所困。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 作者:布丟
—— 旅日僑網原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