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遇見小媛
以前,偏信一個觀點:養孩子,就不能給他們講大道理,越講越叛逆。
但最近刷到的一個帖子,讓我對此有所改觀。
網友@云云說,媽媽對她說過最多的話就是:“孩子,別怕。”
這句話初聽時不懂,但潛移默化中卻成了她向前的力量:
從兒時被爸爸打罵、和同學打架,心生畏懼;到長大工作受挫、成家扛起責任,負重前行。無不是媽媽耐心安慰:
“孩子,別怕。”
就是從懂得這句話開始,云云方才后知后覺:大人的話,小時候聽著煩,長大后想著暖。
因為,孩子抗拒的從來不是講道理,而是不被認同和理解。
倘若他們青春期叛逆、內心擰巴,家長告訴孩子這6句話,他們會受用一生。
- “沒有人可以一碗水端平,所以把你自己的事做好。”
表姐家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
平日里見倆孩子沒鬧過別扭,上周聚在一起閑聊,我也會向她討教育兒經驗:
“平時不會偏心某一個小孩嗎?”
本以為會一碗水端平,結果表姐告訴我:“會。”
接著,我便親見了這一幕。
表姐切了一個小蛋糕,先給小侄子一塊。旁邊的小侄女看見后立馬嘟起了嘴,兀自挪到一邊,直到拿到兩塊后才自顧吃了起來。
表姐也覺察到了女兒的情緒,便告訴小侄女:“不知道蛋糕好不好吃,先讓哥哥嘗嘗,好吃我們再吃。”
小姑娘這才笑了起來。氣氛很和諧,
可事實上,表姐先緊著小侄子,是下意識的動作。
她告訴我,平時對女兒更嚴格,會要求妹妹要比哥哥做得更好;
兩個孩子發生矛盾,她更多是拉架,而不會去批評哥哥。
所以,小侄女也曾抱怨過:“為什么犯錯的是哥哥,每次都要教育我?”
表姐每次總是簡單粗暴地回應:
“你打不贏哥哥,但你要是動腦子還有機會。
所以你得好好學習,用腦子去贏。在問題還沒發生前就預判想辦法解決。明白嗎?”
沒任何安慰,可也讓小姑娘從被“忽略”的情緒中跳出來,變得更加包容。
她甚至覺得,媽媽更偏愛自己,才會教自己這么多。
因為,少有人能把一碗水端平,在家是這樣,在學習、工作中同樣如此。不妨告訴孩子:
把自己的事做好,別人才會在刮目相看中偏向你。
- “只要尋找就可以找到,只要敲門門就會打開。”
刷到一個故事。
有個小男孩,羨慕別人成績好,受人歡迎。
有一天,男孩爸爸告訴他,如果想達到或者超越他們的水平,就要設立目標,奮起直追。而男孩,不必崇拜任何人。
理由是:只要一個人不停止向前的腳步,終有一天會“登堂入室”。
男孩聽完,既振奮又疑惑:
“沒人開門怎么辦?”
男孩爸爸說,一次不行就繼續敲,敲到別人來看門;敲了很久還不行,就砸了它,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
男孩聽完,點點頭。
自此做一件事再也沒有猶豫不決、望著別人心生羨慕,而是每每想要放棄時,就會想起爸爸說的:
“只要尋找就可以找到,只要敲門門就會打開。”。
因為,即便是不感興趣的事,往往也會經歷從“不喜歡”到“獲得正反饋”,再到“喜歡”的過程。
孩子的堅持,離不開大人的鼓勵和督促。
- “不要總為已經發生的事情去后悔,要有勇氣向前看。”
對這樣一句話印象深刻:
“如果一不開心,就寄希望于如果當初,那你永遠都不會開心,幻境再美終究是夢,珍惜眼前始為真。”
過去的事已經發生,無論好壞,總不能重新來過。這一點,同樣適用于家庭教育。
前些天,好友文文在朋友圈分享了一件親子小事。
有段時間,她發現女兒總在重復一件事,并為此不斷自責。
那天,母女倆去超市買牛奶。
女兒在玩具區看上一個布娃娃,見小姑娘喜歡,文文便從貨架上拿下來遞給女兒,不到40塊。
付完錢,還不忘提醒:“這次買了玩具,下次再買可要等到你過生日的時候了哦。”
女兒點點頭,保證過生日前再也不買玩具。
本以為事情到此就結束了,可沒承想,當晚孩子拿著手機搜題,順便把剛買的布娃娃拍照搜了一下。
不搜啥事沒有,一搜小姑娘還生氣了:
“網上只要十多塊就能買到,超市賣得太貴了。真是后悔,就不該在超市買的。”
對此,文文只得耐心解釋,店里賣得貴一點,是因為別人進貨、發工資、用水用電都需要付錢。
最后還不忘強調:“網上買的玩具,未必和你喜歡的這個一模一樣,超市買的,付錢就能立馬得到。我們不用后悔也不必自責。”
不由地想,孩子會為發生的事追悔,只是尚未有足夠的經驗去判斷是非對錯。
父母可以做的,就是用事實讓他們懂得:
做任何事,做了就是做了。
凡事無法十全十美,不管怎么選,前方總有更好的。
向前看,方才行穩致遠。
- “人生沒有辦法規劃,走一步看一步,心安即是歸處。”
有這樣一個研究。
研究者讓實驗組的學生花時間設置一下一學期內三階段的目標計劃,不限于學習、生活等,對照組則無需做任何計劃。
結果顯示,實驗組的成績要比對照組的高22%。即便目標無關于學習,也有助于提升成績。
這是為什么呢?
研究人員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真正起作用的,其實是做人生規劃的過程,而不是你選擇的目標本身。”
畢竟,計劃趕不上變化。縱然我們無法確定最終抵達何處,但有必要享受實現人生的過程。
就像平時輔導孩子作業。
本是計劃好先做數學題,再完成語文默寫。
可超綱陌生的題目一道接著一道時,我總會在有限的時間內,重新規劃。先把簡單的生字詞默寫完,再回過頭來解決難題。
保證把能完成的先做完,其它的量力而行。
道理雖淺,卻能讓孩子日后更坦然地接受人生的變數。
走一步看一步,心安即是歸處。
- “盡力就好,不要太鉆牛角尖;盡心就好,不要太過在意。”
我一向對自家兒子玩游戲這件事,并不反對。因為有青少年模式,他也懂得克制。
可有一天,我發現他玩游戲時,一會兒唉聲嘆氣,一會兒興致很高。
問孩子怎么了,結果他說:
“這個游戲要抽卡,太難抽了。”
聽完后,我便給了兒子兩個選擇:要么卸載別玩了,要么減少抽卡的次數,甚至不抽。
他問我為什么,我告訴他:
抽卡偶然性太大,如果想要更好的裝備或者稀有卡,可以靠升級打怪獲得,但不能總想著走捷徑。
聽完,他果斷選擇了不參加抽卡活動。
為此我感到欣慰,同時也相信,往后他會懂得這件小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即便意外之喜讓人難以拒絕,可腳踏實地才更可能出“奇跡”。
太想要結果,往往不快樂;做到盡力盡心,不悔不懼最是難得。
- “真正的成功不是多少人認可你,而是你能發自內心的快樂。”
聽過這樣一個童話故事。
小狗問媽媽:“快樂是什么?”
媽媽說:“快樂就是你的尾巴呀!”
于是,小狗就一直追著自己的尾巴轉圈,可總是沒法抓到,十分沮喪。
這時,媽媽又告訴它:“不用追,你就往前跑,它會一直跟在你身后。”
初看還會覺得童話都是騙人的,可越長大越體悟到:能夠擁有簡單的快樂,是很奢侈的一件事。
而當下的孩子,學業繁重。不僅在校內分秒必爭地學習,平時坐地鐵還能看到他們背書、寫作業。
當我們發問“為什么好好的孩子就抑郁了”時,其實更應該多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別用單一的標準要求他們變好、獲得成功。
允許他們在學習之外,還能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教育才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有一次在小區樓下,撞見一對父女吵架。
不少路人都在說女孩“不懂事”“沒救了”。
可爭吵許久后,那個女孩吼著說:
“我就算聽陌生人的話,也不會聽你的話。”
當時我就在想,那些孩子真的是不想聽大人的話嗎?我想不是。
很多家長以為,給孩子講道理只會起反作用,其實并不完全是這樣。
只是比起沒有感情的說教,他們更需要有溫度的教育。
親子一場,說話也要講究方式方法。
點個“在看”,愿每個孩子都能沐浴在陽光之下,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