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奧迪宣布取消原定于2023年推出的“奇偶數命名體系”(奇數燃油車、偶數電動車),這一看似簡單的產品標識調整,實則是傳統豪華品牌在電動化浪潮中集體轉向保守的縮影。
撰稿|周 展
編輯|周 展
視覺|慢 慢
原因也很簡單,如果從奇偶來說,那奧迪原來規劃的純電和燃油車型應該是一半一半,而現在看來,未來純電新車肯定是不足一半,繼續加個etron的尾巴足矣。
這一事件不僅暴露了奧迪轉型的搖擺,更折射出BBA德系三大豪華品牌在全球電動化戰略上的共同困境——既要維持燃油車時代的品牌尊嚴,又要在新能源市場爭奪生存空間。
而在中國市場,這種矛盾被進一步放大:BBA一邊在全球收縮戰線,一邊卻在本地化策略上提供“專屬”產品,試圖以差異化競爭延續生命力。這種分裂式的戰略選擇,既是傳統豪華品牌的求生本能,也是時代劇變下的無奈妥協。
全球電動:
從All in到保守收縮
BBA曾高調宣稱“全面電動化”,但2024年的銷量數據揭示了理想與現實的鴻溝。
奔馳EQ系列全年銷量僅18.5萬輛,同比暴跌23%,被寶馬純電銷量42.7萬輛,增長13.5%,甩開差距,而奧迪純電車型銷量更下滑8%至16.4萬輛。曾經被視為保守派的寶馬CEO齊普策,反而因拒絕“All in電動”而成為唯一逆勢增長者,這無疑是對BBA此前激進戰略的諷刺。
奔馳放棄純電平臺MMA的快速鋪開,轉而保留燃油與電動并行的“油電同智”策略;寶馬將電動化爆發期押后至2026年,2025年主推的Neue Klasse平臺車型僅有iX3等少數產品;奧迪則因大眾集團軟件子公司Cariad的拖累,導致PPE平臺車型Q6 e-tron延遲上市,被迫依賴“油改電”過渡。這種技術路線的收縮,本質上是為燃油車續命爭取時間——2025年BBA新車規劃中,燃油與電動車型仍各占一半。
奔馳CEO康林松的“利潤優先”戰略受電動化影響而受挫,高端車型銷量下滑14%;奧迪因降價促銷導致品牌溢價崩塌,加權折扣率一度超過20%。當特斯拉以成本優勢碾壓、中國本土品牌以性價比圍剿時,BBA們轉向保守的本質其實是對盈利能力的自救:
燃油車仍是利潤奶牛,而電動化則是燒錢黑洞。
中國特供:
本土化策略的“雙重人格”
但在中國市場,BBA們還是展現出與全球戰略截然不同的激進面孔:
寶馬X3(參數丨圖片)國產版軸距增至2975mm,與奔馳GLC對標; 奔馳CLA純電長軸版專為中國設計,續航超750公里。這種“加長、加大、加續航”的本土化公式,直擊中國消費者對空間與續航的焦慮; 而更加激進的還是奧迪,不僅推出了軸距加長105mm、電池擴容到107kWh的Q6L e-tron,續航達700公里,更重要的是,還和上汽合作,推出了全新電動品牌“AUDI”,可能在今年上海車展就能見到它的真容。
面對中國新勢力的智能化碾壓,BBA紛紛選擇本土化借力:奧迪與華為合作智駕系統,奔馳聯姻Momenta開發視覺方案,寶馬則在上海研發中心開啟了優化智能座艙的研發。但這種合作看似務實,實則也未免暗藏風險——核心技術的掌控權讓渡,甚至有讓BBA淪為“硬件代工廠”的可能。
? BMW 全景iDrive
為爭奪市場份額,BBA去年在中國展開的價格戰也堪稱慘烈:奧迪A4L降價超10萬元,Q5 e-tron狂降24萬元;寶馬X5終端優惠達8萬元;奔馳EQ系列折扣普遍在15%以上。這種以價換量的策略雖短暫提振銷量,卻也導致了品牌價值在中國民間的下滑,尤其是年輕消費者轉向更具科技標簽的問界、理想,以至于去年國內BBA 4S店紛紛轉投賽力斯也成為了頗具戲劇性的新聞。
電動新生:
BBA的異質化求生
面對在全球市場和中國市場在電動化方面的巨大差異,BBA們與其在夾縫中尷尬,不如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去做一些轉型,而現在這種轉型差異已經初露端倪:
奔馳:高端化的全力以赴
奔馳將MMA平臺首款車型CLA純電長軸版極盡可能的豪華高配,續航750公里、支持800V高壓快充,試圖以技術高度維持品牌溢價。但這種“自上而下”的電動化路徑,與特斯拉的“科技平權”可能形成對立,好處是一旦成功,可以維持自己在電動化方面的利潤,但也可能進一步縮小受眾群體。
寶馬:數字化的全身披掛
寶馬以Neue Klasse平臺為支點,將2025年定義為“數字化元年”,全景iDrive系統與第六代eDrive技術主打交互體驗,試圖從軟件層面重構豪華定義。70%功能為中國用戶定制的全新iDrive、V2X車路云一體化技術,均體現了寶馬對智能化的深度投入。然而,面對華為鴻蒙座艙、小鵬XNGP的成熟生態,寶馬的本土化適配速度仍是短板。
奧迪:集團化的資源依賴
在新車開發上,奧迪高度依賴兩大集團大眾和上汽,依托PPE平臺與MEB車型矩陣開發的全球車型,有大眾集團為奧迪的提供了打通集團的支持,但另一方面也受制于母公司的戰略搖擺。Q6L e-tron與A6L e-tron等車型雖針對中國市場優化,卻因軟件問題屢次跳票,折射出傳統車企的執行困難。而在另一個集團上汽的合作上,全新品牌AUDI雖然在去年備受關注,全新的設計和座艙風格也讓奧迪跳出窠臼,但在定價和定位上,依然需要面對中國年輕用戶的考驗。
未來預測:
保守主義的黃昏與中國的終局之戰
顯然,如果BBA繼續當下的保守戰略,那或可維持3-5年盈利,但代價是徹底失去電動化主導權。如果2035年當歐盟禁售燃油車政策不變,那顯然BBA將會面臨來自特斯拉和中國新能源品牌的技術又是,甚至只能通過被迫以收購新勢力品牌填補技術缺口,但品牌光環恐難再現。
當前BBA的本土化電動策略仍停留在“長軸距”“加續航”的初級階段,若無法在智能生態、用戶運營上突破,2025年后其市場份額或進一步被騰勢、問界等品牌蠶食。尤其當華為、小米等科技巨頭下場造車,BBA的“合作式創新”可能淪為代工陷阱。
在德系三巨頭中,目前來看寶馬的數字化投入與穩健電動化路線更具韌性。其2024年純電銷量逆勢增長13.5%,且擁有自己的動力電池研發和與寧德合作的堅實基礎,而Neue Klasse平臺車型尚未全面發力,若能在2026年兌現技術承諾,或可率先突圍。
而奧迪則需要看AUDI的市場表現,在四環主品牌上,若不能解決軟件短板,可能淪為大眾集團的“高端代工廠”;
奔馳則需警惕高端化陷阱,在面對華為等本土科技豪華上攻時,避免自己用戶的小眾化和老齡化。
奧迪命名體系的回撤,本質是一場傳統豪華品牌權威的消解儀式。當BBA在全球收縮戰線、在中國委曲求全時,它們所捍衛的已非“豪華”的本質,而是汽車舊世代認知的話語權。這場轉型的結局或許早已注定:“要么在保守中慢性消亡,要么在顛覆中重生”。而中國市場,將成為檢驗這一歷史命題的終極考場。
BREAK AWAY
TA的作品
01
02
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