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基本法》量入為出的原則,特區的財政預算須“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但事實卻是,香港已在4年內有3年錄得赤字。況且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于較早前更預告, 政府本年度財赤近千億元。在香港財赤嚴重下,究竟香港能撐多久呢?本刊記者特別訪問立法會議員洪雯。
她說, 財政司說三兩年就解決財赤,但她對政府在三兩年內回復收支平衡不樂觀,過去五年政府支出增長百分之6, 但收入只增長約百分之1, 政府收入受到經濟波動的影響很大, 不能預期每年賣地收入過千億, 而印花稅和外匯基金等收入都是浮動, 因此需要未雨綢繆,才能解決財赤問題。
年年財赤 香港可以撐多久?
她說,未來幾年香港都會受財政赤字困擾,而香港當前的經濟困局是由2020年開始,街頭騷動加上新冠疫情令經濟活動幾近停頓,中美關系惡化如雪上加霜,令香港遭到另一重打擊;到2022年疫情開始結束,內地和香港都沒有出現“報復式反彈”,大陸經濟更遇上“房地產爆破”、外資流出、失業情況未能改善等,令“背靠祖國”的香港無法受惠,結果是雖然一切都已復常,但本地經濟仍然踟躕不前。
她強調,特區政府不推改革難以扭轉財赤問題。近年,香港公共財政面對支出不斷膨脹、財赤不斷積累、財政儲備持續萎縮的三方面壓力,出現結構性財赤的風險,正在增加。“過去5個年度,我們有4年出現赤字。上個財年(2023/24),政府赤字超過1000億元;若扣除發債所得,赤字達1700多億元。今個財年(2024/25),去年初的預算是赤字481億元;但財政司長最近透露,由于地價、印花稅、利得稅等收入不如預期,預測綜合赤字有機會突破千億。若撇除近1000億元發債所得,今年財赤實際上接近2000億元。”
她指出,連續多年赤字,是因為政府支出的增長速度,持續遠超收入增長的速度;而這種趨勢,未來短期難以扭轉。去年初公布的預算案指出,香港的公共財政將在未來兩年內達到收支平衡,但需建基于幾個前提條件:其一,每年發債950億至1350億元,且將其計入政府的一般收入;其二,名義GDP(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維持在5.5%或以上;其三,2024/25年度賣地收入330億元;其四,政府整體支出增長控制在2.2%。
她說,就這4個條件來看,前兩個應該都能夠實現,但后兩個條件的落實不容樂觀。尤其是將政府支出增長控制在2.2%,她對此目標能否實現,有很大問號。
她繼續說,近年政府推出大量逆周期措施穩定經濟,包括派發累計上千億元的消費券,支出飈升。但撇開疫情期間的非經常開支,只看政府的經常開支,過去5年年均增長5.7%,而同期政府收入及本地名義GDP的年均增速,分別只有1.4%及2.1%;尤其用于福利的經常開支,年均增速達9.3%,5年增加了超過五成,一年開支逾千億元。其中,公共福利金作為最大的單項福利支出,過去5年開支增長74.4%,平均每年增長差不多15%。今個財年,福利總支出增長速度進一步加快,預計達13.3%,連零頭都比政府的2.2%開支增長目標要高。“政府的經常支出中,另兩項每年超過千億元的范疇是醫療和教育,過去5年支出分別增加44%和22%。而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和國際教育樞紐的建設,這兩項支出的增速勢必進一步加快。除非推行大改革,否則要將整體開支增長控制在年均2.2%,不容樂觀。”
赤字背后乃香港深層次矛盾
她說,政府開支增長快過收入增長的現象,已經形成趨勢。其結果就是政府財政儲備快速萎縮,由2019年高峰期1.17萬億元,下跌至2024年3月末收稅之后的7300億元,5年間下跌37%。2024年10月底,儲備進一步下降到5700億元。而目前,香港基本工程儲備金尚未支付的承擔額,已超過6000億元。
她指出,去年5月,立法會通過決議案,允許特區政府把財政儲備中“未來基金”的1600億元累積收益,轉撥至政府一般收入帳目。這一“技術性修訂”,讓政府可把“未來基金”中的資金,在政府帳目內部作轉撥。當然,政府財政儲備中的其他基金,也一直是以這樣的方式處理,但“未來基金”有其特殊性(于2016年初成立時,指明了其目的是做長期投資,賺取更高的投資回報,以應對本地未來老齡化加速時的需求。當時規定了初步投資期為10年,其后通過行政手段方式延長至15年;成立之初亦規定,不可于2025年12月31日前提取該基金。)而現時的改動,雖未動用到“未來基金”的本金,但動用其收益,使基金未來無法滾存、積累,間接削弱了本港未來應對風險的能力。
至于賣地方面,她說,一直是政府的收入重要來源,但今年度賣地連同其他土地交易的總收益,至今只有約37億元,僅及預算案中設定之目標330億元的一成左右。她認為,賣地收入短期內亦難有明顯起色,因為本港地產商過去幾年遭受了幾方面重大打擊,實力大減:一,地產是資金密集型產業,而過去數年利率飈升,地產商使用資金的成本大增;二、勞工不足、行政審批極端繁復等多方面因素,導致建筑成本大幅上升;三、樓市下行、樓價下跌,在好景時買的“貴價面粉”,于成本大增的情況下做成“面包”出售價格卻可能比當初的“面粉”買入價還便宜。她強調,不少地產商元氣大傷,減債是它們目前的重要目標,短期內都難有實力和意欲大規模投地。特區政府要達到未來土地交易收入的目標,面對很大挑戰。
10年為期達收支平衡
她對香港政府在未來兩三年內實現收支平衡并不樂觀,她解釋說,未來開源節流勢在必行,但政府倒也不需急于在兩三年內實現收支平衡,原因有二,一是國際局勢復雜,未來數年想必未能提供有利的外部環境;二是赤字不小,短期要滅赤,勢必需采取激進措施,而目前經濟本來就弱,激進手段可能影響社會穩定。
她說,目前的問題最關鍵的是香港公共財政面對的一系列困難,包括收入減少、開支過度膨脹,事實上反映了香港社會的諸多深層次矛盾;要扭轉財赤困境,必須推行深層次改革。她認為,此刻的香港正身處一場“好的危機”。
記者問何出此言?她解釋說,目前經濟疲弱,面對結構性的財赤風險這是改革的壓力和動力;但同時,香港的GDP依然有2%左右的增長,失業率很低(約3.1%),接近全民就業,而且還出現勞工不足的現象,這成為香港開展深層次改革的民生支撐和底氣。有動力、有底氣,實在不應浪費這場“好的危機”。
所以她建議以10年為期,針對導致經濟疲弱和開支膨脹的深層次矛盾,制訂一個全方位改革方案和開源節流的規劃,通過漸進式改革,解決長期困擾社會的深層次矛盾,同時逐漸調整收支結構,穩步邁向收支平衡。
她繼續表示, 必須關注公共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 例如政府工程開支方面, 主要由于審批機制架床疊屋, 尤其是在高利率環境下, 成本消耗嚴重, 應該理順相關程序及簡化審批流程. 另一方面, 公務員開支占政府整體開支約五分之一, 但目前未至于要減薪, 因會導致公營機構或受政府資助的機構同步減薪, 私人機構亦可能跟隨, 最終會影響所有市民及經濟, 應從縮減公務員編制入手減少開支。
洪雯又表示, 可檢視社會福利開支, 部分基層人士依賴社會福利, 而沒有工作意愿, 同時也有年輕人為令家庭收入不超出公屋上限而辭職, 夾心階層負擔也越來越重. 她認為, 目前有三成市民居住公屋, 已經是頂級水平, 香港不需這麼多公屋, 只靠建公屋并不能解決香港深層次矛盾, 現時公屋與私樓之間沒有過渡, 應要搭建房屋階梯, 幫扶公屋居民向上走才是正路。
來源:香港經濟導報
作者:本刊主筆 何潔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