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養生話題里,“飲食調節人體酸堿度” 的說法廣為流傳。有人說多吃堿性食物能讓身體變堿性,從而預防疾病,甚至抗癌。但從科學角度看,這一觀點并不成立。
人體擁有一套精密的酸堿調節系統。血液的 pH 值被嚴格維持在 7.35 - 7.45 這個狹小范圍內,無論攝入何種食物,身體都能通過緩沖物質、肺和腎臟等進行調節。比如,血液中的碳酸 - 碳酸氫鹽緩沖對,當酸性物質增多,碳酸氫鹽就會與之反應,反之,碳酸會應對堿性物質增多的情況。肺通過調節二氧化碳排出量,腎通過對酸堿物質的重吸收和排泄,共同協作維持酸堿平衡。
正常情況下,人體酸堿不會因飲食輕易改變。我們日常吃的食物多樣,即便某類食物偏酸或偏堿,進入消化系統后,經過復雜消化吸收過程,對整體酸堿度影響極小。比如檸檬,雖口感酸,但代謝產物含鉀、鈣等陽離子,在體內氧化后生成堿性物質,被歸為 “堿性食物”,但大量食用也不會顯著改變人體酸堿度。因為身體調節機制會迅速將多余堿性物質處理掉。
只有在疾病狀態下,人體酸堿平衡才可能被打破。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因體內胰島素不足,脂肪分解產生大量酮體,使血液酸性增強;腎功能衰竭時,腎臟排泄酸性物質能力下降,也會引發酸中毒。這些情況需要專業醫療干預,絕不是靠飲食能解決的。
“飲食調節人體酸堿度” 是個美好卻不切實際的幻想。與其盲目追求通過飲食改變身體酸堿,不如關注飲食均衡、多樣化,保證營養全面攝入,同時堅持適當運動、規律作息,這才是保持健康的正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