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冬天,霸王茶姬推出以皖西黃大茶為基底的飲品“晴山棲谷”,兩天賣出了300多萬杯。
那兩天,江正南比霸王茶姬官方還激動,因為他收到了霸王茶姬數百噸的皖西黃大茶訂單。去年,皖西黃大茶的總產量在5000噸左右。如果按照一年500噸的單量來算,霸王茶姬一年能給皖西黃大茶貢獻10%的增量,不僅茶農的收入能夠因此增多,多年來一直作為小眾類目的皖西黃大茶也終于進入了主流市場。
公開數據顯示,全國有六大茶類:綠茶、紅茶、黑茶、烏龍茶、白茶和黃茶,黃茶是其中最“小眾”的茶類。2023年全國干毛茶總產量為333.95萬噸,其中黃茶2.3萬噸,僅占總產量0.7%。
為了這一刻,江正南已經努力了20多年。
他出生在安徽大別山的一個制茶世家,是家里第六代制茶人。2000年初念大學的時候,他已經開始兼職在茶樓打工,畢業后一頭扎進茶葉市場,從茶飲料鉆研到新茶飲。他有過輝煌時刻,也嘗過人生低谷的滋味。后來他的茶葉生意年銷量超過1億元,最大的遺憾是皖西黃大茶未能進入主流市場。
如今,隨著“晴山棲谷”的爆火,不少新茶飲品牌也找上門來,這意味著,市場已經看到了皖西黃大茶的價值。“希望未來皖西黃大茶能去到更多的地方,站上更大的舞臺。”江正南說。
種子
江正南大半輩子都在和“茶”打交道。
1979年,他出生在安徽大別山。大別山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有上千年的種茶歷史,本地有“十農九茶”的說法——10個農民里一定有9個會種茶制茶。他的爺爺、母親以及祖輩都會種茶、制茶、喝茶,在他還小的時候,爺爺經常給他講制茶的故事,很自然地,他也愛上了茶。
大別山有個近乎失傳的制茶技藝,叫“腳揉茶”。用腳揉茶,聽起來不太衛生,在大別山人眼里卻是件十分神圣的事。“爺爺施展技藝前,會沐浴、更衣、敬神,小心翼翼鋪好茶葉,帶著對自然的無限敬意,專注地揉茶。當然隨著技術發展,現在已經沒有人這樣做了。”江正南回憶道。
對于江正南來說,茶是親情記憶,是“媽媽的味道”。小時候每次受風、受涼,母親就會給他端來一碗在土灶里用皖西黃大茶炒好的“炒焦茶”,一飲而盡后,不適感總是很快就消失了。
1999年,江正南高考,他只填了一個志愿:安徽農業大學茶學專業,“考不上就不上了,這輩子我只做茶”。
念大學的時候,他在茶樓兼職當服務員,師傅忙不過來的時候也幫忙泡茶,一個月工資300元,他樂在其中。
畢業那會兒,他在網吧待了好幾天,查詢各個公司的招聘信息,手寫了100多封求職信,最后去了一家廈門的茶葉深加工公司。當時公司的主要業務是提取茶濃縮液,出口到日本,江正南的職位是研發助理。
這份工作不僅是他事業的起點,也為他后來創業打下了基礎。
當時的公司無論在技術還是管理上都非常優秀,在提取茶濃縮液方面,至今屬于全球頂尖。但公司主要市場在日本,彼時國內的茶飲市場流行的是3元兩大杯的便宜奶茶,配料以香精和副茶(碎茶和末茶)為主。
江正南的心里逐漸冒出了一些大膽的想法:一方面出口日本的是萃取的茶濃縮液,但這屬于原材料,為什么不加工好了直接把純茶飲料賣到日本;另一方面,既然我們能生產出最好的原料,為什么不直接把優質原料賣到國內。
江正南
他本就是一個愿意折騰的人,上班那會兒他就趁著休息的時候去市場上賣禮品茶,賣隨身聽,“老老實實上班從不是我所追求的生活”。
2005年,江正南開始籌備創業。
耕耘
他的第一筆訂單來自于朋友介紹。
當時有一個知名飲料品牌需要一批純茶飲料,那時候市場上的情況是,做飲料的搞不清楚茶的加工工藝,做茶的不懂飲料的加工工藝,而江正南兩者都懂,自然而然就拿下了這個訂單。“在第一份工作中,我不僅學到了提取茶濃縮液的技術,還經過了實戰練習,一切都剛剛好。”
“我先找了可以做飲料代工的工廠,那時候市面上給國外做飲料代工的工廠特別多,他們反映可以做,不過他們不懂茶葉,需要我來提供技術。我又找到了可以做茶葉的工廠,和茶葉工廠一起做樣品。我來根據飲料中所需要的茶葉工藝需求,讓茶廠按照我的要求做出相應的茶葉,相當于是我把兩端的資源整合到了一起。”江正南回憶道。
最麻煩的是做追溯體系,比如說你拿到一瓶茶飲料后,能知道其中茶原料具體的“身份證”:產地、采摘季節、制茶工藝,甚至安全用藥的記錄等等一清二楚。
當時市面上的茶廠很少會做追溯體系。為了做好這部分工作,有一段時間江正南每天晚上都只睡1—2個小時。但他也憑借著這筆訂單成功打開了茶飲料的市場,并且賺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我們做出來的第一批純茶飲料就得到了認可,品質和口感超過很多國際本土工廠,很多人都很好奇。其實就是因為我將皖西黃大茶獨特的傳統技藝‘悶黃和拉老火’融入到了其他茶類的制作過程中,使得茶葉的香氣更加濃郁,從現代工藝角度來說,叫做‘輕發酵和烘焙。’”
隨后,江正南也在日本打開了市場。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之后,日本將大部分茶產業轉移至國內,江正南的訂單幾乎是一夜之間少了70%。這也讓他學到了創業路上的第一課:如果把控不了市場,僅僅是靠產能達到第一,這并不是好事。
在危機之中,江正南回想起了創業之初的另一個想法——將優質原料賣到國內市場。彼時,雖然市面上還沒有“新茶飲”這一說法,但奶茶店已經逐漸開始規模化運營,成為市面上流行的休閑飲品。也有部分品牌開始使用原葉茶,代替最早的副茶。
江正南抓緊機會,建了新的研發中心和新的工廠,將之前賺到的所有錢投了進去。2009年,他已經和當時的一些頭部茶飲品牌達成了合作,“那時候我就經常和品牌研發一起調味道,調到凌晨一兩點”。
收獲
研發體系的建立,是至今為止江正南覺得自己做得最正確的一件事。
雖然他只是新茶飲背后的茶葉供應商,但他要求公司的研發要以前端的市場數據為導向,來做產品的調整,而不是純靠想象。
“在早期給日本客戶做茶飲料代工的時候,產品雖好,但我們并不了解日本的市場,也不知道客戶是怎么賣出去的。我們只是被動地接了需求,憑借指令來做產品,所以當時一出現問題我整個人都懵掉了。”江正南說。
現在,他要求研發人員必須了解市場的動態,掌控客戶的需求。哪怕只是供應商,他也要求研發人員知道產品最后被用在了哪里,這樣才能保證他們能夠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
靠著這套研發體系,江正南伴隨著國內的奶茶市場不斷發展。從奶茶粉到原葉茶,從低端到高端,從單一到多元,奶茶行業不斷創新和升級,不斷有新的品牌出現在大眾視野,而江正南的業務卻幾乎沒變過,只是他的合作對象從以前的奶茶連鎖品牌,成了如今的“新茶飲”新貴們。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江正南稱得上是“新茶飲”背后的男人。
經常有人問他為什么不自己做一個奶茶品牌?江正南的回答也很簡單,這輩子只想專業做茶。
“一杯茶飲中,茶葉的占比大概在15%左右,這一部分是我的優勢。但一杯飲品除了茶葉,還有其他的原材料,水果、小料、杯子,其中涉及到的供應鏈非常復雜,需要一個非常強的團隊,同時還要運營好品牌,而這些能力是我所不具備的。如果我要做新茶飲,我至少有85%的東西需要去學習。”江正南告訴我們。
“目前的新茶飲市場更新換代之快,很可能我不僅沒學成功,還失去了原本的優勢。更重要的是,一碗飯也不能一個人吃,有朋友走遍天下,我不需要把原來的合作方全部變成競爭對手。”
在新茶飲市場繁花似錦的這些年,江正南一頭扎進茶葉市場,將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產品研發上。這杯“晴山棲谷”,從提案到面市,花了他3年的時間,但其實在此之前,他已經做過不少爆品,只是大部分都是使用的紅茶或者是綠茶。
而這次他終于成功用上了他從創業之初就一直在推的皖西黃大茶,相較于單品的爆火,他更激動的是,皖西黃大茶終于被更多人看見了。
如今,他雖沒做“新茶飲”,但靠著賣茶也做到了上億元的規模。現在他請了專業的管理團隊,已經很少親自做管理,而是將更多的心思放到了茶上,就像他當初說的那樣,“這輩子只想好好做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