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因為“AI六小龍”爆火后,很多人都說浙江就是靠互聯網經濟,沒有實體經濟。
其實不然,浙江的實體經濟,特別是在制造業領域同樣出色,而這個重擔就交給了寧波。
隨著2024年中國主要城市GDP出爐,寧波GDP達18147.7億元,增速5.4%;天津GDP為18024.32億元,增速5.1%,寧波首次在經濟規模上超過天津。
同時,對比南京GDP18500.81億元,寧波也步步緊追,即將沖擊GDP前十陣營,讓南京備感壓力。
事實上,在過去的一年中,寧波的經濟增速始終高于5%,將增速不及自己的天津和南京一直甩在身后。
寧波如此狂飆突進,究竟靠的是什么?
商業社會中,企業如同撐傘者,傘面愈大,抵御風雨的能力便相對減弱。
唯有緊握傘柄,方能在變幻莫測的市場中穩健前行。
而在長三角城市群能級躍升的宏大敘事背景下,寧波正是依靠制造業“單項冠軍”集群為手柄,打開了一個全新的經濟發展格局。
2024年,工信部最新發布的《制造業單項冠軍發展白皮書》中,寧波以104家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領跑全國,形成覆蓋37個工業大類的“冠軍矩陣”。
寧波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總量連續七年居全國各大城市之首。圖片來源:寧波發布
可以說,寧波就是一座制造業的“小巨人之城”,實力不容小覷。
有一句話經常被用來形容寧波的制造業:“只挖一米寬,挖一千米深”。
意思是,寧波制造業不求大求全,而是在細分領域持續耕耘,追求專和精,培育出數百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專精特新企業,指的是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特征的中小企業。“小巨人”是其中的佼佼者,處于產業基礎核心領域、產業鏈關鍵環節,創新能力強、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市占率高、質量效益好,需同時滿足“專、精、特、新、鏈、品”六個方面指標。
2024年公布的前五批次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寧波以352家位居全國第五,僅次于北京、深圳、上海、蘇州,遠高于經濟體量差不多的天津、南京。
前20城市“小巨人”企業數量
不僅如此,寧波308家單項冠軍培育企業中,主導產品市場占有率世界第一的有76家、世界前三的有171家、全國第一的有205家。
單項冠軍企業的數量,寧波更是一騎絕塵,連續多年都是全國第一。
寧波單項冠軍企業行業分布情況
將產業做到行業前列已很不容易,如果還能將某項工藝做到“不可替代”,那就難上加難。
可寧波不僅做到了,還構筑起獨特的產業競爭壁壘。
寧波的舜宇光學主營光學鏡頭,全球每3部安卓手機,就有1部光學鏡頭來自這家企業。
還有幫助“嫦娥”探測器順利登陸月球的航天星載鏡、進入天宮空間站“解鎖”納米世界的高端顯微物鏡,兩款鏡頭都是由一家名為永新光學的寧波民營企業自主研發。
研發人員展示永新光學研發的“嫦娥四號”降落相機鏡頭
此外,寧波的博德高科,提供了全球高精度機床40%的切割絲;而全球90%以上的縫紉機整機廠的旋梭,則來自寧波的德鷹精密。
博德高科切割絲生產車間一角,圖片來源:寧波發布
正是這些不可替代的寧波制造,讓寧波始終在顛簸的全球貿易變局中穩中有進,并成為鑄造“大國重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是面對全球產業鏈重構挑戰,寧波的“十四五”先進制造集群規劃中,明確將制造業占比穩定在36%紅線之上。
沿著這條“重制造,拼研發”的路徑,寧波制造業才能在多個細分領域精耕細作,數十年如一日,將“一米寬千米深”的產業深耕模式,同樣在新能源汽車賽道迸發出乘數效應。
2024年寧波新能源汽車產值突破3381億元,依托均勝電子、拓普集團等23家核心供應商,已形成從三電系統到智能座艙的完整配套能力。
吉利汽車旗下的極氪、領克等新能源汽車品牌,都是寧波研發和生產。
第100萬臺領克在寧波余姚下線
2025年,寧波更是立下Flag:全市新能源汽車產量要超過70萬輛,占全市汽車產量比重要超過50%。
參考這個目標,寧波也很可能即將繼西安、重慶、合肥之后,加入到新能源汽車之城的爭奪中,打造出城市產業新的增長點。
寧波各項產業快速躍升,也孵化出眾多上市公司。
截至2024年末,寧波境內外上市公司總數達到168家,總市值突破2.8萬億元。其中,A股上市公司數量達到122家,74家為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占比接近一半。
圖片來源:寧波上市公司協會
資本市場的“熱鬧”,不僅體現了寧波制造業的“專精特新”特色,讓寧波在長三角城市群的經濟競爭與協同發展中不斷狂飆突進。
不過,除了自身制造業能力出眾,寧波的經濟急速增長,還有一件“秘密武器”:外貿與港口經濟的良性互補。
作為中國傳統“十大商幫”之一的“寧波幫”,其歷史底蘊和商業智慧為寧波的制造業現代化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這種深厚的產業根基不僅激發了寧波在制造業領域的創新活力,更將商品通過海陸交通輻射到了全球。
2024年,寧波實現進出口總額1.42萬億元,同比增長11.1%,正式超過東莞,成為全國外貿第五城。便利的港口條件是寧波外貿增長的基礎,“王牌”便是舟山港。
作為全球第一大港,2024年舟山港完成貨物吞吐量13.77億噸,連續16年居全球第一,同比增長4%;集裝箱吞吐量達3930萬標準箱,同比增長11%,創近七年新高,位居世界第三。
2024年11月25日,隨著寧波梅山港區起吊第1000萬標準箱,寧波舟山港也成為繼2017年穿山港區實現“千萬箱級”后,第二個“千萬箱級”碼頭。
此外,寧波的海鐵聯運量也連續6年領跑全國,構建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義新歐”班列的戰略支點。
外銷與內貿,走出去與走進來,不是割裂的,而是一場“雙向奔赴”。
舟山港通過毛細血管般的陸地交通體系,與整個浙江乃至長三角區域制造業形成了緊密的協同關系。
這些企業通過充分利用寧波港口的優勢,便捷地進口原材料并出口產品,從而構建了高效且完整的產業鏈,讓寧波成為跨境電商領域的領跑者。
2023年,寧波跨境電商進出口額就達到2302億元,位居全國第三,僅次于深圳和上海;占進出口總額比重18.0%,在外貿十強城市中僅次于廣州。
寧波出口跨境電商博覽會,圖片來源:寧波發布
跨境貿易對時效極為敏感,傳統的碼頭集散模式,不僅物流效率低,也很難滿足如今跨境電商履約時效的需求,解決辦法便是建設更為靈活的海外倉。
事實上,十年前,當國內很多城市還在發力互聯網經濟時,寧波就已經開始鼓勵企業主體走出國門建設海外倉,并不斷推動自營海外倉向公共海外倉轉型。
截至2024年上半年,寧波市共有73家海外倉企業在24個國家和地區建設經營了217個海外倉,面積達374.7萬平方米,海外倉數量居全國前列。
這些海外倉不僅覆蓋了美國、德國、英國等傳統市場,還在越南、墨西哥、巴西等新興市場積極布局,加速了寧波跨境電商產業的發展,使寧波制造企業的平均訂單響應周期縮短40%。
寧波還通過“產業帶+跨境電商”模式,積極推動慈溪小家電、余姚模具等68個特色產業集群實現數字化轉型,建設了多家“一區一特色”跨境電商產業園區,推動傳統外貿向數字貿易的范式變革。
寧波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
更重要的是,面對嚴峻的外貿形勢,寧波政府主動作為,除了在資金政策層面對跨境貿易企業進行扶持,還積極開拓海外市場。
2022年7月,寧波就曾在全國首創涉外商務往返包機,讓企業到歐洲和客戶面對面談生意,下訂單。
寧波商務代表團乘專機飛往匈牙利布達佩斯
外貿與港口經濟形成的雙輪驅動,使得寧波在國際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
2024年,寧波出口機電產品5401.2億元,同比增長14.8%,占同期寧波出口總額的57.1%。其中,家用電器、電工器材、通用機械設備、汽車零配件出口額分別增長17.1%、15.2%、26.4%、13.8%。
從寧波舟山港駛出的貨船,不僅將國內的商品駛向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還承擔著長三角最重要的原材料轉運功能。
作為長三角最繁忙的貿易港口,寧波舟山港每天要裝卸29萬噸煤炭及其制品、38萬噸原油、65萬噸礦物建材、80萬噸鐵礦石,為長三角地區生產輸送著源源不斷的養分。
可以說,寧波不僅是浙江制造業的“壓艙石”,更是一臺提升長三角經濟動能的“發動機”。
作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寧波的制造業“單項冠軍”集群和強大的外貿實力,為長三角地區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中,寧波通過與上海張江的“研發-制造”雙核聯動,在半導體裝備、高端材料等領域形成了創新共同體;與合肥共建的“智能駕駛產業創新走廊”,實現了從光學傳感到底盤控制的產業鏈垂直整合。
同時,寧波還與杭州探索數據跨境流通,與金華-義烏共同打造寧波的“第六港區”,出口集裝箱“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不斷推動相關城市的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為中國制造轉型升級展示了“漸進式創新”現實路徑。
而寧波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前瞻布局和產業集群協同發展方面的成功經驗,如前沿化、專才化、精深化、數字化、深度全球化、創新本地化等,也為長三角地區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正是這種開放創新,互相競合的生態,使得寧波規上工業企業技術交易額年均增長27.3%,成為區域經濟格局重塑的關鍵力量。
不過,雖然是長三角重要的制造業城市,海運也很發達,可寧波在陸路上卻屬于交通末梢,有些缺憾。
長期以來,受杭州灣“喇叭口”地理條件的制約,寧波與上海,一直是“離得很近、隔得很遠”,互相要在杭州灣繞上一大圈才能抵達。
杭州灣“喇叭口”讓寧波和上海隔海相望,形成“滬寧杭”鐵三角
直到2008年杭州灣跨海大橋建成通車,兩地行車時間才從過去的四五個小時縮短至2個多小時。
雖然借助即將建設完工的蘇嘉甬高鐵,寧波到上海有望一小時直達,可中間依然需要繞道嘉興,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直達”。
國家為了將寧波納入上海的“半小時經濟圈”,讓長三角經濟再次提速,于是在杭州灣大橋的基礎上,連續規劃了兩座跨海通道:
一條是總里程約70公里的滬甬跨海通道,另一條是直接深入海中,分別連接上海洋山港和寧波舟山港的滬舟甬跨海大通道。
上海洋山港與寧波舟山港,分別是世界第一大集裝箱港和世界第一大貨運港,可見滬舟甬跨海大通道建設意義有多么重大。
兩條跨海大橋不僅建設里程長,海況也很復雜,因此造價均超過2000億元。
放眼國內,很難有哪個經濟區域有此財力和魄力。
沒辦法,寧波的制造業在長三角的重要性和地位不言而喻,且長三角五大都市圈中,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都已與上海實現高鐵直連直通,唯獨少了寧波都市圈。
長三角鐵路網,圖片來源:廣東地理
這么多年來,長三角城市群通過密切聯系,互相取長補短,早已發揮出了“1+1>2”的效果。
這也意味著,一旦寧波與上海的交通效率得到提速,不僅上海與寧波在區域合作、產業結構領域有更大突破,也將給上海洋山港與寧波舟山港帶來巨變。
雖然上述跨海通道尚處于規劃階段,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區域交通的改善,寧波也必定會以驚人的速度發揮其制造業和外貿的優勢,在長三角區域展現出強大競爭力。
寧波,值得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