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總結提煉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先進做法和經驗,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開展了“美麗鄉村 綠色發展先鋒行動”案例征集活動。經專家評選,共10個案例入選“美麗鄉村 綠色發展先鋒行動”十佳案例。為更好發揮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領作用,推廣有益經驗,現分批對入選案例予以展示。
案例6
林下經濟:美了生態 富了口袋——貴州省荔波縣林下經濟釋放生態紅利
近年來,荔波縣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堅持不懈地在“山增綠、林增效、民增收”上下功夫,因地制宜推進特色林業產業及林下經濟發展,形成了特色精品水果、特色中藥材和特色生態養殖齊驅并進的發展格局,有效地將生態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實現了森林資源保護利用與經濟快速發展雙贏。
報送單位:貴州省荔波縣委組織部
案例7
打造優美生態環境 建設生活宜居村莊
八家戶村依托毗鄰瑪納斯國家濕地公園的優勢,從2017年開始,在國家項目及各級財政的支持下,開始整村推進人居環境改造,實施村莊硬化、亮化、美化工程,建設美麗鄉村。村里先后完成了村道硬化、生活污水管網和污水處理站建設,同時,以徽派建筑風格為基礎,對全村整體風貌進行統一改造。通過生態立村、產業富村、旅游興村,走出了一條村莊與景區相融合、生態與產業發展相促進的鄉村振興之路。
報送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蘭州灣鎮八家戶村村委會
案例8
海口市因地制宜打造生態產業化“石山實踐”
近年來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依托資源稟賦和地質優勢,以黨建引領生態環境保護、產業發展和鄉村治理,以生態產業發展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形式,因地制宜提升“生態保護+文化旅游”協同增效,以綠色低碳為方向打造產城融合示范,積極探索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因地制宜打造生態產業,創新探索出富有石山特色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路徑,使區域生態受保護、產業增效益、群眾得實惠,為熱帶火山地貌地區的綠色發展提供可參考、可復制的借鑒。
報送單位:海南省海口市生態環境局
案例9
“三條路徑”助力武漢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新發展
武漢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三條路徑:一是全體共享、創新活動,夯實宣教之“基”:將生態環境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開展“曬課優課”導學活動,提升鄉村教師教學水平;連續開展青少年生態環境實踐活動,為鄉村孩子提供展示舞臺;策劃關愛留守兒童活動,拓展其生態實踐視野。二是豐富渠道、打造載體,構建宣教之“軀”:打造鄉村生態環境教育基地,結合環保紀念日開展活動,組織志愿服務隊,激發鄉村活力,改善農村環境。三是弘揚文化、凝聚共識,鑄就宣教之“魂”:創新打造生態文化產品,如《“五環”生態公約(鄉村版)》等;開展宣講活動,助力鄉村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打造宣傳長廊、配置綠色書架等,營造和美鄉村建設氛圍。
報送單位:
湖北省武漢市生態環境宣教中心
案例10
土地股份合作下的綠色治理“馬嶺模式”——湖北省京山市馬嶺村探索邊遠鄉村可持續發展案例
20世紀90年代初,馬嶺村村民為謀生計大量外出務工經商,半工半耕,村莊處于貧富差距懸殊、治理乏力的落后局面。2011年起,馬嶺村通過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激活村民發展意識;開展土地股份合作,統籌整合資源力量;科學規劃村域布局,推進污水垃圾治理,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發展綠色循環產業,保障鄉村持續發展;盤活千畝閑置荒地,助推資源變身資產。讓典型的“五化”村莊(村莊空心化、集體空殼化、農戶空巢化、農民老齡化、土地碎片化)蝶變成享譽荊楚的美麗村、文明村和富裕村,為鄉村建設提供了綠色發展的實踐案例。
報送單位:湖北省京山市羅店鎮馬嶺村村民委員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