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方喬
編輯| 汪戈伐
圖片來自企業官方
剛踏入2025年,信達生物就接連迎來兩大喜訊。
首先,在1月2日,信達生物宣布與羅氏制藥就IBI3009項目達成了全球獨家合作與許可協議。根據該協議,信達生物將獲得總額高達10.8億美元的交易款項。
緊接著,2月6日晚,信達生物再次發布公告,宣布公司2024年全年產品收入已超過82億元,與上一年度相比,實現了超過40%的增長。
2022年,信達生物曾提出到2027年,國內產品收入要達到200億元的目標。要知道,醫藥龍頭藥明康德2021年總營收也不過229億,信達生物這相當于要再造一個藥明康德。
當時,不少人都覺得信達生物是在吹?!,F在,信達生物離目標越來越近,醫藥行業的競爭格局要有新變化了。
信達生物成立于2011年,專注于腫瘤、自身免疫、代謝、眼科等重大疾病領域的創新藥物研發、生產和銷售。2018年10月,該公司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成功上市。
在上市前的2016年至2018年上半年期間,信達生物累計虧損超過13億元。公司在未盈利狀態下仍能成功上市,離不開資本的大力支持。
自創立以來,信達生物便受到君聯資本、高瓴資本、淡馬錫等知名投資機構的青睞。而在其上市之際,紅杉資本、惠理集團等10家機構更是成為其基石投資人。
然而,即便有再多的資本背書,沒有產品的企業依然難以立足。上市初期,由于沒有產品正式上市銷售,信達生物的營收主要依賴于向客戶提供研發服務、政府補貼以及銀行利息。
深知創新藥物對于企業發展的關鍵作用,信達生物在研發領域始終保持著慷慨的投入。在上市之前的幾年里,2016年至2018年上半年,公司的研發開支累計接近20億元。
上市后,得益于更加充裕的資本注入,信達生物的研發費用持續增長。2019年至2022年,其研發費用分別為12.95億元、18.515億元、24.78億元和26.65億元。
2023年,為了優化資源配置,公司適度調整了研發預算,但仍保持了高額投入,達到22.28億元。
這種持續且大力的研發投入,在2019年開始為信達生物帶來回報。2019年3月,隨著達伯舒(信迪利單抗注射液)的成功上市,公司當年總收入達到10.475億元,其中達伯舒貢獻了10.159億元的收入。
后來,信達生物的發展勢頭更加迅猛。2020年,公司實現總收入38.4億元,共有三款新藥產品正式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準上市,使得信達生物成為唯一一個在成立九年內就有四款抗體生物藥在中國上市的生物制藥公司。
截至目前,信達生物已有14款產品獲批上市,新的產品線為其收入增長提供了新的驅動力。2024年,信達生物產品收入快速增長至82億元。
持續增長的業績,給了信達生物信心,公司于2022年3月提出了5年內產品銷售收入達到200億元的目標。
目前來看,信達生物2024年的全年產品收入超過82億元。這意味著,信達生物在未來三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需達到34.5%。盡管它2024年的增速已超40%,但要保持這個速度,對創新藥企來說是一大挑戰。
不過,藥物銷售的增長并非總是平穩的,往往需要依靠重磅產品的推動。目前,信達生物已有10款商業化產品,預計到2027年將達到近20款。
在這幾年里,信達生物將迎來商業化產品的密集獲批。其中有一兩款能爆的話,他們實現200億收入目標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在信達生物的諸多產品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GLP-1靶點產品瑪仕度肽,其減重和糖尿病適應癥預計將于2025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別獲批。鑒于司美格魯肽2024年在中國的銷售額已達9.4億美元,瑪仕度肽作為新一代雙靶點藥物的商業化前景備受期待。
再者就是腫瘤領域,特別是在ADC領域。公司與Synaffix合作的糖基定點偶聯平臺、新一代自研ADC平臺等,覆蓋了熱門及差異化靶點。其中,DLL3 ADC管線IBI-3009已與羅氏達成合作。
信達生物擁有豐富多樣的產品線,但它還要注意一個點,那就是集采。
今年1月14日,安徽省醫保局在一次全省醫療保障工作會議上規劃了2025年的工作重點,其中提到“將主導全國生物藥品聯盟集采”。緊接著,在1月16日,信達生物的股價在盤中突然大幅下跌超過13%,市場普遍將其視為生物藥集采政策潛在影響的首要目標。
到了1月24日,安徽省醫療保障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了2025年將主導全國生物藥品聯盟集采的計劃。對此,信達生物回應稱,集采對公司整體業務的影響將是有限的。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一旦中標集采,產品價格勢必下降,這無疑會對信達生物的盈利能力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
信達生物設定了雄心勃勃的營收目標,但現實情況是,公司目前尚未實現盈利。根據其財報數據,2022至2023年度及2024年上半年,公司分別虧損21.79億元、10.28億元和3.93億元。
信達生物還沒熬出頭。
創新藥研發作為醫藥行業的尖端領域,歷來以其耗時長久、投資巨大及成功率低而著稱,眾多企業在此領域奮力掙扎。
百濟神州年收入已超百億人民幣,在2023年仍面臨67億元的虧損,公司預告2025年有望扭虧為盈。和黃醫藥的產品在中美兩地上市,卻也經歷了長達十年的連續虧損。
在創新藥企的求生中,集采發揮著重要作用。
自2017年,創新藥可通過醫保談判入目錄。2020年后,動態調整機制加劇市場競爭。2023年,醫保局優化談判及續約規則,將目錄內滿8年藥品轉常規管理,并明確重新談判范圍。
醫保支付對新藥至關重要,但價格競爭異常激烈。近年來醫保談判的平均降幅均在56%以上,這無疑推動了藥物可及性,卻也讓企業面臨投入與回報平衡的難題。
新藥研發的高風險性意味著大部分項目終將失敗,少數成功的項目若不能實現高額盈利,則難以彌補失敗項目的成本。
投資回報率的低迷會影響資本流向。2024年,海外創新藥投融資市場逐漸復蘇,國內市場卻依然低迷。
醫藥魔方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球創新藥領域一級市場共發生641起融資事件,其中380起海外融資獲得資金196.26億美元,同比增長24.4%,國內的261起融資事件獲得資金27.65億美元,同比下降24.2%。
創新藥企面臨嚴峻考驗,大浪淘沙之下,只有具備堅實產品基礎的企業,才能走下去。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文內信息或所表達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請讀者謹慎作出投資決策。
內容溝通請聯系:禾苗 15601300818 (微信同號)
更多內容請關注
關注下方備用號,防止失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