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光的深邃甬道,拂去歲月塵封的輕塵,一組民國上色老照片驚艷亮相,宛如一扇通往舊時光的神秘窗扉,徐徐開啟,將那個風云變幻、充滿傳奇色彩的時代,鮮活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19世紀末20世紀初,東京帝國大學的畢業照里,李漢俊身著學生制服,身姿挺拔,眼神堅毅。彼時中國深陷困境,李漢俊心系祖國,急切探尋救國之路。歸國后,他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做思想和理論鋪墊。1921年,李漢俊作為13名中共一大代表之一,參與會議,還提供了上海一大會場。這張畢業照,見證了他從熱血青年成長為革命家的歷程 。
1949 年,上海局勢動蕩,杜月笙決定南下香港。他乘坐的輪船駛入維多利亞港時,碼頭熱鬧非凡。被稱作 “香港杜月笙” 的李裁法,身著筆挺西裝,早早就等候迎接。李裁法在香港江湖地位極高,人脈廣泛。
輪船靠岸,杜月笙在眾人簇擁下走下甲板。碼頭合影中,右起是徐懋棠、杜月笙、私人醫生朱鶴皋和李裁法。徐懋棠與杜月笙商業往來密切,此次前來表達關切。
1946年3月17日,風雨交加,戴笠所乘飛機失事,這位充滿爭議、掌控軍統的關鍵人物,就此離世。消息傳開,國民黨內部震驚。
葬禮在南京中山陵烈士陵園舉行,現場凝重壓抑。國民黨高官、軍人到場,高官們身著黑衣,軍人們整齊列隊,莊重行禮。戴笠的死在復雜政治局勢中掀起波瀾,葬禮成為他在民國舞臺的謝幕 。
1932年底,寒風凜冽,新文化運動倡導者胡適,來到華中地區學術重鎮武漢大學。校園頓時熱鬧起來,師生們對這位文化巨擘的到來滿懷期待。
聽松廬前,古松搖曳。武大部分教職員等候多時,見到胡適后,熱情相迎。隨后,眾人在聽松廬大門口合影。胡適站在中央,目光溫和堅定,帶著標志性的微笑;教職員們或莊重、或激動,簇擁在旁。這張合影,象征著學術交流即將展開,是武大歷史與近代文化交流的珍貴瞬間 。
1940年,華北戰場處于抗日戰爭艱難相持階段,日軍的 “囚籠政策” 猖獗,八路軍發動 “百團大捷” 予以重擊。硝煙散去,在河北涉縣的八路軍臨時指揮所里,一場 “百團大捷” 總結會召開。
鄧小平作為129師政委,身著褪色軍裝,眼神沉穩睿智。身旁,劉伯承師長高大堅毅,憑借豐富軍事經驗,與鄧小平攜手帶領部隊作戰。右后方,參謀長李達手握作戰資料,為會議提供依據。
1938年10月,河北平山縣的八路軍臨時醫療所里,氣氛緊張而忙碌。八路軍軍醫林金亮身著褪色軍裝,正專注為日本戰俘傷兵處理傷口,動作輕柔又專業。一旁,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手持相機,記錄下這跨越敵我的感人一幕,定格了戰爭中閃耀的人道主義精神 。
1939 年,彌漫的硝煙中,抗日戰場的戰壕曲折蜿蜒。八路軍的指揮所就隱匿在這戰壕深處,指揮官蹲在簡陋的戰壕中,身著洗得發白且補丁摞補丁的軍裝,一手穩穩握住搖把式電話聽筒,貼近耳畔,正果斷地向各作戰單位下達作戰指令。
1941年,戰火紛飛,狼牙山五壯士的事跡震撼人心。攝影記者葉曼之聽聞后,背著器材長途跋涉趕到狼牙山。在百姓指引下,他找到目睹五壯士跳崖的道士。道士面容清癯,神色淡然,抬手指向懸崖,向葉曼之講述五壯士彈盡糧絕、跳崖殉國的過程。葉曼之認真聆聽,不停記錄。
1940年,河北平山縣的天空仿佛被戰爭的陰霾永久籠罩,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
日光艱難地穿透厚重云層,灑在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上。突然,急促的鑼聲打破了村莊的死寂,“咣咣咣” 的聲響在空曠的村道間回蕩,好似一陣驚雷,瞬間揪住了村民們的心。
循聲望去,只見一位身姿矯健的抗日婦救會主任,正奔走在村前村后。她面容憔悴卻眼神堅毅,身上那件洗得發白的粗布衣衫,在疾跑中被風鼓起,恰似一面飄揚的旗幟。她雙手奮力揮動著鑼槌,每一次敲擊都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嘴里聲嘶力竭地高喊:“鬼子來了!鬼子來了!”
那尖銳的呼喊,像一道道警報,劃破長空,迅速傳遍村里的每一個角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