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2日 19:49吉林
原創 老正時空 奇異時空
圖片
在中華文化發展進程中,龍的形象始終占據著獨特而重要的位置。如今龍的故事從古老傳說中走進了現代影視。在這個過程中,近幾年出現的《哪吒》系列電影對龍所做的重新解構,值得高度重視,并有深度辨析的必要。
圖片
中國文化中龍的演化
龍的形象在中國文化中源遠流長,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它可以是一頭豬,一匹馬,一頭鹿,一條蛇,一頭駝,也可以是兔、蜃、魚,鷹、虎、牛。它被賦予了掌控風雨、行云布雨的超自然能力,成為原始先民敬畏與信仰的對象,承載著人們對自然力量的尊崇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后來,龍逐漸與統治者緊密相連。帝王自稱為“真龍天子”,龍成為皇權至高無上、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皇宮的建筑裝飾、皇家的服飾器具,處處都有龍的威嚴身影,龍成為封建統治秩序的精神支柱之一。
然而,在民間文化中,龍的形象卻并不受百姓待見。在民間傳說里,龍常常被描繪為為禍人間的惡勢力,給百姓帶來恐怖與災難。同時,龍還是人們憎惡調侃的對象,在古代飲食文化中,竟有“龍肝鳳髓”是一道名菜的說法。這種說法,深刻反映出在民眾心中,龍并非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存在,甚至可以被當作食物,這種觀念與皇家對龍的尊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龍的負面形象,與古代社會人們對自然災害的恐懼和無力感有關,更與百姓對皇權統治暴政的敵視與反感有關。
圖片
中國神話中哪吒與龍的關系
在中國神話中,哪吒鬧海的故事家喻戶曉。故事中,東海龍王三太子敖丙憑借龍族的力量,在人間肆意妄為,嚴重威脅了百姓的生命安全。哪吒出于正義和勇敢,奮起反抗,最終剝麟抽筋,殺死了敖丙。1979年上映的動畫片《哪吒鬧海》已經成了幾代人的經典記憶。
從正義角度看,敖丙危害人間。哪吒挺身而出,制止敖丙的惡行,是對正義的捍衛。他的行為代表了普通民眾對公平正義的渴望,當面對強權和惡勢力時,即使力量懸殊,也絕不退縮。
從反抗精神層面分析,哪吒反抗的是龍族所代表的強權和壓迫。哪吒的反抗,其實就是底層民眾對不公平社會秩序的勇敢挑戰,他以無畏的勇氣向強權宣戰,展現出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這種精神一直激勵著人們在面對強權壓迫時,要敢于抗爭,追求自由和平等。
圖片
《哪吒》系列電影對龍的解構
《哪吒1》中,龍的形象就發生了顯著變化。龍族被困深海煉獄,背負沉重枷鎖,敖丙作為龍族希望,善良單純,被賦予復興龍族的使命。此時的龍不再是純粹的惡勢力,設定的是龍在命運困境中的掙扎與無奈,充滿悲劇色彩,徹底顛覆了傳統神話中龍的形象。
《哪吒2》中,龍族在磨難中,激發了強烈的反抗意識。它們不再屈服于天庭的壓迫,開始謀劃反抗。此時的龍,既有著對自由和尊嚴的執著追求,又因長期的壓抑而變得極端和瘋狂。他們的反抗方式充滿了破壞性,試圖通過毀滅一切來重建秩序。
與此同時,哪吒與龍的關系也發生了深刻改變。在《哪吒1》中,哪吒與敖丙雖惺惺相惜,但彼此立場仍是對立的。到了《哪吒2》,哪吒理解同情龍族的遭遇,但又不認同他們的極端做法。哪吒試圖化解龍族與天庭之間的矛盾,阻止這場可能帶來巨大災難的戰爭。
把哪吒的屠龍壯舉轉化為朋友間的惺惺相惜,無異于抽空英雄成長的精神骨骼。在傳統神話中,哪吒屠龍是其歷經磨難、堅守正義、實現自我成長的關鍵事件,體現了不畏強權、敢于抗爭的英雄品質。但改編后,激烈的沖突沒有了,英雄成長的艱辛歷程和深刻內涵也喪失殆盡。
讓哪吒與敖丙成為知己,與其說是敘事創新,不如說是對文化記憶的粗暴切割。在傳統神話里,敖丙是壓迫者,哪吒與敖丙的對立是正義與邪惡、反抗與壓迫的對抗,這種關系深深扎根于文化記憶之中。如今的改編打破了這種長久以來的文化認知,破壞了傳統文化傳承的連貫性。
圖片
“龍的傳人”與龍的嬗變
《哪吒》電影系列中龍的形象的嬗變與“龍的傳人”的說法有關。
“龍的傳人”說法的出現,時間不是很久遠,據考證,大概是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出現的,來自兩個臺灣人寫的一首名為《龍的傳人》的歌里的幾句詞。
這歌被傳開后,中國人就成了“龍的傳人”。這似乎不是很好,從文化內涵和歷史演變的角度深入分析,“龍的傳人”這一提法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首先,中國文化中龍的形象并非單一的正面形象,如前文所述,在民間文化中的龍有諸多負面形象,將中華民族簡單定義為“龍的傳人”,無法涵蓋龍形象的多元性和復雜性。譬如《西游記》要把有龍的段落刪去嗎?
其次,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圖騰,并非都以龍為崇拜對象。僅僅強調“龍的傳人”,可能會忽略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不利于多元文化的和諧共生。
此外,“龍的傳人”這一提法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民族身份的單一性和排他性,與當今全球化背景下倡導的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趨勢不相適應。在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強調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性和開放性,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種象征符號。
如此,《哪吒》系列電影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的形象,以及與中國神話中的哪吒的關系的這種顛覆性解構與改變,顯然就不合適了。
圖片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脈,承載著先輩們的智慧、情感與價值觀,必須給予足夠的尊重。影視改編固然需要創新,但創新不應以犧牲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為代價。在利用傳統文化進行創作時,要深入挖掘其精髓,謹慎處理文化元素,在保留文化內核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創新,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以正確的方式煥發光彩,而不是對其進行隨意篡改,造成文化傳承的斷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