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泊舟聽雨
來源:PDCA做品牌
全文約8150字,閱讀約需15分鐘,好文值得慢慢品讀。
在商業競爭愈發激烈的今天,一個成功的品牌名稱,往往是企業進入市場的第一道“敲門磚”。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標識,更是品牌價值、文化內涵和消費者情感聯結的濃縮體現。從“耐克”(Nike)到“蘋果”(Apple),再到“lululemon”,這些全球知名品牌的名字,無一不是經過深思熟慮后誕生的。而其背后,隱藏著復雜的命名模型、策略選擇,以及一套系統化的命名流程。
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卻發現,國內許多公司對品牌命名的理解,似乎陷入了兩個極端。一種極端是將品牌命名看作某種“玄學”,認為只要請來“大師”掐指一算,計算生辰八字,就能起出一個“萬眾矚目、全球敬仰”的名字。另一種極端則是完全的拍腦袋作風,命名完全以老板的個人喜好為標準,甭管消費者是否喜歡,甚至還會為隨意取的名字編造一堆牽強附會的解釋,然后自鳴得意,覺得這是“非凡之作”。
前者盲目樂觀,后者自娛自樂,兩者都有一個共同點:毫無規律、毫無方法可言。坦白來說,國內許多企業在品牌命名領域,基本處于“靠運氣”階段。最常見的命名手段無非是腦袋一熱的靈光一閃,靠主觀感覺“這個名字聽起來還不錯”。偶爾可能撞上成功的例子,但大多數時候,這種方式無法支撐品牌長遠發展,更別提什么命名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品牌命名其實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科學性體現在,命名需要遵循市場調研、消費者洞察、法律審核等多維度的邏輯分析;藝術性則體現在,命名需要融入創造性和想象力,以引發消費者的興趣和情感共鳴。然而,很多企業在面對品牌命名時,過于依賴直覺,忽視了系統化的方法和理論。這不僅導致品牌難以在市場中脫穎而出,還可能在法律注冊或消費者接受度上遇到阻礙。
在全球品牌命名的實踐中,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理論框架和操作模型。這些模型不僅為企業提供了清晰的命名思路,還幫助企業從多維度解決命名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比如,如何選擇適合品牌定位的命名模型?在“描述性名稱”與“隱喻性名稱”之間如何抉擇?如何通過一系列嚴謹的流程篩選出獨特且合法的名稱?這些問題,都需要從理論到實踐的全面探索。
本篇文章,將以全球視角為出發點,分三個部分,深入剖析品牌命名的核心內容:
全球品牌命名的模型:梳理命名背后的邏輯與結構,解讀不同模型在命名實踐中的應用場景;
全球品牌命名的九種類型:結合典型案例,分析常見命名模式的特點與優劣;
品牌命名的方法與流程:提供系統化的操作指南,幫助企業在命名過程中高效決策、避免誤區。
希望通過這篇文章,為您呈現一套完整且實用的品牌命名知識體系,讓品牌命名不再僅靠運氣,而是成為企業走向成功的起點和基石。
文章能夠為您帶來不一樣的思考——如果你現在沒時間閱讀,可以先關注我們,不要錯過更多精彩。
0 1
全球品牌命名的模型
品牌命名是商業世界中最具挑戰性和創造力的任務之一。
筆者的經驗認為:一個成功的品牌名稱,既需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又要在市場上快速占據消費者的心智。然而,這一過程中,許多企業往往在盲目試錯與直覺驅動之間徘徊。
實際上,品牌命名并不是靠靈光一現的“玄學”,而是一門結合了科學與藝術的系統工程。
筆者通過自身工作和字全球著名企業品牌中心的學習中,逐步發現在品牌命名實踐中,很多國際企業已經發展出具有指導意義的命名模型。
品牌命名模型不僅幫助企業解決了命名的邏輯起點,還為品牌注入了獨特的內涵和競爭力。以下,我們將圍繞全球品牌命名的五大核心型態態展開深入探討,揭示其背后的邏輯與應用。
來自全球的成功品牌命名模型
一、抽象型:無意義創造的力量
抽象模型強調通過創造全新的詞匯,賦予品牌獨特性與辨識度。這種模型最典型的特點是完全脫離現有語言系統,名稱本身在品牌誕生之前并不存在,我們相對比較熟悉的品牌,如“Google”、“Kodak”等都是屬于這種類型。
抽象型命名具有什么特點呢?
它能創造高度獨特的品牌標識,避免與現有名稱產生混淆。
法律保護的成功率更高,幾乎不存在商標侵權風險。
然而,抽象型并非沒有挑戰。由于名稱本身不具備任何現有意義,企業需要通過持續的市場教育和品牌建設,讓消費者逐步理解其內涵。例如,“Google”最初只是一個陌生的虛構詞匯,但憑借其簡潔的發音和強大的功能,逐漸成為了搜索引擎的代名詞。
抽象模型適用于那些希望突破行業局限、展現前沿性和獨創性的企業,尤其是高科技領域和新興產業。
二、聯想型:用隱喻講述品牌故事
聯想型通過間接的方式,讓品牌名稱與消費者的情感和想象力產生聯系。例如,“Amazon”以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為隱喻,傳遞出豐富性與廣闊性的品牌特質。“耐克”(Nike)則借用了希臘勝利女神的名字,將成功與力量植入品牌基因。
聯想型的獨特魅力在于它能夠通過象征性語言或隱喻,賦予品牌更多的情感維度。消費者在看到品牌名稱時,會不自覺地聯想到相關的場景或價值觀。這種情感共鳴,往往比直白的描述更能打動人心。
但需要注意的是,聯想型的成功依賴于消費者對隱喻的理解能力。如果隱喻過于晦澀或缺乏關聯性,可能會讓消費者感到困惑甚至疏離。
因此,品牌在選擇聯想型時,必須深入研究目標市場的文化背景和消費者心理,確保隱喻能夠直擊核心。
三、描述型:用清晰直接贏得認知
與抽象和聯想型不同,描述型選擇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訴消費者“我們是誰”、“我們做什么”。例如,“Facebook”直接表達了其社交網絡功能,“優步”(Uber)則傳遞出高效、超越的服務理念。
描述型命名的優點顯而易見:
名稱簡單易懂,幫助消費者快速理解品牌定位。
便于新品牌在短時間內建立市場認知,尤其適用于功能性強的行業。
然而,描述型也存在局限性。由于它過于直白,常常缺乏創意和深度。更為關鍵的是,描述性名稱往往難以獲得商標保護,因為許多通用描述詞匯已被廣泛使用。
此外,隨著品牌的發展,描述性名稱可能會限制品牌的延展性。例如,一個名稱直接指向“食品”的品牌,可能很難在未來擴展到非食品領域。
盡管如此,描述型依然適用于那些希望快速建立市場知名度的初創企業或新產品線。
全球成功品牌命名模型中的成功案例
四、復合型:組合創造的靈活性
復合型通過將兩個或多個詞匯組合成一個新名稱,為品牌命名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這種型態既可以保留描述性名稱的直觀性,又能通過組合詞賦予品牌一定的獨特性。例如,“微軟”(Microsoft)結合了“Microcomputer”和“Software”,既精準描述了品牌的業務范圍,又具備創新性和記憶度。
復合型的優勢在于它能夠融合多重含義,滿足品牌在功能性和情感性上的雙重需求。同時,這種模型通常比單一描述性名稱更具創意和可保護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復合名稱的組合方式需要謹慎設計。拼接不當的詞匯可能導致發音不流暢或語義混亂,削弱品牌的傳播效果。
因此,企業在采用復合模型時,應注重名稱的簡潔性和發音的流暢性。
五、真實詞匯型:讓日常語言為品牌代言
真實詞匯型直接借用已有的普通詞匯作為品牌名稱,比如“Apple”、“Amazon”。這種模型借助現有語言系統的固有意義,賦予品牌自然親和力和易傳播性。
選擇真實詞匯型的原因在于它能夠快速拉近品牌與消費者的距離,避免復雜的市場教育過程。例如,“Apple”通過簡潔易懂的單詞,成功將品牌定位為創新、簡約與高品質的象征。
然而,這種型態也面臨商標保護的難題。由于普通詞匯廣泛存在,品牌需要在創意設計和法律注冊上投入更多精力,確保名稱的獨特性。
0 2
全球品牌命名的九種類型
筆者經常登錄不同品牌的網站,收集這些品牌的承諾和故事,以幫助筆者深入學習和在服務過程中快速匯總競爭對手資料。
了解了品牌命名的基本模型,我們接下來談談品牌命名的九種類型。
首先,我們必須理解品牌名稱是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第一道聯系。
一個好的品牌名稱,不僅要具備識別性,還要在聽到或看到的瞬間,引發消費者的聯想和共鳴。
全球品牌命名的九種類型
但是需要注意一點,品牌命名并不是隨意的靈感爆發,更不是天馬行空的隨心所欲。全球范圍內的品牌命名實踐中,總結出的這九種具有代表性的命名類型,它們各自具備獨特的邏輯與優勢,適應不同的品牌需求和市場環境。
以下,我們以典型案例為支撐,對這九種命名類型進行詳細解析,并揭示它們背后的思維邏輯和應用策略。
以創始人命名
一、以創始人命名:傳承與信任的象征
用創始人的名字命名品牌,是最傳統且直截了當的方式之一。
我們熟悉的迪士尼(Disney)直接來源于創始人華特·迪士尼的名字,而福特(Ford)則承載了亨利·福特對汽車行業的革命性貢獻。這種命名方式利用了創始人的個人信譽和故事,給品牌注入了情感和人文色彩。
這種類型的優點在于:
賦予品牌獨特性和可信度,尤其是創始人本身具備知名度時,能夠迅速提升品牌的市場認知。
突顯品牌的歷史傳承與文化基因。
同時它也存在一定的缺點:
如果創始人離職或聲譽受損,品牌形象可能受到連帶影響。
對新市場來說,創始人名字可能缺乏直接的關聯性和吸引力。
這種命名方式適用于強調品牌背后故事和個性化價值的領域,尤其是奢侈品、藝術設計類品牌。
描述性命名
二、描述性名稱:功能與直觀的詮釋
描述性名稱以直接和明了的方式,向消費者傳遞品牌的功能或產品特性。例如,優步(Uber)傳遞出高效和卓越的服務體驗,而Dropbox則清晰表明了其文件存儲與共享的功能屬性。
這種類型的優點十分突出:
幫助消費者快速理解品牌核心價值和服務內容。
特別適合新興行業或功能明確的品牌,能夠迅速占領市場心智。
不過我們不能忽視其不足:
缺乏創造力和記憶點,容易被模仿或取代。
商標保護難度較大,特別是通用詞匯組成的名稱。
描述性名稱適合那些希望以最快速度建立品牌認知的初創企業,或對品牌功能性表達要求較高的行業。
創造性命名
三、創造性名稱:從無到有的獨創之路
創造性名稱是完全虛構的詞匯,沒有任何現成的意義,比如谷歌(Google)和可口可樂(Coca-Cola)。這種命名方式憑借高度獨特性和無與倫比的創造力,在全球品牌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創造性名稱存在的優點是:
高度獨特,幾乎沒有重復的可能性。
便于注冊商標,減少法律糾紛風險。
這種類型的缺點也是明確的:
需要通過大量營銷教育,讓消費者逐步理解其含義和價值。
初期接受度較低,可能需要較高的推廣成本。
創造性名稱通常適用于技術創新型企業或試圖打造差異化形象的品牌。
隱喻性命名
四、隱喻性名稱:意義的傳遞與情感的升華
隱喻性名稱通過象征或比喻,將品牌的核心價值融入名稱之中。
美國亞馬遜(Amazon)以全球最大雨林象征其產品種類的豐富性,而耐克(Nike)借用勝利女神之名,將力量與成功植入品牌內核。
所以我們注意到這種類型的優點是:
通過隱喻引發消費者的情感共鳴和想象空間。
增強品牌故事性,便于傳播。
但是缺點和不足也是存在的:
如果隱喻過于晦澀,可能導致消費者理解成本增加。
需要精準的品牌定位和文化背景分析,否則隱喻可能“錯位”。
隱喻性名稱適合強調品牌文化深度與情感連接的企業,如體育用品、文化產業等領域。
字母縮寫性命名
五、縮寫名稱:簡潔與現代感的結合
將公司名稱縮寫作為品牌的公司不在少數,這樣能夠通過提取品牌全稱的首字母,構建出一個簡潔的名稱。例如,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和BMW(巴伐利亞汽車制造廠)。
通過這些案例可以發現其中優點:
名稱短小精悍,便于記憶和傳播。
能夠保留品牌歷史和背景的同時,賦予其現代感。
這樣也增加了不少的麻煩:
縮寫通常缺乏直觀含義,需要大量的品牌投入來建立關聯。
商標注冊存在一定難度,尤其是常見字母組合。
縮寫名稱適合那些已經具有強大品牌基礎的企業,或想要通過精煉方式體現品牌規模的公司。
復合性命名
六、復合品牌名稱:意義疊加的創新表達
復合品牌名稱通過將兩個或多個詞匯組合在一起,創造出一個新的品牌名稱。
Mate公司最早的產品Facebook,就是結合了“Face”和“Book”,形象地描述了其社交網絡特性,再看看微軟(Microsoft)則融合了“Microcomputer”和“Software”。
復合類型的特點比較明顯:
能夠在一個名稱中疊加多重意義,增強品牌的豐富性。
提供了一定的創意空間,同時保留了描述性功能。
通過不足也是很突出的:
如果組合方式不夠精妙,可能顯得生硬或難以理解。
在某些語言和文化中,組合詞可能會產生歧義。
復合品牌名稱適合那些希望通過語言創新傳遞品牌多元屬性的企業。
地理性命名
七、地理品牌名稱:地域與文化的聯結
地理品牌名稱通過特定地點的名稱,傳遞品牌的地域屬性或文化背景,大家所熟悉的啤酒品牌——喜力(Heineken)與荷蘭酒文化的關聯,日本的東京電力品牌直接代表其服務區域。
地理品牌的優點在于:
借助地名賦予品牌一定的文化內涵或地域象征。
增強品牌的可信度與本土化形象。
不過局限性也是明顯:
可能限制品牌的擴展性,特別是進軍全球市場時。
如果該地名負面新聞較多,可能影響品牌聲譽。
啟發性命名
八、啟發性名稱:暗示與想象的交融
啟發性名稱通過引導消費者的聯想或情感,構建品牌的獨特形象。大家所喜歡的耐克(Nike)不僅僅是一個名稱,更是一種“Just Do It”的精神象征。
創意詞語性命名
九、創意詞語名稱:玩轉語言的靈活性
這類名稱通過文字游戲或創意拼寫,增強品牌的趣味性和記憶度,例如“Flickr”。
0 3
從靈感到落地的品牌命名實踐
第三部分我們談談品牌命名,這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過程,既需要邏輯推導,又需要創造性發揮。
品牌命名單純依靠直覺一定是行不通的,很多從業者在品牌命名上表現得相當隨意,更多依賴靈感和直覺,甚至完全取決于老板的個人喜好,而缺乏系統化的方法和嚴謹的流程。殊不知,品牌名稱不僅要具備強大的傳播力和辨識度,還必須兼顧法律可行性、文化適應性以及目標消費者的接受度。
品牌命名的工作階段
筆者可以明言,品牌命名絕不是“腦袋一熱”的產物,而是一項需要遵循明確步驟、注重科學性與藝術性平衡的專業工作。以下,筆者將結合全球命名實踐和系統化流程,分階段解析品牌命名的關鍵方法,幫助企業在這一過程中少走彎路,避免因命名失誤帶來的風險與浪費。
第一階段:明確目標,制定命名策略
品牌命名的第一步,是在啟動命名工作前,清晰界定品牌的戰略目標。這不僅關乎名稱的方向,也決定了命名的核心標準和篩選機制。如果方向不明確,整個命名過程往往會陷入低效的混亂。
1.確定品牌使命與定位
品牌名稱是品牌愿景的濃縮表達,因此,命名前需要深入理解品牌的使命、愿景和定位。例如,一個品牌是主打科技創新,還是強調文化傳承?名稱需要體現品牌的核心價值,而非泛泛而談。
蘋果(Apple)作為品牌名稱,據說是注冊的時候,喬布斯認為A字母是電話黃頁的首字母,方便查詢。無論都市傳說是真是假,這個命名既貼合了其“簡約創新”的定位,又跳脫了科技行業常見的冰冷術語,展現了品牌的人文關懷。
明確目標受眾
2.明確目標受眾
任何品牌都面向特定的人群,命名需要符合目標受眾的心理預期。例如,高端奢侈品名稱需要體現優雅與格調,而快消品牌則更注重趣味性和親和力。
快時尚品牌ZARA以簡單易記的名字打入全球市場,而奢侈品牌香奈兒(Chanel)通過創始人名字傳遞了經典與高級感。
制定命名標準
3.制定命名標準
在進入實際命名環節之前,企業需要建立一套清晰的命名標準。這些標準通常包括:
名稱是否符合品牌定位和價值觀?
是否便于發音和記憶?
是否具有全球適應性,避免文化歧義?
是否具備商標注冊和法律保護的可能性?
品牌命名工作Brief清單
第二階段:頭腦風暴與創意生成
在明確方向和目標后,進入創意生成階段。這是命名過程中最具創造力的一環,但如果缺乏組織性,往往容易陷入無序的靈感堆砌。
1.多維度的靈感觸發
命名創意可以來源于多個維度,包括:
功能性:名稱直接反映產品的核心功能(如Facebook)。
情感性:通過隱喻或象征引發情感共鳴(如Amazon)。
文化性:結合目標市場的文化元素,增強品牌親和力。
聲音美感:確保名稱在不同語言中發音流暢、具有吸引力。
品牌命名的想法歸類
2.工具與方法的應用
為了避免靈感枯竭,團隊可以借助以下方法:
詞根與詞綴分析:通過拼接詞根、添加前后綴,構建全新詞匯。例如,“微軟”(Microsoft)結合了“Microcomputer”和“Software”。
詞庫聯想:運用在線詞典、語言工具或專業命名軟件,生成一系列相關詞匯。
隱喻與象征:將品牌的價值用隱喻表達出來,如“耐克”(Nike)借用了勝利女神的名字。
3.廣泛的團隊參與
在頭腦風暴階段,廣泛邀請團隊成員參與討論,通過不同視角碰撞出更多靈感。確保每個人的觀點都被傾聽,同時避免過早否定任何想法,以免限制創意的延展性。
通過加權評分確定最適合的品牌命名
第三階段:篩選與測試
頭腦風暴后,企業往往會積累一份龐大的候選名稱清單。此時,需要通過嚴謹的篩選和測試流程,逐步縮小范圍,最終鎖定最適合的品牌名稱。
1.分層篩選
將候選名稱分為幾組,按照以下標準逐步篩選:
符合品牌戰略和定位的優先保留;
發音復雜或不符合語感的名稱排除;
已被廣泛使用或難以注冊的名稱排除。
從戰略層面出發再次通過加權評分確定最終適合的品牌命名
2.消費者測試
候選名稱初步篩選后,可以通過小規模消費者測試驗證名稱的接受度。例如,測試消費者是否能快速記住名稱,是否對名稱產生積極聯想。
目前移動互聯網十分發達,測試可以放在網絡上進行,給參與者提供便于兌換的禮物就可以了,這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
3.語言與文化審查
全球化品牌必須在不同語言和文化中確保名稱的適用性。一些在母語中聽起來完美的名稱,可能在其他語言中帶有負面含義或歧義。雪佛蘭的車型“Nova”在西班牙語中意為“不動”,曾一度引發市場尷尬。
4.法律與商標審核
確保名稱在法律上具備可注冊性是命名過程的最后一道門檻。企業需要在目標市場內進行全面的商標搜索,避免侵權風險。
IBM在2020年修訂的品牌命名工作流程圖
第四階段:最終確認與落地實施
在經過層層篩選和測試后,企業應對最終候選名稱進行確認,并同步推進以下工作:
商標注冊與保護:在全球范圍內注冊商標,確保名稱在法律上的獨占權利。
品牌故事包裝:賦予品牌名稱更深層次的意義,通過品牌故事講述名稱背后的文化和價值。
內部宣導與傳播:在團隊內部推廣名稱含義,讓每位員工都能理解并認同品牌核心。
品牌命名并不是一項孤立的任務,而是企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成功的品牌名稱,不僅需要通過科學的流程篩選,還必須在創意中融入品牌的愿景與使命。企業只有將命名工作提升到戰略高度,并以系統化的方法和嚴謹的態度對待,才能創造出真正符合市場需求、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品牌名稱。
THE END.
往期精彩文章,值得你認真看一看
贊賞不必了,和??就是極好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