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平原本就兄弟二人,上面有一個哥哥,他排行老二。后來李昌平卻又冒出了三個妹妹來,不知情的人難免會胡亂猜測。其實,這三個妹妹不是他的親妹妹,是他在陜北插隊落戶時認下的干妹妹,這三個妹妹還都是親姐妹。
有關李昌平和三個干妹妹的故事,還要從他到革命老區陜北插隊落戶說起。
作為一名老高三,李昌平高中畢業后在家待業幾個月,街道辦事處一直也沒給他安置工作,其原因應該跟他父母有直接關系。按理說,李昌平的大哥兩年前已參軍入伍,他又是高中畢業生,理應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可當時李昌平的父母因為一些說不明白的歷史問題已被停職反省,李昌平也就成了有問題的子女。
街道不給安置工作,反倒上門來做工作,勸說李昌平響應國家號召,到廣闊天地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為了不讓父母為難,李昌平就答應去陜北插隊落戶當農民。
圖片來源網絡
1969年1月13日,在那個寒冷的冬季,李昌平和一幫十六七歲的初中生一起乘坐知青專列離開了北京,知青專列一路狂奔,最終停靠在陜西省境內的銅川車站。李昌平他們在銅川住了一晚,第二天吃罷早飯,大家又分乘多輛解放牌卡車一路北上,歷時十多個小時,才抵達陜北的延安,當晚住宿在延安的一所學校內。
當時的延安城特別落后,就像農村一樣,城內幾乎看不到一棟樓房,延安的夜晚更是凄涼冷清,黑黢黢的街路上不見一個人影,遠方那一兩處燈火比空中的星光還暗淡。六十年代末的革命圣地延安,竟然是這般模樣。
1月16日下午,日頭還有一桿子高的時候,九名北京知青跟著挑行李的老鄉來到了陜北延安地區的王家溝大隊,九個人分派在了兩個生產小隊,李昌平他們三名男生兩名女生分在王家溝前隊(一隊)插隊落戶,另外四名男知青分在王家溝后隊(二隊)。
王家溝偏僻又閉塞,典型的兩山夾一溝,全大隊只有兩個生產小隊,處在溝口的十幾戶人家算作一個生產小隊,叫前隊。處在拐溝后坡的那十幾戶人家算作一個生產小隊,叫后隊,也叫二隊。看看鄉親的居住環境和穿著打扮,鄉親們的生活有多苦也就不難想象了。
李昌平他們五名知青所在的前隊一共十六戶人家,總人口六十五人,不包括他們五名知青。前隊的隊長姓劉,叫劉根旺,當年不到四十歲。劉隊長家三個女娃,大女子叫秀巧,當年十四歲。二女子叫二改,當年十三歲。三女子叫臭妮,當年九歲。臭妮上面原本有一個男娃,一歲那年夭折了。
北京知青來插隊,最操心的是劉隊長,他安排三名男知青住在隊里的一孔土窯里,兩名女生臨時住在他家,跟他家大女子和二女子住在一孔土窯里。因為隊里的那孔土窯里沒有鍋灶,在炕洞燒火,無法做飯,五名知青只好暫時到老鄉家輪流吃派飯。
第一頓接風晚飯是在劉隊長家吃的,主食是小米干飯,半盆洋芋燉酸菜,外加半碗辣子醬和半碗咸菜條,還有半鍋菜湯,燉菜和菜湯里有一股子洋油的膻味,李昌平他們雖然都不喜歡洋油的膻味,可大家都沒說啥。初來乍到,咋能挑肥揀瘦呀。
第二天開始到老鄉家吃派飯,知青們才知道鄉親們的日子有多苦,鄉親們給知青吃的是高粱面的發面團子,而他們自己吃的卻是菜團子和糠團子,菜團子是用泡發的干蘿卜纓子或干地瓜葉子摻上高粱面或地瓜面蒸的,雖然苦澀難咽,但比糠團子要好很多。糠團子吃多了大便干燥,去廁所那真叫一個遭罪,沒有親身經歷過,很難想象到有多痛苦,這樣的痛苦李昌平他們也經歷過。
后來知青們才知道,小米和麥子是當地的細糧,只有逢年過節或家里來了客,才能吃一頓小米干飯或吃一頓白饃,平時誰家也舍不得吃一頓小米干飯。劉隊長把家里僅有的一點小米都拿出來招待知青,他是把北京知青當成了客。
春節前隊里沒啥農活,知青們一共也沒出工勞動幾天,偶爾跟著老鄉去塬上打一點柴,權當是體驗生活了。
春節過后,天氣逐漸轉暖,一年一度的春耕備耕生產也就拉開了序幕。第一天出山勞動是往最遠的山坡地挑糞,社員們一上午挑兩趟糞,知青們一上午只挑了一趟糞,還累的要命。單程八里路,還是崎嶇坎坷的山路,那種苦累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熬過了春耕春播那段最苦最累的日子,又到了緊張忙碌的麥收時節,第一天從山坡上往下挑麥子,李昌平不小心跌倒滾下溝坡,導致左手臂骨裂。劉隊長領著他在公社衛生院打了夾板,就讓他在家歇著,還讓他婆姨給李昌平煮雞蛋,做好吃的。自己不小心跌倒受傷,不能參加生產勞動,還要給劉隊長家添麻煩,李昌平心里挺過意不去的。
因為手受傷不能洗衣服,劉隊長家的大女子秀巧就幫李昌平洗衣服,還寬慰他好好養傷,既然攤上了就不要著急,她說誰也不愿意這樣,都是沒辦法的事情。來到王家溝小半年的時間,劉秀巧是第一個主動關心李昌平的女子。
圖片來源網絡
麥收過后,劉隊長帶領社員們給知青打了兩孔新窯,成立了知青點,知青們就都搬到新窯里居住了,那兩名女知青也不在劉隊長家借住了。知青點離劉隊長家很近,也就兩分鐘的路程,這邊喊一嗓子,那邊就能聽到。劉隊長家有啥好吃的,就讓秀巧或二改給知青們送過去,知青們發自內心地感激劉隊長一家。
空閑時間,李昌平也會主動幫劉隊長家挑水,幫他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零雜活。每次回北京探親過春節,回來的時候他都會給劉隊長家帶一些北京的糕點,還教劉隊長家的三個女子識字認字。村里的娃娃和后生女子們愿意學習識字認字的,李昌平也讓他們一起跟著學習。
時間就像爬行的蝸牛,一年一年顯得都很漫長。熬過了漫長的五個春秋,李昌平他們吃了很多苦頭,也確實得到了鍛煉,當年的文弱書生,經過了五年的磨練,都成了身體健壯的青年,他們和鄉親們也都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到了1974年春天,在王家溝插隊落戶的北京知青總算看到了希望。那年春天,王家溝大隊得到了一個招工名額,是去公社供銷社當售貨員。兩個生產隊一共就兩名女生,這一個名額男生也不好意思爭啊,大家只好發揚風格,把招工名額讓給了兩名女生。
兩名女知青一番謙讓后,劉隊長為她倆主持了公道,采用抓紙蛋(抓鬮)的方法,公平合理解決了這個難題。張玉芳到公社供銷社當了售貨員,趙桂芹為此失落難受了好久。劉隊長就安慰她:“不難受,再有招工名額,一定讓你走。”
不知是王家溝太偏僻還是什么原因,王家溝就像被遺忘了一樣,直到1976年的秋后,再也沒得到一個招工名額。知青點就趙桂芹一名女生,她心里的寂寞孤單和痛苦別人是無法理解的。那年秋后,趙桂芹重感冒高燒不退燒成了肺炎,在縣醫院治療幾天不見好轉,醫生就建議她到地區醫院或回北京治療。最終,醫生為趙桂芹開具了病情危重的診斷書,趙桂芹辦理了病退手續,回了北京。王家溝大隊還剩下七名男知青,他們何時能被招工或能回北京,只有天知道。
七名男知青中李昌平年齡最大,當時他都二十四周歲了。劉隊長擔心李昌平找不上婆姨打了光棍,就開始為他的婚事著急。當時劉秀巧也二十歲了,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可劉秀巧心氣高,她想找一個有文化的后生,可王家溝連個小學畢業生都難找,去哪找有文化的后生啊。
1977年夏天,王家溝的知青們終于盼來了好消息,縣農機廠、縣糧庫和延安發電廠同時招工,四名北京知青順利招工進城,李昌平和馬思成因為家庭問題沒能通過政審,孫緒文當時正在北京泡病號,錯過了招工的機會。
緊接著縣煤礦又招工,聽說去煤礦當工人不需要政審,馬思成就去煤礦當了工人,李昌平天生膽子小,他就沒跟馬思成一起去煤礦工作。
當時王家溝還剩下李昌平一個人,劉隊長怕他失落,經常來知青點陪著他拉話,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也會讓秀巧給李昌平送到知青點來。朝夕相處多年,劉秀巧早就喜歡上了李昌平,只是一想到自己沒讀過書,她就覺得自己配不上李昌平。李昌平也知道劉秀巧的心思,可他一直把劉秀巧姊妹三人當妹子,從沒往感情這方面想過。
那年秋后的一天,劉隊長在塬上打柴時逮了一只野兔,回到家燉了兔子肉,他就讓秀巧把李昌平叫來吃兔子肉。那天劉隊長喝了不少酒,借著酒勁,他對李昌平說:“昌平,你都二十六歲了,秀巧也不小了,干脆你來做我家的女婿,我家不要你一分錢的彩禮。”
聽了劉隊長的話,李昌平臉紅了,他不好意思地說:“隊長,我、我還沒想過個人問題呢……”“昌平,是,秀巧沒有二改長得俊樣,可秀巧能干會疼人。不過,你要是不喜歡秀巧,二改也行,我家這兩個女子隨你挑……”劉隊長以為李昌平看不上秀巧,他又把話題轉到了二改身上。
這下李昌平還真進退兩難了,不答應這門婚事吧,他怕劉隊長生氣,應下這門婚事吧,他還真沒有這個思想準備。李昌平吭哧了半天,紅著臉說:“隊長,你和嬸子都是我的親人,不是我嫌棄秀巧,我一直拿秀巧和二改當親妹妹。再說了,我以后有可能會離開這里……”
劉隊長明白了李昌平的意思,他擺擺手苦笑著說:“昌平,你也看出來了,秀巧是真喜愛你,可這個事情也不能勉強,今兒的話就當我沒說,以后你就做我的干兒子,兒子比女婿還親哩。”
過了不久,李昌平從收音機里聽到了恢復高考的消息,他特別興奮,就不分晝夜地復習功課,全力備戰高考。
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兩個月夜以繼日地努力,李昌平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林學院,他是全公社唯一一名考回北京的知青。
離開王家溝的前一天,劉隊長跑到公社供銷社買來了燒酒,割來了羊肉,讓他婆姨包了羊肉扁食為李昌平餞行。那天李昌平和劉隊長都喝了不少酒,劉嬸坐在旁邊,不停地抹眼淚,她是真舍不得李昌平離開。這么多年來,劉隊長一家人給了李昌平無微不至的關愛和照顧,李昌平也把劉隊長一家當成了親人。
離開王家溝那天,鄉親們都來為李昌平送行,劉隊長一家人也都為李昌平送行。到了村頭,劉嬸拉著李昌平嗚嗚痛哭,說啥也不松手,劉秀巧姊妹三人也不停地抹眼淚。那一刻,李昌平心里也很難受,他撲通一聲跪在劉嬸面前,哽咽著叫了一聲媽,再也說不出話來。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到了通往公社的那條簡易公路上,李昌平停住腳步,哽咽著對劉嬸說:“媽,你們回吧,以后我會回來看望你們的,秀巧、二改和臭妮永遠都是我的親妹子……”
帶著不舍和留戀,李昌平回到了北京,踏進了高校的大門。大學畢業后,李昌平被分配到園林局工作,后來和本單位的一名同事結為夫妻,組建了一個幸福的家庭。
2003年初冬,劉隊長去世了,李昌平第一時間趕回陜北,身披重孝給劉隊長行了跪拜大禮,送了老隊長最后一程。2008年劉嬸去世,李昌平也趕回了陜北,身披重孝為他干媽守靈,鄉親們都說李昌平是個有情有義的人。
劉隊長和老嬸子去世后,李昌平跟劉秀巧姐妹仨還保持著密切聯系,誰有困難他都會鼎力相助。2013年秋天,退休后的李昌平邀請劉秀巧姐妹仨攜帶家人來北京旅游,他承擔了所有費用,還為三個妹妹買了北京特產、糕點和衣物。
圖片來源網絡
直到現在,李昌平和他的三個妹妹也是經常視頻聊天,他也經常給陜北寄禮物。李昌平說,陜北不光有他的三個妹妹,王家溝的鄉親們都是他的親人,他永遠都不會忘記第二故鄉,更不會忘了那里的親人。
作者:草根作家(感謝李昌平老師提供素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