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多萬人擠在一個只有1.96平方公里的小島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每平方公里高達12萬多人,面積還沒有北京朝陽公園大,就連以人口密度高著稱的新加坡每平方公里也才8000人,是新加坡的15倍。
科學家早就明確發出警告,這個小島有可能在50年后將會在地球上消失,這個擁擠的小島就是馬爾代夫的首都:馬累!
一、馬累到底有多擠?
打開世界地圖搜索馬累,你會被驚掉下巴:這個首都只有1.96平方公里,把它整個放進北京朝陽公園還能剩不少空間,這里卻硬生生的擠著24萬余人。
換算成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2萬人!這什么概念?澳門是世界最擁擠的地區之一才2萬人/km2,新加坡也才8000人/km2。說句夸張的,在馬累街頭呼吸都可能要排隊。
這里家家戶戶都玩"疊疊樂",樓房平均7層起步。站在頂樓陽臺伸手,能直接摸到對面樓的空調外機。最魔幻的是,當地建筑規定兩棟樓間距必須≥3米——是的,你沒看錯,3米!這距離在咱國內連電動車都停不下,但在這里已經是"豪宅標配"了。
交通系統更讓人窒息。全島機動車保有量超過3萬輛,平均每8人就有1輛車。但全島能跑車的道路只有9.2公里,最寬的主干道也就雙向四車道。早高峰時,摩托車能在車流里玩"貪吃蛇",外賣小哥送個披薩要穿越半個島——直線距離可能就500米。
如此擁擠的馬累,卻是聞名世界的馬爾代夫的首都。大家都知道,馬爾代夫是著名的旅游勝地,湛藍的海水、潔白細膩的沙灘,是無數人向往的度假天堂,吸引著全世界的人來這里。馬爾代夫也因此被稱為人生中最值得去的一個地方,那么它到底有多美呢?
二、馬爾代夫到底有多美?
馬爾代夫,位于印度洋的西南部,是亞洲南亞次大陸的一個群島國家。它距離印度南部約 600 公里,距離斯里蘭卡西南部約 750 公里,由 26 組自然環礁、1192 個珊瑚島組成。
這些島嶼像珍珠般散落在廣闊的印度洋上,形成了獨特而美麗的海島風光,四周滿眼的藍色大海,碧空如洗的蔚藍天空,島嶼周圍遍布著珊瑚礁,海水清澈見底,島上種植著成片的椰子樹,環境非常優美。
旅游業是馬爾代夫的支柱產業,目前已經開發出來的有200多個島嶼,有100多個用于旅游業,每座島嶼上都配有游樂設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觀光。
一個小島一間酒店是馬爾代夫的特色,各種主題島,天堂島、親子島、太陽島等等,使得馬爾代夫成為世界聞名的游勝地,特別是歐美地區的人,來到這里度假一來就是幾個月。
馬爾代夫年平均氣溫在26-31度,這里的氣候特別適合來這里過冬,由于服務做得相當的不錯,使得很多人去過一次還想再去。
然而這樣一個美得像天堂一樣的地方,科學家們卻說,再過50年,馬爾代夫就有可能被海水淹沒,從地球上消失了,馬爾代夫真的會消失嗎?
三、馬爾代夫真的會沉沒嗎?
比起擁擠,馬爾代夫最令人擔憂的是面臨著沉沒的生存威脅。早在1993年時,聯合國氣候委員會就根據1961年以來海平面上漲數據預測,最多100年,整個馬爾代夫都將會被淹沒,而這僅僅是全球海平面每年上漲1.8毫米的結果。
但馬爾代夫的數據比這個更糟糕,達到了每年上漲3-4毫米,要知道馬爾代夫全國平均海拔僅有1.5米。
隨著全球氣候問題日益嚴峻,尤其是受氣候變暖的影響,一些地區可能正面臨著生態的惡化,形勢比較嚴峻,主要有以下三重威脅:
1、珊瑚礁在消失
有研究表明,馬爾代夫的珊瑚礁在慢慢消失,而導致珊瑚礁死亡的,就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提高。
珊瑚礁作為海洋生物鏈最低端的物種,它的存在可以養活許多其它以珊瑚礁為生的海洋生物,
而珊瑚礁的消失會導致許多海洋生物失去食物來源而死亡。
大量海洋生物的死亡帶來的結果是環境繼續惡化,這片曾經美麗的海域將變得不再清澈見底,不僅僅是這一片海域受到影響,隨著時間的擴散將會影響更多地區。
2、海平面升高
有研究表明,全球氣溫每升高1攝氏度,海平面就會上升2.3米,馬爾代夫在過去的2020年一年內就上升了三到四毫米,全球變暖已經成為事實,兩極的冰川只要融化一小部分,馬爾代夫就會面臨滅頂之災。
兩極冰川已經存在百萬年之久,它保持著全球氣溫平衡,而冰川的快速融化則會打破這一平衡。冰川是淡水的來源,如果冰川融化了,會造成海平面升高,導致沿海低海拔城市和國家被淹沒。
3、氣候變化
隨著全球氣溫升高,冰川融化和氣溫不斷升高,氣候的變化使得雨季和熱帶風暴都變得更加的頻繁,不僅僅是馬爾代夫正面臨著自然災害的打擊,全世界各地都出現了,比如洪災,地震,干旱等。
原本就已經開始不穩定的海洋生態系統將會受到極大影響,大量的臺風和海嘯等自然災害變得頻發,對建筑物和人類都有極大的危險。
在這三重威脅之下,一些沿海國家或地區面臨著被淹沒的風險,對此,科學家表示,如果不能立即采取行動遏制全球變暖,馬爾代夫未來可能將不復存在。
站在馬累碼頭,看著夕陽下密密麻麻的樓房剪影,我突然想起《流浪地球》里的臺詞:“起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
當威尼斯防洪閘升起,當荷蘭人在百年堤壩后安眠,馬累的24萬人仍在進行人類史上最擁擠的生存實驗。
那些在3米樓距間傳遞的衣架,堵在巷口的摩托車鳴笛,或許終將成為海底時光膠囊里的文明碎片——正如珊瑚蟲用千年構建的環礁,最終都將可能在溫度計上升的刻度里歸于沉寂。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