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筱恬
AI崛起,養育面臨全新挑戰
最近橫空出世的DeepSeek,在全網掀起了一場人機對話的熱潮。
面對網友們五花八門的提問,DeepSeek的表現無懈可擊,僅需短短十幾秒的深度思考,便能給出既專業又不失溫度的答復。這逆天的能力,震驚了全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問題當中,有相當一部分和教育相關。比如有這樣一個咨詢,就吸引了很多家長的關注——
未來三年內,有哪些大學專業不建議報考?
對此,DeepSeek的建議同樣中肯又實在:采礦工程、哲學歷史、英語日語、基礎會計、理論物理、油畫等專業,未來三年由于行業萎縮、技術替代、市場需求變化或教育滯后等原因,可能會面臨較高的就業風險。
這些慎選專業涉及傳統工科、文科、商科、理科、農學、藝術、新聞傳播等多個領域,其中不乏曾經的熱門專業。盡管如此,在時代發展的洪流下,它們依然走向了被淘汰的結局。
現實很扎心。在AI崛起的當今社會,注定會有更多的傳統行業和專業消失,也注定會有大量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
毋庸置疑,我們的孩子所面對的,是一個競爭更加激烈、形勢更具挑戰性的未來。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作為家長內心難免忐忑。不禁要問,我們究竟該如何養娃,才能讓孩子在AI時代過得很好呢?
學歷貶值的時代,雞娃的意義何在?
與DeepSeek等AI應用的強悍實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屆年輕人在求職過程中的迷茫與無措。
春節期間,家族聚會時聽親戚說起,在外留學的遠房外甥,畢業回國后始終沒有找到工作,如今已待業在家好幾個月了。
印象中,這個外甥一直挺優秀,從小就讀重點學校,高考考上了省內的211大學,本科畢業后選擇了去歐洲留學深造。
本以為按照他的條件,在國內找一份不錯的工作并非難事,沒想到現實卻很打臉。
據親戚說,外甥投遞的簡歷大部分石沉大海,難得有心儀的崗位能進面試,競爭對手卻一個比一個厲害,自己無一例外淪為了陪跑。
“誰能想到,幾年前普通大學本科生都看不上的工作,現在卻全是名校畢業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在爭搶,哪還輪得到我們呀!”親戚無奈地嘆息。
事實上,外甥的經歷不過是一個縮影。智聯招聘發布的《2024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2024年高校畢業生單位就業的比率為55.5%,也就是說找到工作的大學畢業生只有一半出頭。
與此同時,學校和學歷在職場上的優勢已不再明顯,雙一流大學與專科院校、研究生和大專生之間的就業率差距幾乎可以忽略。
赫然發現,在AI秒殺人力的當今社會,學歷已經大大貶值,哪怕是有名校和熱門專業的加持,也不再是就業的絕對保障。
并不樂觀的求職大環境,讓我們做父母的很難不焦慮,于是不由自主便深陷在了教育內卷的漩渦之中。
無論是主動的、還是被裹挾的,很多家長都在竭盡全力卷成績、卷競賽、卷證書,目標只有一個——為了孩子在升學擇校的激烈競爭中,能憑借這些籌碼脫穎而出,從而獲得一個“更好的”未來。
只是,面對大把985、211高材生求職碰壁的扎心現狀,我們不由得更加困惑——
大人拼盡全力的托舉,可能還是無法突破重圍,讓孩子擺脫平庸;
就算把孩子一路培養進了重點大學,他們的人生依然無法保證順遂無憂。
那么,我們如今這樣孜孜不倦的雞娃,到底還有沒有意義呢?
盲目內卷沒有出路,因材施教才是王道
不久前,在網上刷到這樣一個帖子。
有位網友是某985高校的研究生,老公更是北大博士畢業。兩人定居北京,都有著體面的工作。
可是,她的兒子卻似乎并沒有遺傳父母的學霸基因,從小成績就不好。
小升初時,網友咬牙購置學區房讓兒子進了不錯的初中,可孩子依然資質平平,在班上處于末流,學得很吃力。
當然,男孩并非一無是處。他有著不錯的動手能力,并且癡迷歷史,還喜歡畫畫。
在分析了兒子的實際情況后,這位網友做出了一個出人預料的決定。中考時,她當機立斷讓兒子就讀職高,去學習文物修復。
就這樣,幾年過去了。當同齡人大學畢業投入茫茫求職大軍時,她的兒子早已是有多年實踐經驗的文物修復師,憑借精湛技藝在行業內嶄露頭角,收入也相當可觀。
在盲目雞娃和徹底躺平之間,這位網友選擇了另辟蹊徑。她的經歷讓我深思和感慨。
在如今這個時代,我們的孩子未來能否立足社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的遠見和魄力。
教育最不可取的,就是光盯著成績拼命內卷。這么做哪怕短時間內把孩子“雞”出了高分,但長遠來看,卻很難賦予孩子真正的核心競爭力。當步入社會后,他們大概率會后繼乏力。
正如寫下熱帖《一個北大高考狀元的抗抑郁史》的作者游安。從小到大,她的母親對她極為嚴格,學習上只能前進,不能后退,不然輕則臭罵,重則挨打。
在這樣的高壓模式下,游安的生命變成了只為成績而活。她放棄了一切愛好、社交和休閑娛樂,把所有時間都用來學習。
后來,游安終于如母親所愿考上了北大。可讀大學以后,她一下子失去了目標,完全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要干嘛。
同時,她還悲哀地發現自己除了會考試一無是處,什么都不擅長。
自卑和痛苦深深籠罩著游安。到最后,她患上了抑郁癥,甚至屢次想要輕生。
雞娃的目標一旦和考高分、進名校單線掛鉤,便很容易因小失大,忽略了孩子真正重要的東西。
事實上,無論是走最大眾化的升學路線,按部就班地中高考;亦或是選擇職業教育和出國留學,最終都能把孩子指向成材之路。
關鍵就在于我們家長有沒有魄力做到拒絕跟風,堅定地從孩子本身出發,根據他們的特長和能力“量身定制”發展路徑,從而讓孩子充分發揮潛力,找到自己的價值。
畢竟,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唯有把格局打開、因材施教,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AI時代養娃,培養這三種核心能力是關鍵
所以,AI時代還要不要雞娃?
依我看,必須要,但不應該人云亦云地盲目“雞”,而是要有所側重地精準“雞”。
而讓孩子擁有這三個“AI免疫”的核心能力,更是我們養育的當務之急。
1、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
閨蜜在她女兒五年級時,曾面臨過一次斷舍離。
當時,她女兒課余時間上了好幾個興趣班。但隨著學業的增長,不得不放棄一些。
至于究竟該如何抉擇,閨蜜一度很糾結。為此,她特意請教了女兒的班主任老師,并最終在對方的建議下只保留了體育類的愛好。
如今幾年過去了。閨蜜好幾次表示,為自己當初的這一決定慶幸不已。她說:“感謝運動,教會了孩子陽光、堅毅、身心強大。”
知名教育博主海北老師曾強調,當孩子興趣班太多需要取舍時,應該優先保留體育類。這樣一來能強身健體,二來可以磨煉意志,這些對孩子今后的發展會大有好處。
的確,如今這個世界,其實說到底最后拼的就是健康——不僅是強健的體魄,也是強大的內心。
良好的身體素質,可以幫我們的孩子抵御細菌病毒的侵襲,遠離各種疾病;而過硬的心理素質,則能讓孩子避免陷入抑郁、厭學等心理問題的泥潭,成為積極樂觀的人。
當今社會,人們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多,因此健康才是孩子最寶貴的財富,確保了他們能夠以更好的狀態去應對這一切。
2、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清華大學前校長陳吉寧曾把學生分為A型和X型兩種。
其中,A型學生指的是成績好、每門功課都是A的傳統好學生,他們往往聽話守規則,擅于做題,喜歡按照標準和指示做事,卻對學習外的事情缺乏興趣和挑戰心,遇到難題便束手無策。
而X型學生指的是那些學習成績或許并不拔尖,但是有較高創新和創造能力的學生。他們愿意冒險和嘗試,對一切新鮮事物充滿探索欲,并且敢于打破常規、挑戰未知,能適應失敗,有很好的抗挫力。
相信我們早已發現,如今的升學選拔考試,試卷出得越來越靈活。
事實上,這些題目背后考察的是孩子的思維活躍度以及知識靈活遷移的能力。
換句話說,今后社會真正需要的正是X型學生。而只會死讀書的孩子,出路將越走越窄。
3、高情商和良好的溝通能力
作為社會動物,我們每個人都免不了要和他人打交道。因此一個善于社交的孩子在未來可太有優勢了。
它能帶來更多幸福感——正如哈佛大學一項長期追蹤研究項目所證實的,“決定我們人生幸福的不是財富,也不是名利或工作,而是良好的人際關系。”
它在職場中還是加分項。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在《技能重塑:自動化時代的勞動力轉型》中曾強調:“到2030年,社交情感技能需求將增長24%。”
而德勤《2022全球人力資本趨勢》同樣發現:“63%的企業將‘同理心培養’列為領導力發展的重點。”
相比冷冰冰的機器人,人與人互動時的情感交流和人文關懷,永遠是AI無法取代的人類核心能力。
因此,具備“眼力見”和“會來事”,對孩子來說并非世故圓滑,而是成材路上的催化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