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觀(ID:xinnengyuanqianzhan)原創
全文2953字,閱讀時間9分鐘
比亞迪用“三冠王”(中國汽車市場車企銷量冠軍、中國市場品牌銷量冠軍、全球新能源車市場銷量冠軍)為自己的2024年畫上了一個句號。
然而,如此耀眼的行業巨頭,卻遭遇了香港沽空機構GMT Research對其財務問題的質疑:供應鏈融資猶如債務隱藏的“迷霧”,應付賬款成為透明度缺失的“黑洞”,支付周期過長讓供應鏈成為一柄“雙刃劍”。
比亞迪高負債率的質疑在業內猶如平靜湖面被投入一顆巨石,激起了千層浪。樹大招風的比亞迪能不能扛住這波沽空狙擊,能不能理直氣壯地硬氣回懟,是否能在這次風波中逢兇化吉呢?
1.迷霧重重:比亞迪財務漏洞一籮筐?
先來認識一下這家名為GMT Research的研究機構。
這是一家在金融市場中專注于通過深入研究企業財務狀況,以發現潛在投資風險的機構,在金融界以敏銳嗅覺和大膽質疑著稱。其總部位于香港,因為常常活躍在港股、美股,大力做空一些中概股而多戰成名,曾經沽空的公司有:58同城、京東、安踏、特步、361度……而GMT最知名的狙擊對象是如日中天的恒大。
2023年12月,GMT Research發布針對恒大的報告稱,恒大明顯夸大收入及盈利,可能多年從未盈利,理由是恒大改變收入確認方法,使超6640億元收入和1020億元凈利潤逆轉,且過去兩年半毛利潤僅160億元,還對恒大虧損規模、合同負債比例低等提出質疑。
圖/2023年GMT指出恒大或從未實現盈利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報告發布后,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和恐慌。恒大的股價和債券價格雙雙暴跌,投資者信心嚴重受挫。與此同時,國際評級機構紛紛下調恒大的信用評級,進一步加劇了其融資難度。GMT沽空事件不僅對恒大造成了致命打擊,也對整個中國房地產行業產生了深遠影響。
時隔一年,春節前夕的2025年1月末,GMT把槍口瞄準了國內新能源汽車“一哥”比亞迪。GMT Research針對比亞迪發布的沽空報告旋即在市場上引發軒然大波。通過對這份報告的研讀,諸多令人矚目的質疑點浮出水面。
圖/GMT指出中國汽車制造商的凈債務可能接近440億美元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GMT Research持有這樣一種觀點,即比亞迪對供應鏈融資過度依賴,以此來掩蓋其不斷飆升的債務水平。在企業發展進程中,借助債務推動擴張本是常見手段,但該機構認為比亞迪已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具體而言,比亞迪通過將應收賬款從資產負債表中移除,無論是采用出售還是抵押的方式,同時將超過90天的應付賬款重新定義為債務。基于這種獨特的計算方式,GMT Research得出,在2023年6月30日,比亞迪的實際凈債務約為3230億元(人民幣,下同),這與比亞迪官方所公布的277億元相比,差距高達10倍有余。這種巨大的落差,無疑讓投資者對企業真實的債務負擔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在比亞迪的財務報表中,“其他應付款”項目的變化十分驚人。從2021年底的413億元,迅猛增長至2023年底的1650億元。GMT Research對這一巨額增長背后的原因表示擔憂,他們懷疑這些應付款項中可能包含了供應鏈融資相關內容。然而,比亞迪在財務報告中卻未能提供詳細的信息披露,這使得投資者在評估企業真實財務風險時,猶如置身于迷霧之中,難以看清真相。
比亞迪向供應商支付貨款的周期平均達到了275天,這一數據與全球其他地區汽車制造商普遍的45-60天支付周期相比,顯得極為突出。盡管在國內商業環境中,較長的支付周期并非個例,但這種情況對比亞迪的供應鏈而言,無疑是一柄“雙刃劍”。
一邊是,較長的支付周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比亞迪自身的資金壓力;另一邊是,它給供應商帶來了沉重的財務負擔。長時間等待貨款,導致供應商資金周轉困難,影響其正常的生產運營,進而對整個供應鏈的穩定性構成威脅。
2.深度剖析:比亞迪回擊和背后隱憂
除了供應鏈融資、應付賬款、支付周期之外,GMT Research還在會計處理合規性以及對投資者透明度等方面,對比亞迪提出了質疑。
GMT Research認為,盡管比亞迪的會計處理符合中國會計準則,但在美國GAAP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已要求企業披露供應鏈融資對負債、現金流和流動性風險影響的情況下,比亞迪未能充分披露相關信息,使得投資者難以全面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
同時,他們也認為,比亞迪將債務以一種較為隱蔽的方式呈現為營運資本的一部分,投資者難以知曉這些債務的具體條款、資金提取速度以及支付對象,這種不透明性增加了投資風險。
圖/GMT分析師觀點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面對GMT Research的質疑,比亞迪迅速做出回應,強調自身財務狀況穩健,各項財務操作均符合相關法規與會計準則。然而,市場對這一回應的接受程度,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從財務角度深入分析,比亞迪若確實通過供應鏈融資來掩蓋債務,這無疑會誤導投資者對企業債務負擔的認知。
投資者在做出投資決策時,往往依賴于企業所公布的財務數據來評估其償債能力與財務風險。若企業實際債務被嚴重低估,那么投資者很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高估企業的財務健康狀況,從而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一旦企業真實的債務風險暴露,投資者將面臨損失。
由于比亞迪在“其他應付款”項目上缺乏詳細信息披露,投資者難以準確評估企業真實的財務風險。這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投資者無法確切知曉企業債務的具體構成與來源,也就無法精準判斷企業的償債能力以及未來發展的穩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使得投資者在投資比亞迪時,不得不更加謹慎,甚至可能因此而放棄投資。
圖/比亞迪“其他應付款”金額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比亞迪較長的支付周期雖然在短期內對自身資金周轉有利,但從長遠來看,對供應鏈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供應商長期面臨資金壓力,可能會尋求其他更穩定的合作伙伴,或者因資金鏈緊張而無法保證原材料的質量與供應及時性。這不僅會破壞比亞迪與供應商之間長期建立的合作關系,還可能導致比亞迪自身生產受阻,進而影響產品的交付與市場聲譽。
在中國,雖然較長支付周期較為普遍,但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供應鏈管理理念的不斷升級,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正面臨挑戰。一旦供應鏈出現不穩定,比亞迪必然會受到反噬,其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都可能受到影響。
3.影響幾何:比亞迪能否逢兇化吉?
面對此次風波,比亞迪的股價出現了明顯波動,投資者信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擊。業內分析師認為,GMT Research的質疑雖有待進一步證實,但比亞迪確實需要更加重視財務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以消除市場的疑慮。
行業專家則指出,比亞迪在追求快速發展的同時,應更加注重財務管理的穩健性,確保供應鏈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在報告發布后,比亞迪應著力加大財務信息披露力度,詳細解釋各項財務數據的構成與變化原因,試圖重新贏得投資者的信任。同時著手優化供應鏈管理,尋求與供應商建立更加緊密、互利的合作關系,以緩解供應鏈壓力。
圖/比亞迪近年財務狀況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從行業發展趨勢來看,新能源汽車市場前景廣闊,但競爭也日益激烈。此次質疑對比亞迪的品牌形象、市場信任度以及行業地位都帶來了沖擊。在行業內,競爭對手也可能借此機會加大市場推廣力度,搶占比亞迪的市場份額。
對于投資者而言,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面對比亞迪此次財務風波以及行業發展中的不確定性,應保持理性與謹慎。對其他同業參與者也是一個重要的警示,在追求快速發展的同時,務必注重財務健康與供應鏈的穩定,加強信息披露,以應對市場的各種挑戰。
圖/2024-2030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預測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擁有龐大的用戶群體,其口碑與銷量緊密相連。一旦其口碑下滑,銷量出現較大波動,那么原本緊繃的供應鏈、資金鏈等鏈條可能會斷裂。這對于比亞迪來說,將是一場大危機。
消費者在購買新能源汽車時,往往會考慮企業的穩定性與可靠性。財務問題引發專業研究機構的質疑,可能會讓部分消費者對比亞迪的信心產生動搖,進而影響其市場銷量。因此,比亞迪能否成功化解此次危機,不僅關系到自身的興衰,也牽動著整個行業以及廣大消費者的心。
【頭圖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