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子吃苦瓜,與你說不得。你要知此苦,還須你自吃。——《傳習錄·薛侃錄》
看了王陽明的這段內容,我終于明白為什么會有人黑王陽明了。
這段話的字面意思就是,啞巴吃了苦瓜,有口說不出,你若想知道苦瓜究竟有多苦,還得你自己親自嘗一嘗。
從這句話的意思來看,到如今會有人反駁,這不就是讓人“沒苦硬吃”嗎?
如今這個社會,都在倡導讓大家“對自己好一點”,也因此,如今有的專家都在強調,大家要清楚地意識到,并非所有的苦都是必要的。
王陽明真的在叫我們“沒苦硬吃”嗎?
我想,王陽明都無法想象,500多年過去了,如今人們的日子可以過得這么好,在那個物質貧瘠的年代,如果不吃苦,就只能吃土。
所以,時代不同了,我們學習不能只學字面意思,更要學習背后的哲學思想。
如今,啞巴吃苦瓜的苦,我們無需知道。我的理由是:因為每個人本身就不同,正如有人喜歡吃苦瓜,他就不會覺得苦瓜苦;正如有的人喝茶也會覺得茶苦,而有的人覺得茶很香。
之所以人們對于同一個事物會有不同的見解,是因為每個人的認知不同,我們很難改變別人的認知。但就算大家之間有不同,也可以有所包容。
在王陽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中,當我們不知道一些信息和知識的時候,我們是可以通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來拓寬我們的認知面、知識面、技能面、功德面。
當我們能夠看到廣闊的世界、更復雜的人生走向,看到歷史和未來,那么對于別人的苦與樂就會更能理解和包容了。
到那時,看到一個人吃了苦瓜之后的面部精彩的表情,我們就知道她是需要一杯水來解苦,還是需要一個同樣精彩的表情與他共享這份樂趣了。
《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日課21天》的作者度陰山曾說,如果覺得“知”很難,那可先對知行合一降低要求:行了就等于知了,不必再去求知了。對于人生中的絕大多數事情,都沒必要知道得那么清楚。
這一點,你認同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