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中國網友調侃:“論‘自古以來’,西班牙人可比我們積極多了!1513年,一位西班牙探險家龐塞·德萊昂激動地將其(墨西哥灣)命名為“中國海”(Mar de China)。”。
最近,國際一則“改名”鬧劇刷屏網絡,美國總統特朗普大手一揮,簽署行政令將“墨西哥灣”改名為“美國灣”,理由是“聽起來更美國”。墨西哥總統辛鮑姆聞言“忍不住笑了”,直言這不過是“美國大陸架部分的自我安慰”,全世界依然會叫它墨西哥灣。然而,這場改名風波背后,卻藏著一個連特朗普都想不到的冷知識:早在五百年前,這片海域竟被西班牙人稱為“中國海”!
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高調宣布更名,稱墨西哥灣是“美國不可或缺的財富”。然而,美國亞拉巴馬州莫比爾市的墨西哥灣國家海事博物館卻犯了難。館長凱倫·波斯哭笑不得:“所有展品說明、文獻資料都得改,這筆錢誰來出?”。更諷刺的是,博物館的駐館歷史學家約翰·斯萊奇翻出史料打臉:1513年,西班牙探險家龐塞·德萊昂首次抵達這里時,誤以為找到了通往亞洲的航道,激動地將其命名為“中國海”(Mar de China)。
這個“中國海”的稱呼,如今看來既浪漫又荒誕。16世紀的西班牙人帶著對東方黃金與香料的幻想,將一片與亞洲毫無關系的水域冠以“中國”之名,堪稱地理大發現時代最著名的“烏龍”之一。斯萊奇調侃道:“如果特朗普真想改名,或許‘美洲灣’更合適,但‘中國海’?他肯定不喜歡!”。
墨西哥灣的名字,從來不是一成不變。西班牙人叫它“中國海”“新西班牙灣”,法國殖民者則用“路易斯安那灣”宣示主權。直到16世紀中期,“墨西哥灣”才因阿茲特克文明的影響力被標注在地圖上。這片海域的名稱史,儼然是歐洲殖民者爭奪美洲的縮影——誰強盛,誰就有權命名。
有趣的是,如今的“美國灣”更名爭議,竟與歷史遙相呼應。1848年美墨戰爭后,美國從墨西哥手中奪取得克薩斯、加利福尼亞等地,墨西哥灣的“美國屬性”自此被強化。特朗普的行政令,某種程度上是“歷史霸權思維”的延續——正如網友戲言:“搶完土地搶名字,下一步是不是要搶文化?”。
西班牙人將墨西哥灣誤作“中國海”,雖是誤會,卻意外折射出早期全球化中東西方的朦朧向往。大航海時代的歐洲人癡迷于《馬可·波羅游記》中的東方傳說,甚至將美洲原住民誤稱為“印第安人”(即“印度人”)。這種“地理錯位”背后,是文明間的好奇與誤讀,也是人類探索未知的勇氣。
今日再看這段歷史,墨西哥灣的“中國海”舊稱,更像是一則跨越時空的文化寓言。它提醒我們:地名不僅是地理坐標,更是文明碰撞的見證。正如中國網友調侃:“論‘自古以來’,西班牙人可比我們積極多了!”。
特朗普的更名行動,在國際上幾乎成了“獨角戲”。聯合國早已承認“墨西哥灣”的官方名稱,谷歌地圖也只能玩起“雙標”:美國用戶看到“美國灣”,墨西哥用戶仍顯示“墨西哥灣”。墨西哥總統辛鮑姆的反擊更顯犀利:“既然美國要改名,我們建議把北美洲改成‘墨西哥美洲’!”。
科學家們則憂心忡忡:比起爭名字,墨西哥灣面臨的污染、氣候變暖等危機才更緊迫。斯萊奇感嘆:“五百年后,若海平面上升淹沒海岸,誰還會在乎它叫‘美國灣’還是‘中國海’?”。
特朗普的“美國灣”鬧劇,終將如西班牙人的“中國海”一樣,成為歷史注腳。地名可以因權力更迭而改變,但文明交融的痕跡永遠銘刻在時光中。
下次當你打開世界地圖,不妨多看兩眼墨西哥灣——它曾是西班牙人眼里的“中國海”,法國人筆下的“路易斯安那灣”,墨西哥人心中的故土象征,如今又成了美國政治秀的舞臺。這片海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主權”,不在名字的爭奪,而在對歷史的敬畏與對未來的擔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