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預測,最終總票房有望突破140億元,可能一舉登頂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
2025年春節,很多影院把黃金檔期排給《哪吒2》,有一些影院甚至在一天之內排近100場。
身邊有好幾個朋友都二刷,甚至三刷。
曾經,在我們的印象里,動畫片就是給小孩子看的。
現在,成年人怎么也愛上了看動畫片?
這背后,隱藏著一個中國動畫產業艱苦奮斗的故事。
當我們討論中國人為什么越來越喜歡動畫片,其實說的是另一個問題:中國的成年人為什么最近才開始看動畫片。
因為其實中國的動畫電影起步非常早,美國迪士尼1937年上映第一部動畫長片《白雪公主》,中國在1941年就上映了《鐵扇公主》。
日本動漫大師的手冢治蟲就是《鐵扇公主》的影迷,最喜歡的人物是孫悟空。
而日本另一位動畫大師宮崎駿更喜歡《大鬧天宮》,認為中國動畫是他的老師,?很多作品如《龍貓》《千與千尋》中都有《大鬧天宮》的影子。
上世紀80年代,兩位大師都曾到中國拜訪,手冢治蟲還專門拜訪《大鬧天宮》的首席動畫設計嚴定憲。
手冢治蟲專為《鐵臂阿童木》和《大鬧天宮》手繪插畫
所以如果說日本的動漫的發展,要仰賴幾位國寶級大師的引領,那么中國動畫就是日本動漫的啟蒙老師。
但在七十年代前后,中國動畫藝術的傳承被中斷了約十年,其中有六年沒有上映過一部動畫電影。
而在解除封印之后,本就跌入谷底的中國動畫,立刻迎來了已經反超的美國、日本對手,雖然做出《葫蘆娃》、《九色鹿》、《黑貓警長》等經典動畫,卻一直都在陪伴兒童、寓教于樂的限制中發展,幾乎沒有商業化和市場化。
1999年,動畫電影《寶蓮燈》上映即虧本,中國動畫電影看似蹣跚起步,其實是啟動了對外國動畫的模仿。
為推動國產動畫產業發展,中國也曾出臺相關補貼政策,卻沒想到讓大批低質量兒童動畫片面世。
比如在2010年前后,中央電視臺加大動畫片創作補貼,少兒頻道就播出過一部30集的3D動畫連續劇《雷鋒的故事》。
這部耗資2100萬的“大制作”,實際上是3D效果粗糙,動作語言生硬,劇情呆板幼稚,后來還被業內戲稱為“本土最差3D動畫”。?
而就在中國動畫迷失的歲月中,日本早已經有了《風之谷》、《天空之城》,美國上映了《獅子王》、《玩具總動員》,都是風靡全球的大爆款。
直到2015年,中國動畫被碾壓的格局才有所改變。
起到轉折作用的,是9.5億票房的動畫電影《大圣歸來》。
其中用了京劇臉譜、皮影等中國元素,視效也得到業內認可,豆瓣評分8.3,在當時創下國產動畫電影評分紀錄。
此后,中國動畫公司們圍繞《白蛇傳》《西游記》《封神榜》等神話傳說,制作出一系列優質動畫電影。
在《哪吒》系列導演餃子的眼中,他們做動畫就像現代版的“煉金術”,正在開采中國神話的富礦。
但王者歸位,道阻且長。
和電影一樣,動畫電影也要站在工業化的肩膀上才能快速發展。
什么是工業化?
首先是要“大”。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好萊塢建成的同一時期,兩大動畫引擎同時啟動,分別是迪士尼和漫威。
在它們的帶領下,美國動畫產業,以寡頭統治的形態,開展大規模工業化輸出,一部動畫電影經常由一百多人共同制作原畫,產品質量極高,影響力極大。
而起步更早的日本,動畫業起源于全國掃盲運動,舉國上下遍布無數動畫作坊,宮崎駿創立的“吉卜力工作室”只是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個。
為了實現快速發展,日本發明了獨特的“制片委員會”機制,統籌全國的動畫企業集群式作戰。
而在大工廠、大制作的影響之下,日本動畫產業將勞動成本擠壓到極低水平,撬動了資本入局。
動畫產業已經分別成為美、日兩國的支柱產業之一。
其中美國的動漫產業,已經多年超過好萊塢。而日本動漫,更是僅次于旅游業,市場規模超3.5萬億日元,碾壓汽車、鋼鐵、房地產。
動畫電影工業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收入高。
去年,日本電影總票房達到了2069億日元,約合97.7億元人民幣。
美國電影票房較日本多,有大約87億美元,約合605.7億元人民幣?。
但是?中國一共上映了62部動畫電影,票房只有68.63億元,略比美國總票房的十分之一多一點。
在規模和收入上,中國都落后于美國。
甚至可以說,此前的中國動畫電影,根本就沒進入工業化。
這背后,是一座極難翻越的大山:技術。
有一個很典型的故事,關于系列動畫電影《魁拔》。
2011年《魁拔1》上映,豆瓣評分達到9.3,票房卻只有305萬。
高評分讓導演王川想把系列做下去,但故事和呈現效果都要升級,他決定給動畫升咖,從2D升級為3D。
但當時技術不成熟,難度很大。
無奈之下,王川想出一個主意,先把3D建模做出來,然后再將每一個畫面逐一描邊校準。
就相當于先拍出照片來,再給照片描邊,人物形態自然是無比準確。
最后,為保證質量,還有檢驗員把全片看了一百多遍。
《魁拔2》首映禮,左一導演王川
因為這事,《魁拔2》沒少被外國人嘲笑。
但在那時,這就是中國團隊能想到的最好辦法,也為行業樹立了發展的信心。
幾年間,中國的各大電影公司陸續設立動畫部門,通過技術突破來輔助導演搞創作。
這讓國內的頭部工作室,陸續擁有了自己的看家本領,不斷給作品上分。
比如《深海》,主打粒子水墨渲染技術。
《深海》片段
人物面部精細化也大幅提升。
《深海》片段
今年的《哪吒2》,在制作期間集結了138家中國公司,《深海》團隊為其制作部分特效,《長安三萬里》團隊,把重五十斤的唐代建筑數據包,送到了導演餃子的手里。
轉眼間,輕舟已過萬重山。
但要真正的大爆發,中國動畫產業還需另一個條件,那就是資本。
如果用飲食來比喻動畫產業,在日本,它像米飯,在美國,它像牛奶,而在中國,它像一盤花生米。
動畫產業是日本的重要經濟支柱,就好像賴以生存的主食。而在美國,動畫是文化消費品,屬于營養升級的輔食。
而在中國,幾十年來我們以發展制造業為首要任務,電影等文化、服務產業都相對落后,就更別提動畫,不僅地位邊緣化,也缺乏政策支持,更缺錢。
所以在前幾年,中國動畫電影實際上走了一條非常艱難的路。
早期的《十萬個冷笑話》,眾籌名單中有5000人,最少的一個人只投資了32元錢。
《大魚海棠》的眾籌名單中有4000多人,有人最少只投資10元,即使給電影湊到了158萬元制作經費,但還是要經常做商業項目來養活團隊搞創作。
踩中轉折點的《大圣歸來》,用8年眾籌到780萬元,最終收獲票房9.56億。資本終于看到了動畫電影的潛力。
《大圣歸來》片段
同年,光線影業成立分公司“霍爾果斯彩條屋”,CEO易巧到成都找到了現在《哪吒》系列動畫電影的導演餃子。
易巧建議餃子,放下手里的外包項目,用三到五年時間創作一部長篇動畫電影。
這部電影就是《哪吒之魔童降世》,在2019年獲得超50億的票房成績。
爆品雖然跑出來了,動畫電影并沒有走出缺錢的困境。
比如后期特效,項目資金越緊張,團隊就越要搞外包節約開支,一層層包下來,錢確實省了不少,效果也大打折扣,最終票房難及預期,進入做一部虧一部的死循環。
大批虧本之作擺在眼前,資本態度就更加保守。
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影視板塊融資規模同比增長了85%,但動畫電影的風險投資反而下降了12%。
為了完成,為了生存,一些團隊只能想辦法鋪產能,把一個劇本盡量在多個平臺上線。
比如《異人之下》,就在動畫、網劇、電影都有布局,盡量不做虧本生意。
但這樣的做法,何嘗不是對創作的另一種消耗。
一個人看動畫是興趣,一群人就是事業。
最近,中國有幾億人在關注《哪吒2》,現象級的熱度終會撬動資本的注意力,為動畫產業的蓬勃生長提供養料。
一個產業,可以重于泰山,也可以只為陪伴。
隨著更多優秀作品的涌現,成年人對動畫的喜愛,再也不用藏著掖著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