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整個社會對科研領域和科學家科研工作的日益重視,科學家向公眾展示自己科研歷程與足跡的意愿愈發(fā)強烈。近年來,與科學家工作及生活相關的紀實文學和傳記文學也越來越多,無論在創(chuàng)作界、評論界還是科技界,都逐漸成為一個值得重視的領域。
2021年7月,我歷時三年半創(chuàng)作出的院士傳記《郭光燦傳》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這部傳記出版次年獲得第七屆“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優(yōu)秀科普作品獎”科普圖書類銀獎,并入選“新華書單第27期”及“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推薦原創(chuàng)科普圖書(100種)”。
一
《郭光燦傳》創(chuàng)作與出版始末
起初,是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科普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安徽教育出版社編審楊多文的牽線搭橋。楊多文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以前對郭光燦院士就有所了解,與我更是有過多年的出版合作。當他了解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希望出版一部傳記后,馬上就想到了我。
楊多文非常清楚,這種全方位描述科學家的作品,需要作者既有一定的理工科背景,又有足夠的文學創(chuàng)作能力。此前我主要從事科幻文學創(chuàng)作,同時也創(chuàng)作一些科普作品,近年來也采訪過不少科學家,有一些相關紀實文學作品問世,例如,描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振聲院士的《麥浪如歌》,描寫植物分類學家劉全儒的《解密綠色檔案:植物分類學家?guī)胰ヌ剿鳌罚鑼懗曖t(yī)學專家賈立群的《“賈立群牌B超”》,描寫腎病專家汪濤的《三月第二個星期四——從腹膜透析走向“慢性病治療與管理”的汪濤》,描寫新疆和田水利專家王蔚的《夸父的手杖》,等等。
2017年暑假我趕赴安徽合肥,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拜訪了郭光燦院士。當時我與郭院士約定,三年為期,共計30萬字。受各種因素影響,實際成稿完成時間是三年半。傳記于2021年7月正式由科學出版社出版,成稿篇幅33萬字。我本來擬訂的傳記題目是較為詩意的《光燦人生》,不過院士傳記的出版有一個固定模式,所以最終定名為《郭光燦傳》。
二
準備:全面了解科學家及其科研工作
準備工作的最前期是大范圍的背景調(diào)查。作者自己對該科研領域是否有所了解,對此的表達能力能否達到一定水準,以及資料尋找路徑、采訪對象的情況等諸如此類的瑣碎事情,都需要通過初步調(diào)查來判斷。
正式?jīng)Q定為郭院士寫傳之前,我做過一些調(diào)研。一般來說,任何人難免都有某種程度的負面評價,這也完全正常,甚至有些根本不是本人的原因。對于調(diào)查到的大部分事情,我們是能夠憑借自己的分析做出基本判斷的,不必人云亦云,盲從輕信。而涉及學術的問題,我就不敢輕易判斷了。這些問題不解決還是難以開始創(chuàng)作的,所以,見到郭院士第一面后,我就坦率地請教了這些問題,并得到邏輯清晰、條理分明的答復。盡管我還不能馬上就把這些科學問題理解透徹,但至少此時我已經(jīng)知道應該如何處理這些問題。
一般來說,采訪對象除了傳主本人,還應該包括其他相關人員,比如親屬、昔日的同窗、當下的學生、同事等。而且應該注意了解不同時段、不同領域陳述者的意見,甚至包括一些觀點相左者的反面意見。
為了準確起見,采訪時應該錄音,但也不能單純依賴錄音,同時還要用筆做好記錄,雙管齊下更加保險。在錄音之前一定要對被采訪者予以明確提示,并要告訴他這只是為了方便記錄,會保護基本隱私(當然被采訪者有時還是可能會因此在敘述上有所顧慮,進而在敘述中有所保留)。當對方希望停止錄音時,或者采訪者自己判斷應該停止時,應該把錄音裝置暫時關閉。記錄時最好不要打斷被采訪者,采訪過程中一定會有聽不清的情況,尤其涉及一些人物姓名或?qū)S忻~,可以暫時將疑問標注下來,積累一段時間、一定量之后再統(tǒng)一提問。采訪中屢屢停下來提問不僅會打斷被采訪者原本連貫的敘述,更有可能打斷其思路。
三
考證:客觀展示科學家的科研生涯
為寫好科學家紀實文學,采訪之后、完稿之前,還有無數(shù)工作要做,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考證。
客觀資料的考證還相對簡單,麻煩的是被采訪者的敘述自身可能不可避免地存在疏漏與錯謬。平心而論,即便是所有的被采訪者都以一種坦誠的公心客觀陳述,仍有可能出現(xiàn)很多因記憶缺失所造成的錯漏。有時可能是被采訪者記錯了、忘記了,抑或是本就不太清楚細節(jié),所以即使是當事人的記憶也未必準確。加之人的記憶有選擇性傾向,往往傾向于對自己有利的一面,有時會自我美化,有時會因?qū)δ承┤嘶蚴碌暮脨憾绊憯⑹鐾暾袝r甚至會有意遺漏或刻意隱瞞某些事情,以春秋筆法加以敘述……上述諸多原因所致,所有口述資料都需要重新加以考證。
將訪談內(nèi)容與書面資料比對也相當重要。相較個人記憶和敘述,一般情況下書面資料更具可信性。當然,有些書面資料也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問題,比如局限于歷史年代的敘述方式與結(jié)論,或此前的書寫者為了敘述方便而做過技術性處理,有時還會存在筆誤等問題,這些情況下反倒是當事人的直接述說更為準確。究竟何者更接近于真實,需要具體分析,所以,與其說是比對,實際上采訪所得和書面資料接近于互相佐證的關系。
在這一點上,與郭院士的合作是十分愉快和順暢的。首先他的記憶力極好,敘述時也具備格外清晰的邏輯,最重要的是他尊重作者意愿—除了涉及真實性的問題,他對作者的創(chuàng)作不做任何干涉。
四
取舍:在文學性與科學性之間做好平衡
傳記創(chuàng)作一定會涉及一個問題——文學性與真實性可能會發(fā)生沖突,有時甚至是嚴重沖突。與虛構作品不同,當文學性與真實性同時擺在紀實文學作者面前需要取舍時,毋庸置疑,真實性必須是第一位的。在我看來,能夠做到?jīng)]有一點虛構也依舊具備可讀性甚至文學性才是最為可貴的。
區(qū)別于一般題材的紀實文學作品,科學性在與科學家、科學研究相關的紀實文學中也相當重要,而這就需要作者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若實在沒有條件,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即挖掘大量的第二手資料)。
科學家紀實文學中對科研理論描述的最高境界是作者對其完全了解,不過這種要求實在強人所難,畢竟那是科學家花費了無數(shù)心血和精力的結(jié)果,其中凝聚著大量的專業(yè)知識,假如這些理論知識很容易老幼皆懂,那也就無須科學家來研究了。所以,作為與科學家隔著行業(yè)的紀實文學作家,只能盡量學習并解讀,盡自己最大努力將其淺顯化和通俗化。因而,在敘述中,穿插適當?shù)膶I(yè)知識進行科普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切記不可隨意亂解,假如做不到對科學家所研究的理論一定程度上消化理解后進行通俗化翻譯,倒不如將相關資料直接抄錄留存(盡管這實屬下下策之舉),以免產(chǎn)生錯訛。
五
構造與細節(jié):形成有邏輯的證據(jù)鏈
昭顯文學性,主要來自構造與細節(jié)。對此我曾深受一部紀實作品影響—2007年榮獲“普利策獎”的《巨塔殺機:基地組織與“9·11”之路》。這部作品的最終落點是“9·11”恐怖襲擊事件,但開篇卻從20世紀40年代寫起,縱貫半個世紀的歷史。后半部分描寫特工人員對恐怖分子功虧一簣的追蹤歷程,其緊張程度絲毫不亞于一部精彩的偵探小說。為此,作者鉆研各種資料5年,走訪多國進行了數(shù)百次采訪,最終才得以完成這部巨著。我一直將其視為自己創(chuàng)作紀實文學的標桿。
紀實文學的構造類似于小說的結(jié)構,同樣需要各種起承轉(zhuǎn)合。寫紀實文學時,我創(chuàng)作小說的經(jīng)驗派上了很大用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構造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事物發(fā)展的基本邏輯。另外,開篇部分需要抓住讀者,因而十分重要,在此也格外強調(diào)一下。
無論側(cè)重真實性還是文學性,各類文學作品的成功很大程度都取決于細節(jié),紀實文學或傳記文學自然也不例外。重視細節(jié),還有一個原因是為了邏輯上的完備。許多采訪資料是雜亂無章的,甚至時間順序相對含混,這就意味著其中隱藏著邏輯錯亂問題,需要作者詳加梳理,重整秩序。所以,追求細節(jié)、完善邏輯是紀實文學作者的一項重要工作。將散亂的材料串聯(lián)起來,形成有邏輯的可敘述的證據(jù)鏈,無疑需要一定的功力。
六
真實性:不去刻意神化科學家
最后還要再次強調(diào)真實性的問題,因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在采訪時,一定要請被采訪者暢所欲言,并且保證陳述真實,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中,作者使用材料卻應該有所取舍。這種取舍,有文學構造的因素,有敘述形式的因素,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被采訪者的自身意愿——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詳述所有事情并將其全部公之于眾。
所以,我在采訪時的策略是:首先,請被采訪者盡量暢所欲言,但其所述我未必都會落筆成文;其次,即便是我覺得某一事實十分重要,回去先行創(chuàng)作(其實在創(chuàng)作之前最好事先問清),被采訪者審閱后感覺不妥,仍可以去掉。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去掉”,并非隱瞞和篡改。
關于科學家的缺點、不足甚至某些很可能遭到非議的問題的處理,我在接受中國科學報的采訪時曾這樣回答:“這是一個現(xiàn)實問題,目前恐怕沒有什么好辦法,至少在大的方面不好改變,只有在細節(jié)方面做到盡量不神化。所謂的不神化,就是不去刻意神圣化科學家的一些舉動。”在當前的大語境下,“不神化,基本上只能做到——他說的,不實的,我不寫;而做不到——我知道的,他不愿意寫的,我還寫。”我覺得這是一個相互信任的基本底線,也是當下的一個基本現(xiàn)實。假如有作家能夠以“完全真實”為基本原則完成作品,我表示敬佩,但這確實很難操作。當然,假如是一個完全不依賴科學家本人的傳記創(chuàng)作,那么也許可以不像我說的這樣做,不過仍有可能承擔法律和道義上的麻煩。這是一個無可回避的事實。
關于這一點,我只能說郭院士做得極好,他的所作所為讓我充滿敬意。因為他做到了,有些他未曾提及但我自己考證出來的資料,不管是否符合他的意愿,只要真實存在,他都一字不改。事實上,在我請他最后核定定稿時,除了完全偏離事實的硬傷,他幾乎未做一字改動。
七
結(jié)語
與郭院士接觸,在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感受,或者可以說存在著三重境界。
近距離接觸之前,他是一名院士,具有中國最高學術稱號的科學家,似乎離普通人很遠很遠,對普通人來說這是一個過于高大上的人物,不食人間煙火,只能遠觀仰視。
在有所接觸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他也是一名普通人,一名再普通不過的普通人,同樣也有喜怒哀樂,同樣也有性格與脾氣,甚至還會有普通人身上的各種缺點。
然而繼續(xù)深入接觸之后,又會發(fā)現(xiàn),他與普通人還是有著很多明顯不同的;在他身上,還是有著許多常人難以企及的素養(yǎng)——無論是面對問題時的敏銳,還是判斷事物時的準確,都非常人所能及。而這,才是他更為顯著的本質(zhì)特點。比如同樣是家國情懷,普通人對于愛國的表達,也許是以一種熱情奔放的方式來進行;而郭院士的表達則不盡相同,他會通過更為寬闊和理性的視野,從科學發(fā)展的角度,以認真踏實從事科研的方式,體現(xiàn)自己對祖國的這種深厚感情。同樣是面對祖國科技相對落后的狀況,有人也許只會捶胸頓足、抱怨連天;而郭院士的做法卻更為現(xiàn)實和具體,他會思考如何在最短的時間里以最好的方式進行趕超,逐漸改變這種落后面貌。
是的,郭院士本人,以及他那些志同道合的同志,一方面是為國為民做出無數(shù)奉獻的著名科學家,一方面也是蕓蕓眾生中極為普通的勞動者。這部傳記所依據(jù)的材料,除了少量的官方文件,大多數(shù)來自這些人的個體記憶。但正是這些無數(shù)個普通的個體記憶,構成了我們民族與國家的恢宏歷史。正是千千萬萬像郭院士這樣個體的不懈努力,編織出我們民族的縱橫經(jīng)緯,構成了我們國家的牢固基石,鑄建起人類文明的宏偉大廈。
作者:星河 北京作家協(xié)會專業(yè)作家
來源 / 如何為孩子書寫科學:第六屆、第七屆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優(yōu)秀科普作品獎獲獎圖書佳作評介
排版:沈 丹
編輯:林雪琪
審定:李紅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