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鄒一桂繪制《牡丹二十四品圖》包括:姚黃、魏紫、祥云紅、萬卷書、朝天紫、金系腰、狀元紅、醉玉環、瑞露蟬、淡鵝黃、銀紅球、鹿胎紅、煙籠紫、漢宮春、碧玉樓、一捻紅、繡衣紅、舞青猊、飛燕妝、慶天香、紫袍金印、胭脂界粉、萼綠華、承露盤。
鄒一桂(1686-1772 年),字元褒,一字原褒,號小山,江蘇無錫人。
清雍正五年(1727 年)進士,官禮部侍郎。
1、姚黃
花千葉色正黃,出洛陽民姚氏家,一歲不過數朵。錢思公嘗曰:人謂牡丹花王,今姚黃真可謂之王,而魏花乃后也。
2、魏紫
魏紫,千葉肉紅略有粉,梢出魏丞相人溥之家。花高五六寸,闊三四寸,葉至七百馀。一名寶樓臺。
3、祥云紅
祥云紅,淺紅花妖艷多態,與海云紅相類,而花葉最多如朵云狀。
4、萬卷書
萬卷書,花瓣如卷筒能承露。又名波斯頭,亦名玲瓏玉。色者貴。一種千葉桃紅亦同是名。
5、朝天紫
朝天紫,千葉平頭花朵極大,色正,紫如金紫夫人之服色,金作子非也,檀心光艷異于常品。
6、金系腰
金系腰,千葉黃花也,類間金而無蕊,每葉上有金線一道橫于半花上,故目之為金系腰。其花本出于緱氏山中。
7、狀元紅
狀元紅,千葉深紅花也,色類丹砂而淺,葉杪微淡近萼漸深,有紫檀心,開頭可七八寸,其色甚美,回出眾花之上,故洛人以狀元呼之。其花出于安國寺張氏家。
8、醉玉環
醉玉環,乃醉楊妃子花,花房倒綴故以醉志之。胎體圓綠,其花下承五六大葉,闊三寸許,圍擁周匝如盆盂盛花狀,質本白而間以藕色,輕紅輕藍相錯成繡。
9、瑞露蟬
瑞露禪,色深桃紅,中抽碧心如合禪狀,枝葉挺勁,光艷照人。
10、淡鵝黃
淡鵝黃,初開微黃如新鵝兒,后漸白平頭不甚大,系姚黃皆本于白花上,過枝故爾。
11、銀紅球
銀紅球,外白內含紅色,圓如球,開足時不見蒂,豐肌細理,雅韻絕倫。
12、鹿胎紅
鹿胎紅,鶴翎紅子花也,多葉,色微帶黃,瓣上有白點,如鹿胎,極化工之妙。
13、煙籠紫
煙籠紫,淡紫色,心蕊攢生,瓣末略帶微黃,枝葉披拂如經風韻態,嫣然可愛。
14、漢宮春
漢宮春,紅胎硬莖,必獨本成樹,方歲歲有華,花葉直竦而立,其色深紅,出張氏。
15、碧玉樓
碧玉樓,如瓊樓玉宇與玉樓子玉樓春,狀小異白花,起樓高標逸韻,自是風塵外物。
16、一捻紅
一捻紅,多葉淺紅,葉杪深紅一點如人以指捻之。舊傳楊妃勻面馀脂,印花上來,歲花開上有指印紅跡,明皇因命今名。
17、繡衣紅
繡衣紅,肉紅胎,花開平頭,大葉亦梅紅色,花瓣渾然有黃氣,琥珀光明徹可鑒。出自夏侍御家,故名繡衣云。
18、舞青猊
舞青猊,胎微短,花微小,粉紅細葉,如剪中有五青瓣,如猊爪狀,紫白花俱有。
19、飛燕妝
飛燕妝,千葉小樓風姿綽約,飄飄欲仙。有三種黃紅出方氏,深紅出馬氏,花類象牙色者出張氏較勝。
20、慶天香
慶天香,千葉樓子高五六七寸,香而清,初開單葉,五七年則千葉矣,年遠者樹高至八九尺。
21、紫袍金印
紫袍金印,色青紫,圓整端好,瓶心透,露黃心一簇,擎于花頂,如金印然。
22、胭脂界粉
胭脂界粉,白花瓣未著,紅絲暈,文理交錯如此,女兒花中灑金一種,洋茶花譜內亦見之。
23、萼綠華
萼綠華,千葉樓,子大瓣群花卻后,始開每瓣上有綠色。一名佛頸青,一名鴨蛋青,一名綠蝴蝶。得自永寧王宮中。
24、承露盤
承露盤,每朵各有二葉,每葉之近萼處各成一個,鼓子花樸凡有十二個,惟葉杪折展與眾花不同,其下玲瓏不相倚著,凌晨如有甘露,盈個其香,益更旖旎。
鄒小山牡丹一捻紅
一、一捻紅。多葉淺紅,葉杪深紅一點,如人以指捻之者。
舊傳楊妃勻面余脂印花上來,歲花開,有指印,故名。
二、倦繡情懷春事欄,暫拋銀甲不成彈。
拈來白雪供微笈,吐出紅云作幻觀。織乎乍粘鸚嘴赤,殘膏尤點鶴頭丹。開元舊事傳宮監,好作青蚨月印看。一桂。
鈐印:臣一桂(白)恭畫(白)鄒一桂(白)小川(朱)說明:
1.陳介祺題簽,陳介祺(1813-1884),中國清代金石學家,字壽卿,號簠齋,山東淮縣(今山東淮坊)人。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進士,官至翰林院編修。
2.宮廷裝裱。
鄒一桂(16861772),字原褒,號小山,晚號二知老人。江蘇無錫人。雍正五年二甲壹名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任翰林院編修、云南道監察御史、貴州學政、禮部給事中、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卿、禮部侍郎、內閣學士。
眾所周知,鄒一桂是清初畫壇有名的宮廷花鳥畫家。
他的花卉學自岳父惲南田,清潤秀逸,別具一格,深受世人喜愛。
同時,作為詞臣畫家,他的花鳥畫也流行于宮廷,并被乾隆帝賞識。據史料記載,鄒一桂曾精心繪制《百花卷》獻給乾隆,乾隆龍顏大悅,并為之題絕句百首。
后賜鄒一桂“畫禪頤壽”匾額,并贊其花卉“派接徐黃江左鄒,寒英設色足風流。”圣眷之深,非尋常畫家所能及。
此幅《牡丹二十四品之“一捻紅”》也是為乾隆所作。細看其宮廷裝裱樣式、小楷題跋及畢恭畢敬的“臣一桂”、“恭畫”鈐印等細節,無不揭示其宮廷繪畫的本質。后被尊為金石收藏研究“近代之冠”的金石學家陳介祺為此畫題簽:“鄒小山牡丹·一捻紅·其六”。
從題簽中判斷此件疑為散失之作,查閱相關資料發現,河北省博物館藏有鄒一桂所繪《魏紫》;日本《支那名畫寶鑒》中刊有其所繪《金系腰》。這兩幅不同品種的牡丹圖,不論在尺寸、質地、形制以及款識、鈐印上,都與《一捻紅》類別相似,由此推斷此件《一捻紅》、河北省博物館藏《魏紫》、日本《支那名畫寶鑒》中《金系腰》,三者應為一套作品。另從繪畫技巧及藝術性,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鄒一桂《牡丹蘭蕙圖軸》相比較,與鄒氏水平如出一轍。
再查閱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館藏發現:其有一套清宮舊藏,并著錄于《石渠寶笈》中的《墨妙珠林》十二冊之未冊:鄒一桂《牡丹二十四品》亦有“一捻紅”,二十四開冊頁分別為:
一、姚黃,二、魏紫,三、祥云紅,四、萬卷書,五、朝天紫,六、金系腰,七、狀元紅,八、醉玉環,九、瑞露蟬,十、淡鵝黃,十一、銀紅球,十二、鹿胎紅,十三、煙籠紫,十四、漢宮春,十五、碧玉樓,十六、一捻紅,十七、繡衣紅,十八、舞青猊,十九、飛燕妝,二十、慶天香,二十一、紫袍金印,二十二、胭脂界粉,二十三、萼綠華,二十四、承露盤。
“牡丹二十四品”原出自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之《花品敘》,列出牡丹品種二十四個。對比詳載的牡丹品類,前文所提到《一捻紅》、《魏紫》、《金系腰》皆在其列。由此推斷,此件《一捻紅》是鄒一桂所繪另一套宮廷作品《牡丹二十四品》中的一幅。
《一捻紅》畫面中,一株盛放的牡丹自右伸展,似晃動的綠葉和幼嫩的分枝靜侍兩側,襯托出“一捻紅”的一枝獨秀。花朵以蛤粉打底,同時敷以淡紅,再用重粉點染邊緣,厚重之間分外典雅。最惹人注目的,則是外層花瓣上的深紅一點,似是美人指尖輕捻,愈有嬌媚之感。枝葉出筆條暢自如,設色漸次變淡,與花體交映成趣。此畫既有寫生的真氣,又有文人的逸氣。筆墨盡得惲南田之沒骨真諦,卻又蘊含獨特風貌。
鄒一桂的畫美書亦佳。畫中牡丹的品名“一捻紅”以隸書書寫,筆鋒微露,結體典雅。后綴的小行書解釋了“一捻紅”的形色、狀態和名字的由來,頗有科普的味道,可見已受當時西洋植物圖譜影響。小楷題跋則是一首七言詩,其字形體繾綣得體,墨色濃淡相宜;其詩揚葩振藻,字字珠璣,將鄒一桂的才情展現的淋漓盡致。
畫中的題跋與注釋都提到了“一捻紅”與楊貴妃的關系:曾有宮女奉千葉粉紅花于楊貴妃面前,時逢貴妃梳妝,手上有胭脂紅,隨手一捻便將胭脂染在了花瓣上。來年花開,深紅一點重現。唐玄宗大喜,遂賜名“一捻紅”。靜觀此畫,畫中有花,花中有典故。而這典故、這花、這畫都與皇家密不可分。如此一來,此畫不但立意高妙,又多了一分風流雅致的意趣,實在讓人拍手稱絕。
此《牡丹二十四品之“一捻紅”》將皇家氣象、沒骨技法、植物科普、文人詩意和軼聞典故融為一體,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在其面世的作品中也是難得一見的精品。市場中鄒一桂作品較為少見,曾有《石渠寶笈》著錄的《竹石梅花》拍出4782萬高價,除去牡丹二十四品中《一捻紅》、《魏紫》、《金系腰》,其余二十一品,早已分散各處,不知去向,此件鄒一桂《一捻紅》精品,可見存世之珍貴,頗值寶藏。
【鄒一桂牡丹蘭蕙圖軸】
《牡丹蘭蕙圖》軸,清,鄒一桂繪,紙本設色,縱83.4厘米,橫44厘米。
《石渠寶笈三編》著錄 貯寧壽宮 五璽全 寶笈三編
清俗,每逢新春,長于繪事的朝廷詞臣往往進奉“歲朝圖”,向皇帝恭賀新禧,是圖即為此類作品。
畫中牡丹爭相盛放,枝葉向背分明,花朵以淡粉相敷,邊緣用重粉暈染,花蕊借明黃點出,尤顯莊重典雅。
細筆勾寫、精心染就的蘭蕙柔弱生姿,隱隱有暗香浮動之氣,韻味十足。
畫上另有乾隆帝御筆行書題御制詩二首。
花品
花品,即二十四花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二十四花品,《洛陽牡丹記》一卷,宋歐陽修撰。修有《詩本義》,已著錄,是記凡三篇。一曰花品,敘所列凡二十四種。同、光年間,前兔癡道人摘紅雪詞題《二十四女花品圖》于海上,畫眉樓主復偕同人為《續花品》以李佩蘭為群芳之冠。《續花品》之后,又有公子放所定《上海書仙花榜》,列名妓二十八人,而以一花比一妓,如王逸卿被喻為芍藥,獨擅風華,可謂百花齊放,姹紫嫣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