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智駕火了:但有沒有智駕不是最重要,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最近車圈最火的話題,絕對繞不開“智駕”。
比亞迪剛開完發布會,宣布全系車型標配高階智駕,價格還不變,連7萬塊的比亞迪海鷗(參數丨圖片)都能用上智能駕駛。
華為、小鵬的“全國都能開”功能也成了流量密碼,甚至有人喊出“2025年是全民智駕元年”。
但熱鬧歸熱鬧,作為一個普通車主,我反而想問:智駕再炫酷,如果連基本的安全都保障不了,那不就是個花架子嗎?
智駕火了,但安全才是它的“靈魂”。
車企們現在張口閉口“智駕平權”“技術普惠”,但說到底,大家最關心的還是:這玩意兒到底安不安全?
比亞迪的發布會上,王傳福一句話點破了本質:“智駕天生就是為了安全。”
他們的“天神之眼”系統號稱能做到高速路上1000公里0接管,AEB(自動緊急剎車)在時速100公里時穩穩剎停,代客泊車成功率99%。
說白了,智駕的終極目標不是讓你徹底躺平,而是在關鍵時刻比人反應更快、更準,避免事故才是它的核心價值。
不過,現實總比理想骨感。
現在大多數智駕系統還停留在L2到L3級別,說白了就是“輔助駕駛”,離真正的“自動駕駛”差得遠。
比如華為的城區智駕雖然能自己變道、過紅綠燈,但遇到突然竄出的電動車或復雜路況,還是得靠人接管。
更扎心的是,數據顯示,目前智駕能避免的碰撞主要是“主動碰撞”(比如追尾前車),但像被后車追尾這種“被動碰撞”,智駕也無能為力。
所以啊,智駕再牛,它也不是萬能的。就像蔚來李斌說的:“智駕不是取代人駕,而是給人賦能。” 說白了,智駕是幫你多一雙眼睛、多一個大腦,但方向盤終究得握在自己手里。
為什么安全成了智駕的“生死線”?
車企拼命卷智駕,但用戶最買賬的其實是安全。根據調查,超過60%的人買智駕車時,第一考慮因素就是“技術可靠性”。畢竟,誰也不想把自己的命交給一個不靠譜的系統。
比亞迪的“天神之眼C”能火,除了價格親民,關鍵是它在安全上下了血本:前視三目攝像頭能探測350米外的目標,算法能實時判斷路況,甚至號稱“比人反應快”。
蔚來則直接拿數據說話——他們的智駕系統事故率只有人駕的1/6,目標是2025年做到比人安全10倍。
但安全問題不能光靠車企自嗨。政策法規也得跟上。比如北京、武漢去年通過了自動駕駛相關條例,2025年3月就要正式實施,明確規定了智駕車的責任劃分和測試標準。沒有這些“緊箍咒”,再牛的智駕也可能變成馬路殺手。
低價≠低質,但安全不能打折!
智駕普及是好事,但有人擔心:低價車型的智駕會不會偷工減料?比如比亞迪把高階智駕下放到7萬塊的車,用的是成本更低的“三目攝像頭方案”,而不是激光雷達。
不過,車企們也有自己的邏輯:通過規模化量產和技術優化(比如用AI大模型降低算力成本),硬件成本可以壓到5000元以下,但安全性反而能提升。
說白了,安全不是堆料,而是看系統設計。比如華為的“車位到車位”功能,重點不是炫技,而是解決用戶最痛的停車難題:自己找車位、倒車入庫太麻煩?智駕能代勞,還避免了剮蹭風險。
智駕再火,也別被營銷帶偏了。
現在的智駕宣傳,動不動就是“解放雙手”“全自動駕駛”,搞得好像買了智駕車就能在車里刷劇吃火鍋。但現實是,國內法規還沒開放L3以上級別的完全自動駕駛,駕駛員必須隨時準備接管。
所以啊,選智駕車的時候,別光看廣告里吹得天花亂墜,得問清楚幾個問題:1. AEB最高能剎停多少時速?(比亞迪做到100km/h,蔚來、小鵬也不差)2. 系統有沒有經過大規模驗證?(比如蔚來的智駕覆蓋了726個城市、120萬公里路況)3. 出了問題誰負責?(法規還沒完全明確,買車前務必看清條款!)
結語:智駕的終點,是讓馬路“零事故”。
智駕火了是好事,但它的終點不該是“讓車自己開”,而是讓交通事故無限接近于零。就像王傳福說的,智駕的終極價值是“天下無交通事故”。所以,下次看到車企吹智駕時,不妨多問一句:“你的系統,能不能讓我更安全?”畢竟,再酷炫的功能,也比不上平平安安回家吃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