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眼中的李白,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詩人,是盛唐耀眼的星辰,是詩壇最不羈的浪子。
他的一生是詩與酒的交織,是俠與道的碰撞,同時包含了理想與現實的撕裂。而李白的婚姻,亦如他的詩篇一般,充滿了浪漫與不羈。
李白一生共經歷4段婚姻,每一段仿若一首詩,或纏綿悱惻,或戛然而止。
開元十五年(727年),27歲的李白入贅安陸許家,娶了故相許圉師的孫女許氏。
這場婚姻,可以說是始于門第之見。
安陸府的許家,在唐初至高宗帝年間,也就是許氏的祖父在朝為相時期,曾顯赫一時。只不過這段時期終究是短暫的。
因許家后人幾乎無人做官,即使再做官,官位也低下,而且還在遠離朝廷的地方,所以當往日宰相的兒孫之輩,譬如許氏的父親主掌家室,為女兒婚姻作主之時,即使身份有差異,更大程度上也要考慮自己的處境,而不過分追究對方家族的門第了。
于是乎,昔日榮華的許氏相中了出身不明、知名度不高但是有才氣和經濟實力并充滿理想和未來的李白。
李白和許氏,一個要揚眉吐氣,浩然入仕,一個想借箸代籌,重振家威,最后的方法就是結婚。后來李白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一文中,就曾隱約透視了這樁婚事。
婚后,李白在安陸一住就是10年,安陸成為他的第二故鄉,他把安陸作為基地,在周圍游歷,四處活動,拜訪官吏名流,尋求入仕的途徑。
這期間,許家為李白解決了衣食等生活問題,但由于時過境遷,無后人在朝為官,許家并未能為李白提供較大勢力的保護傘。
李白僅因將安州長史李京之錯認成自己的老朋友魏洽這樁“小事”,便惹得李長史大為不快,差點被“緝拿歸案”。
李白當時為此甚至不得不再三上書李大人,以卑詞謝罪:
“(李)白孤劍誰托?悲歌自憐。迫于棲惶,席不暇暖。寄絕國而何仰,若浮云而無依。南徙莫從,北游無路。”
如此也可以說是道盡了自身的窘迫處境。安陸十年,用李白自己的話來說,“酒隱安陸,蹉跎十年”。
所幸,安陸十年,始于門第之見的婚姻孕育出了真摯的情感。許氏溫婉賢淑,為李白生長女平陽和長男伯禽(明月奴),一兒一女,湊成一個好字。只可惜天妒紅顏,開元末年(約736年)許氏不幸早逝,留給李白無盡的思念,對李白家庭上造成重大打擊。
許氏走后,一雙兒女的養育成難題,許家人開始公開指責李白這個在安陸混得并不怎么樣的上門女婿。
時年36歲的李白頓感內外交困的巨大壓力,很難再呆在安陸許家,匆忙間攜兒帶女,移居東魯(山東)之地。
“少年落魄楚漢間,風塵蕭瑟多苦顏。”李白在寫給友人的詩中便曾提及這段艱難歲月。
直到李白42歲接唐明皇詔書,出仕上京,才算是時來運轉,結束了這段困頓落寞的煎熬歲月。
天寶三年(744年),李白再做招贅之婿,同一“相門之女”結為夫妻,這一“相門之女”,即宗氏。
宗氏的祖父宗楚客,是武則天時期的宰相,同時還是武則天堂姐的兒女,因利用手中的權力犯下受賄罪,宗楚客在10年間幾次左遷,幾經起落,三度為相,最后一次是靠逢迎韋后及武三思得來,后來唐玄宗起兵誅滅韋后陰謀集團,宗楚客被一并處死,生前生后留下一地聲名狼藉。
宗氏雖確屬“相門之女”,但宗家已是一個不體面半沒落的貴族門第,而李白對此似乎并不在意,深以能有“相門之女”做妻子為豪,并十分欣賞宗氏的豪爽。
另一邊宗氏仰慕李白的才華,二人志同道合,結為夫妻。不過比較奇怪的是,李白與宗氏新婚不久,就匆忙遠遁,浪跡天涯了,但從夫妻倆的“往來贈詩”中,又不難窺見,夫妻二人在感情上還是挺和諧的。
宗氏陪伴李白走過了人生最輝煌的歲月,同時見證了他仕途的失意與人生的起落。
天寶十一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成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這一年,李白55歲,為避安史之亂,躲進廬山,不久,和同樣躲避戰火的夫人宗氏在廬山重聚。
與此同時,雖避居廬山,但李白依然堅持著入仕報國的志向。而此時宗氏迷戀上了“道仙之術”,并拜師于奸相李林甫之女李騰空門下,李白也并贈詩溢美了這兩位相門之女。
后來,李白下山隨從永王李璘起兵勤王,李璘轉而妄圖另立中央的陰謀挫敗后,李白受此牽連下大獄。
宗氏為救李白出獄,不避風險地東告西求,李白被遠放夜郎時,宗氏還同其弟專程前來送別。
所幸在流放途中,恰逢朝廷大赦,李白被赦免,也正是在此期間,李白留下那首千古名篇《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時至今日,人們表達自己終于成功克服重重困難和挑戰的喜悅之情,都恐難找到比李白的“輕舟已過萬重山”更為貼切生動之語。
只可惜,大赦后的李白,再也沒能見到心愛的妻子宗氏,對方或已遠離人世,或已遠避紅塵,求仙問道,總之再未見李白提及宗夫人了。
如此,兩段婚姻,李白均為招贅之婿,兩任妻子也均為“相門之女”,同時均以悲劇告終。
另外在許氏與宗氏之間,李白還曾與劉氏、魯婦有過短暫的交集,而這兩段婚姻,或因性格不合,或因現實所迫,最終均無疾而終。
這兩段婚姻,更切實地說,是李白的兩段“同居”史,算勉勉強強湊合著過,最根本的目的則是為一雙兒女尋求照料之人。
至于有記載李白42歲出仕上京前,與劉氏脫離了夫妻關系,后來被迫“賜金還山”,離開京城長安,在魯地與一婦人結成內緣關系,生次子“頗黎”一事,李白及其他人從未提及,多數學者也認為這是“誤記,不知所云”。
從李白的婚姻中,可以窺見他復雜的情感世界,他渴望家庭的溫暖,卻又無法被婚姻束縛,他追求真摯的愛情,卻終難逃命運的捉弄。
上元三年(762年),李白永遠地離開人世,終年61歲。
關于李白的死因,歷史上眾說紛紜,為這位詩仙的結局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其中最為流行的其一便是病逝說,是說李白因病去世,晚年李白窮困潦倒,貧病交加,終其一生謀求入仕報國,未能如愿,絕望抑郁,病情加重,寄人籬下,最終在安徽當涂縣令、李白族叔李陽冰的家中病逝。
臨終前,陪伴他的,除了族叔李陽冰之外,只有兒子伯禽一家,至于他的女兒平陽,此時可能已經故去(既嫁而卒)。李白在病榻之上,還將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路歌》后去世。
這些在史料上有所記載,可以說是有關李白死因最為普遍可信的說法。只不過人們似乎無法接受一代詩仙李白這樣的結局,于是又衍生了其他說法。
其中最為浪漫的便是醉死說,是說李白嗜酒如命,有“酒中仙”之稱,一日他醉酒后泛舟江上,為捉水中明月而墜江身亡。這一說法契合了人們對李白這個詩仙的認知,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更寄托了人們對李白的崇尚祝福之情,仿佛只有這樣浪漫的結局才配得上李白的滿腹詩情和橫溢才華。
此外,還有溺死說,這一說法同醉死說類似,對李白的死因更傾向于意外事故,是說李白醉酒后失足落水,不幸溺亡。
而無論真相如何,李白的死,其實都同他浪漫不羈的性格密切相關。他的一生,便如同他筆下的明月或星辰一般,皎潔明亮,卻又遙不可及。
李白的詩歌,記錄了自己的喜怒哀樂,更寫盡了盛唐的繁華與落寞,流傳至今不息,未來還將不斷流傳下去,激勵一代代后人勇敢地追求自由與夢想。
素材來源:
[1]查屏球.唐人婚姻習俗與李白成名前的家庭生活——李白《寄遠十二首》考釋[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5):41-52.
[2]慧泉.李白婚姻帶來的家庭悲劇[J].文史天地,2009,(12):52-56.
[3]楊玉山.李白婚姻考論[J].華夏星火,2005,(08):49-50.
喜歡本文的朋友,可以點下“關注”,感謝大家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