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你是否受過“孤獨終老”的驚嚇?
孤獨+終老,似乎把恐懼加倍,讓一個人在恐慌中犧牲、忽略了當下活著的快樂。
比如:
有人可能害怕“孤獨”而選擇了將就,和不那么適合的人結婚、養娃防老、在無性無愛的婚姻里煎熬;
有人可能害怕“終老”,緊緊抓著活著的名、利、權、情不放,內心的空洞永遠填不滿,漸漸迷失自己……
但,你有沒有想過,“孤獨終老”只是一個看似嚇人的“概念”而已。
事實上,孤獨并不可怕,當你明白生命的本質,一個人反而是可以享受的事情;
終老,是自然的發生,對于一個充分活出自己的人,也可以沒有遺憾,在愛和感恩中老去。
上野千鶴子在《一個人的老后》說過:
“你的死法,是由你的活法決定。 如何應對一個人的老后生活,是所有熟齡女性都要面對的人生大事。”
幸運的是,“孤獨終老”也有很多happy ending的版本。
在朋友的老家,有兩位終身未婚的老年女性退休后四處旅行,趁腿腳好的時候結伴看世界。
如今沒精力了,便一起回鄉相互幫扶和陪伴,沐浴鄉村干凈的陽光,種菜養雞。
將來,這類社團型的、多元化的養老方式會日漸盛行。
今天的文章,讓我們一同穿越恐懼,探索一個人如何優雅老去。
自由豐富的靈魂,
一個人老去也可以自得其樂
在日本電影《我啊,走自己的路》的開頭,75歲獨居女性桃子,很鮮明地詮釋了很多人頭腦中的“不幸”畫面:
老公走得早,一個人無社交,每天都活在一片無回應的死寂中;
“養兒防老”成了巨大諷刺:兒子成年后去了別的城市,很少和她聯系,女兒總是“無事不登三寶殿”,只要上門,不是想借錢就是有所圖謀;
年紀大了,腿腳不靈便,身體也不好,很多事都只能靠自己,包括獨自去醫院。
但她并沒有活在愁苦中,相反,她的靈魂足夠豐富,所以能自得其樂。
正應了一句話:在孤獨中,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
她的“隊伍”,是三個不同版本的“自己”。
憑著豐富的想象力,她開始享受和內在三個自己對話:
困惑時給她出主意,開心時陪她奏樂玩樂,難過時給她鼓勵和安慰,寂寞時享受著翩翩起舞……
你是否也在生活中,自己陪伴自己走過寂寞、孤獨,熬過靈魂暗夜,享受暴風雨后的平靜和喜悅?
你是否發現,原來自己是自己最可靠的伴侶,完全有能力為自己遮風擋雨?
事實上,當一個人能夠真正聆聽自己,和自己對話,一個人是會“上癮”的。
其次,桃子之所以開始享受一個人養老,是她擁有大段自由的時光。
有家庭的老太太可能需要忙著看孫子、幫兒子媳婦料理家務、照顧生病在床的老頭子。
但獨居的桃子會用閑暇的時光閱讀地質學方面的書籍,記憶大量專業名詞;
每天去圖書館借書、制作橫跨46億年的歷史筆記,并畫上生動有趣的圖案。
這也正是向內尋求平靜、接近生命真諦的寶貴時機。
把所有的時間都給自己,真正實現了“為自己而活”。
第三,她愛過、為夢想努力過、用心生活過,因此而無憾。
一想到這些美好的回憶,給年老的桃子帶來源源不斷的精神養料。
在生活中,也有一大批瀟灑的獨自老去的人。
經常看到社交媒體上看到一些50多歲的單身女性博主,分享著她們的退休獨居生活。
她們長相年輕,心態積極,不會輕易被孤獨的恐懼帶走。
- 有些中年離異女性獨自背著大包四處旅行,或分階段旅居各地,分享旅途見聞,對外在世界充滿孩童般的好奇心。
- 也有人享受在家宅的時光,用自由的時間學習新的語言、研究美食、解鎖新的技能。
她們都會保持規律的運動和睡前閱讀,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作為獨特有趣的個體,她們向外在世界輸出自己正性的世界觀。
生活依然精彩,人生依然廣闊。
恐懼一旦被看見,就轉換成愛
可見,即使一個人老去,也可以活得安寧、自由。
但,我們也不去回避“孤獨終老”的恐懼,而是穿越它,去看看一個人到底在害怕什么?
恐懼的背后,藏著一個人怎樣的需求?
正是這些需求沒有被好好滿足,才讓一個人陷入恐慌。
當我們可以在心里敞開一個大大的空間,去看見這些“需要”,抱持心底的需求,恐懼也將隨之溶解。
首先,人對于關系和回應的需求,讓人渴望外在連接。
正如客體關系理論認為:人生而尋求關系,關系就是一切。
但50歲單身至今的吳姐說過:“我可以接受萬家燈火沒有一盞為我而亮”。
這些年,經歷過幾段情感挫折后,她放棄了找伴侶,做好了孤獨終老的準備。
她把時間都用在了賺錢和自我提升。
去年除夕夜,當別人都圍坐著吃團圓飯時,她因為要出差,只身一人正在去往異地的火車上。
有人問:“你不覺得很悲涼嗎?”
她只是笑笑:“這有什么好悲涼的?不是生活常態嗎?”
孤獨寂寥?自怨不艾?不存在的。
沒有知冷知熱的伴侶,那就和時光戀愛,和旅程相伴。
這些年,她獨自感受了很多風景,做了游記的公眾號,留下了很多有溫度的文字,用另一種方式被別人“看見”。
雖然缺少和人群的交流,但她看了很多的書,如同和名家大儒對話;
從他們的文字和思想中感受到自己內心的共鳴,這才是一種最深切的回應。
她說:“人最重要的是和自己的關系。”
外在的關系容易消逝,但自己是自己永遠忠實可靠的朋友。
同時,每個人都渴望安全感。
“老了以后怎么辦?
生病了沒人管怎么辦?
進醫院沒人陪怎么辦?
進養老院被人欺負怎么辦?”
這些潛藏在很多人內心深處的擔憂,正驗證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觀點:
安全感是人最基本、最底層的需求之一。
但52歲的張姐卻不同。
她離婚10年了,無兒無女,一直獨居。
身體也不太好,幾年前做過手術,所以也不能太累,需要保養。
親戚朋友在關心她的時候,其實也被激起了自己的焦慮:
“你這種情況,老了可怎么辦喲?以后你生病沒人照顧怎么辦?”
有人問。
她卻笑著說:
“我有足夠的錢找護工找資源。我也相信我能照顧好自己。”
她在為老去積極做著準備,卻很少焦慮。
她早早買好了重疾險和養老險。
她的房子在老小區的6樓,沒有電梯。
為了防止老了爬不動,她早做打算,置換到了一樓一個帶小院的房子。
她說:“我覺得我不缺什么,真正的安全感始終是自己給自己的。”
人沒有看見自己的力量,就有了恐懼。
而一旦學會自我看見,自我愛護,每個人也通向了真正的自由。
孤獨終老,也就成了另一種溫暖的結局。
深深潛入孤獨,
一個人才能體會真正的圓滿
有人說,孤獨終老也是一種善終。
這讓我想到作家李娟。
她長年獨居,她很少出門,也不擅長社交,但活得很自在,一度被網友稱為“掌管松弛感的神”。
她說過:
“孤獨是強大的獨立,令我從不曾畏懼過人生的變故。
我的幸福只有一種源頭,它只滋生于內心,和外部的現實秩序沒有一點關系。”
如果要在孤獨終老中收獲這樣的圓滿,最重要的,是發展出內在力量,自我滿足需求。
在生命早期,人與外界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
沒有在內心世界形成客體恒常性、感受過穩定陪伴的人,往往會在成年后經常感到孤獨、缺少安全感。
通過和專業人士建立深入關系,將好的體驗內化到心里;
可以使自我更加內聚,有更好的功能調節內在沖突,增加自洽能力。
一些自我覺察的練習也非常重要。
例如可以通過冥想更好的看見和感受自己的情緒,增加穩定感。
人生而本自具足,只是要找到那條通向自我完整的路,就能找到自足的力量。
同時,要享受當下的時光,充實當下的體驗。
一位已故的美國老人娜黛茵·絲泰爾曾在85歲時寫過一首詩,叫做《如果人生可以重來》。
在詩中,她提到: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會多做些嘗試。
我會多安排幾趟旅行,我會爬更多的山,游更多的河。
我會擁有更多美好時光。
我會試著不去祈求其他,只求美好光陰一刻接一刻,
而不是每一天都在面對好幾年后的日子,因為恐懼,而錯失了很多當下的時光……
每個當下的瞬間都是生命的高光時刻。
努力去經歷和體驗,為老年的自己充實回憶賬戶,便是為未來的自己做出的最大貢獻。
最后,每個人都需要為“孤獨終老”的到來做好積極的防范和準備。
巴爾扎克曾經說過,“孤獨是一件美好的事,但需要有人來告訴你,它是美好的。”
上野千鶴子正是通過《一個人的老后》一書在告訴他人:
生活不止一種模式,還有更多可能性。孤身一人不可怕也不可恥,而是一種舒適的生活方式。
只是,每個人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鍛煉身體,從當下開始養成好的飲食和睡眠習慣。
培養知情識趣的能力,為自己積聚“認知賬戶”,通過培養愛好、增加閱讀,學習自我專注的能力。
同時盡量存下更多金錢。
如果孤獨終老必將到來,那我們就像蘇格拉底曾勸解過的那樣,“輕飲”這必飲的一杯吧。
不去掙扎,臣服任何一種生命走向,并從中開出最絢爛的花來。
*本文由南小希和張德芬主筆團共同創作,如需轉載請聯系授權。
策劃丨李絢彥
編輯丨李小豆
主播丨暢心
副主編 | 花花
總 編 | 康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