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電影春節檔,《哪吒之魔童鬧海》燃動銀幕,實現票房收入和觀眾口碑雙豐收。據國家電影專資辦官網數據,截至2月12日22時,影片票房已超過94.81億元,突破百億元已無任何懸念。
《哪吒之魔童鬧?!返慕Y尾留下了不少懸念。許多影迷津津樂道的是,天元頂將龍宮石柱變化成了金色鐵棒。這鐵棒是個啥成分,相信大家都猜到了。它正是《西游記》中齊天大圣孫悟空的標志性武器金箍棒。孫悟空這才是真正的仙界頂流啊。由此,又引發了在下一部《哪吒》3里,《西游記》與《封神榜》劇情雙向奔赴的熱議。
金箍棒?
在中國古代神話小說的燦爛星空中,《西游記》與《封神榜》無疑是兩顆最為耀眼的星辰,各自以獨特的筆觸勾勒出龐大而奇幻的神話世界。然而,當我們深入對比這兩部作品時,會發現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哪吒這一角色在《西游記》里表現得極為活躍,而孫悟空卻從未在《封神榜》中出現過。
這背后隱藏著兩部作品在神話體系構建、角色文化內涵以及故事主題等多方面的深層次差異。
從神話體系構建的角度來看,《西游記》與《封神榜》雖同屬神話小說的范疇,但其根源和發展路徑卻大相徑庭。
《西游記》源自民間口口相傳的唐僧取經故事,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巧妙融合了佛道兩家的豐富元素。哪吒在佛教中是重要的護法神,被尊稱為 “那咤俱伐羅”,在道教中,他身為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同樣占據著重要地位,其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西游記》在搭建自身神話體系時,吸納了哪吒這一被大眾熟知的角色,讓他在孫悟空的冒險旅程中多次現身,與孫悟空展開激烈交鋒,二者你來我往的精彩“對手戲”,不僅豐富了故事內容,還極大地增強了神話世界的層次感和立體感。
孫悟空和哪吒
反觀《封神榜》,它主要依托商周時期的歷史傳說以及道教的封神故事。這部作品構建的神話體系,重點聚焦于闡教、截教之間的激烈紛爭,以及各路神仙在封神過程中的復雜糾葛。在這個體系里,圍繞封神大業,姜子牙、楊戩、妲己等眾多神仙、妖怪和英雄人物紛紛登場,他們的故事相互交織,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且自洽的神話世界。
孫悟空這一角色誕生于天地之間,其獨特的身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與《封神榜》所構建的商周封神體系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倘若強行將孫悟空融入其中,不僅會破壞原有體系的完整性,還會使整個故事的邏輯陷入混亂。
從角色文化內涵方面剖析,哪吒和孫悟空代表著截然不同的文化象征。哪吒的故事充滿了叛逆與抗爭精神,他鬧海殺死敖丙,甚至剔骨還父,這些情節大膽地展現了對父權和傳統秩序的挑戰。但最終,哪吒通過蓮花化身獲得新生,走上了“改邪歸正”的道路,成為守護正義的神靈。這種文化內涵與《西游記》中孫悟空從叛逆到成長的經歷有著相似之處,二者在故事中的碰撞與互動,能夠引發讀者對人性、成長和正義等話題的深入思考,進一步豐富了作品的精神內核。
西天取經
孫悟空作為天地孕育而生的石猴,自誕生起就追求自由、平等,他敢于挑戰天庭權威,大鬧天宮的情節更是將其反抗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他的形象集中體現了民間對自由、正義和英雄主義的向往與追求。而《封神榜》的主題是封神大業,核心在于順應天命、完成封神任務,整個故事傳達出一種各歸其位、順應命運安排的思想。孫悟空這種極具個性和強烈反抗精神的角色,顯然與《封神榜》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難以融合。
從故事主題層面來講,《西游記》以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為核心線索,講述了他們一路上降妖除魔、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修成正果的傳奇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哪吒作為天庭的重要戰將,多次參與對孫悟空的圍剿,在唐僧師徒取經途中也時常伸出援手。哪吒的出現,有力地推動了故事的發展,與取經主題緊密相連,成為不可或缺的角色。
《西游記》里的哪吒
《封神榜》的主題圍繞商周交替之際的封神之戰展開,通過描繪闡教、截教等各方勢力的爭斗,展現了正義與邪惡的激烈較量,以及封神的過程和深遠意義。整個故事緊緊圍繞商周歷史和封神大業,孫悟空的取經故事與這一主題毫無關聯,自然無法在《封神榜》中找到立足之地。
綜上所述,《西游記》中有哪吒,而《封神榜》中無孫悟空,是由兩部作品在神話體系構建、角色文化內涵以及故事主題等多方面的顯著差異所決定的。這也恰恰體現了中國古代神話小說的獨特魅力,每一部作品都以其獨有的方式,生動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豐富多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