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最喜歡易中天老師講三國,記憶最深刻的是這句話:
“前途光明,我看不見;道路曲折,我走不完”。
只有獻出自己的心血和努力,才能真正實現人生價值和成就。
從此這句話,成為了我的座右銘,我也懷揣著對未來的夢想,踏上了社會這條路,更是在機選巧合的情況下,畢業后選擇了當時如日中天,房地產的這條路。
25年的春節,異常的熱鬧。
初八開工到正月十五,鬧得沸沸揚揚的“好學生”萬科,終于迎來了自己的“騎士”。既帶錢又帶人,誓死要將這個“萬眾矚目的地產標桿”從懸崖邊拉回來。
2月12日,知情人士表示,正在準備一項方案,有望為萬科解決今年500億元人民幣(68億美元)的資金缺口提供幫助。
受此消息,今天港股的內房股集體大漲,萬科一度飆升超17%,融創漲了18%,融信中國也漲超15%,甚至萬科A盤中直接漲停。
那些幸災樂禍,準備看著萬科一步一步的走向深淵,想看“優等生”摔倒的樣子的人,可惜了。
此事件后,有人再次發現,命運二字從來不會眷顧那些默默努力的人,你與我不一樣,唯有“學會選擇”才是最終解。
同時那些人,也只恨自己不爭氣,倒在了黎明的前一夜,沒有看到明日升起的太陽。但產業升級就要面臨割腕的陣痛,只是我們在25年開年就看到了不一樣,那句“止跌回穩”的口號,是否能夠走下去,讓我們拭目以待。
今天,我又拿出一張紙,激情揮灑的寫了一遍那句座右銘,但是寫完發現,這次寫的有點不同:
“前途光明,我走不完;道路曲折,我看不見”
乍看,沒有什么不同,字數都對。
后來,讀了讀,雖然前后字句顛倒,語句倒也通順,就這樣吧。
下面就為朋友們詳細解析此次事件,以及對行業的影響:
一、救萬科,到底需要多少資金
1、已投入資金方面(未計算小作文支持金額)
據公開報道,深圳地鐵已向萬科提供28億元借款,此前還以13.5億元接手萬科紅樹灣項目,合計為萬科注入41.5億元流動資金。
2、資金缺口及估算
據估算,萬科今年有360億元公開債券到期,其有息負債規模超過3000億元。若要全面救助萬科,所需資金規模較大。
據雪球消息,有測算認為要救萬科的債權,2025年需200億元以上的真金白銀支出;若要救其有息債務,2025年至少需500億元以上;若要救其廣義債務(日常經營),在有息債務之外還需新增200-300億資金來源。
不過,這些資金需求并非一次性投入,且可通過多種方式籌集和解決,如銀行貸款、債券發行、資產處置等。
結論:如小作文發布的資金支持為真,則萬科真的可以輕裝上陣,拋開歷史包袱。
二、此次救助的本質差異:從“保項目”到“保企業”的突破
1、政策邏輯的轉變
此前房地產行業危機中,政府多以“保交樓”為核心,通過專項借款、項目紓困等方式確保項目交付,但極少直接介入企業層面的債務與經營問題(如恒大、碧桂園等案例)。
而此次彭博社消息+深圳國資對萬科救助的組合拳,不僅通過資金注入緩解流動性壓力,更通過全面接管管理層、優化債務結構等方式,直接介入企業治理,標志著政策從“保項目”轉向“保企業”的實質性突破。
2、國資主導的深度介入
深圳國資通過人事換血,將萬科從職業經理人主導的混合所有制企業轉變為“國資主導”的治理模式。
這種深度介入不僅提供信用背書,更通過整合土地資源、政策協調提升企業自救能力,遠超此前單純的項目紓困。
3、系統性風險防范的優先級提升
萬科作為行業標桿企業,其債務問題若引發連鎖反應,可能沖擊金融系統穩定。深圳國資的“兜底式”救助(如深圳市國資委稱“有足夠子彈”支持),凸顯政府將頭部房企的生存問題視為系統性風險防控的關鍵,與早前“市場化出清”思路形成對比。
三、未來地產政策的五大展望
1、“分類救助”成為主流
未來政策可能對房企實施差異化支持:對具有國資背景或系統重要性企業(如萬科、保利等),通過注資、債務重組等方式直接救助;對中小民營房企則延續“保項目”原則,避免過度消耗公共資源。此次深圳國資的舉措或成為其他城市的參考模板。
2、國企主導行業整合
國資背景房企(如深鐵、華潤)可能通過并購、托管等方式整合優質資產,加速行業出清。
萬科的“國資化”轉型預示未來房地產行業將形成“國企主導、民企補充”的格局,以提升抗風險能力。
3、政策工具更趨多樣化
除傳統貸款與專項債外,未來可能探索更多工具:
(1)資產證券化:通過REITs盤活商業地產、長租公寓等存量資產(如萬科嘗試的消費基礎設施Pre-REIT);
(2)政企協同化債:地方政府通過收購閑置土地、存量房轉化為保障性住房,既去庫存又緩解企業資金壓力。
4、強化房企“底線監管”
政策或要求房企建立“流動性防火墻”,如強制保留核心資產(如萬科保留萬物云股權至最后一刻)、限制非主業投資。同時,對預售資金監管、債務結構透明度的要求將更嚴格,避免隱性債務累積。
5、“市場+行政”雙軌并行
政府可能進一步平衡市場化與行政干預:
-短期:通過國資介入穩定市場信心,避免恐慌性拋售;
-長期:推動行業向“新發展模式”轉型,如租賃住房、城市更新等輕資產運營,減少對高杠桿的依賴。
四、對市場有多方面的影響
1、對資本市場的影響
(1)穩定市場信心
這次深圳國資的支持,向資本市場傳遞出明確信號,即政府不會讓萬科倒下,有助于穩定投資者對萬科的信心,避免市場出現恐慌性拋售,對萬科的股價和債券價格起到了一定的支撐作用。
(2)引導市場預期
此次救助行動表明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態度有所轉變,從此前的“房住不炒”到現在的“保交房、穩民生”,政府角色從監管者轉向風險化解者,國資主導成為房企“軟著陸”的關鍵路徑,這將引導市場對未來房地產市場的預期更加穩定和積極。
2、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
(1)穩定行業預期
萬科作為房地產行業的標桿企業,其經營狀況和市場表現對整個行業具有重要的示范效應。深圳國資的救助行動有助于穩定市場對房地產行業的預期,避免因萬科的困境而引發市場對整個行業的過度擔憂和恐慌,為房地產市場的平穩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促進市場整合
深圳國資的介入可能會加速房地產行業的整合進程。一方面,萬科在獲得國資支持后,有望通過業務重整和風險化解措施,實現業績改善和轉型升級,進一步鞏固其在行業中的領先地位;另一方面,一些經營不善、資金鏈緊張的房企可能會面臨更大的壓力,甚至被市場淘汰,從而推動房地產市場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
3、對購房者的影響
(1)增強購房信心
深圳國資的強勢接管,給購房者吃了一顆“定心丸”。此前,由于擔心萬科的資金鏈斷裂導致項目爛尾、延期交付等問題,許多購房者對購買萬科的房子持謹慎態度。國資的介入使得購房者對萬科的項目交付有了更多的信心,有助于刺激購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的銷售。
(2)穩定市場預期
購房者對房地產市場的預期也會因此變得更加穩定。他們不再過度擔憂房地產市場的風險,對購房的決策也會更加理性。這有助于維持房地產市場的平穩運行,避免因市場預期的波動而導致的房地產市場的大幅波動。
4、對行業格局的影響
(1)推動行業變革
萬科的國資化并非簡單回歸計劃經濟,而是探索“市場化運營+國資信用”的混合模式。這種模式可能會成為未來房地產行業發展的一種趨勢,推動房地產企業從傳統的“高杠桿、高增長”模式向更加注重風險管控和穩健經營的模式轉變。
(2)重塑行業生態
房地產行業將從完全競爭轉向“有限市場化”,國企、混合所有制企業與民營房企分層共存。國資主導的房企將在市場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承擔起“穩定器”的職能,而民營房企則可能更多地轉向細分市場,如代建、租賃等領域,行業價值鏈也將從開發銷售轉向運營服務。
五、結語:萬科事件的標桿意義
國資救助萬科不僅是企業層面的自救,更是中國房地產政策轉向的風向標。
它打破了“保項目不保企業”的舊有邏輯,展現了政府在防范系統性風險與行業轉型中的主動作為。
未來,政策將更注重“精準拆彈”與長效機制的結合,而房企的生存邏輯亦需從“規模擴張”轉向“穩健運營”。
這一過程中,國資的角色或從“救火隊”升級為“引路人”,推動行業走向更可持續的軌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