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4500 字
閱 讀 需 要 15 分 鐘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抗金之志受挫的陸游“細(xì)雨騎驢入劍門”,被朝廷調(diào)往成都任職。很快,他又改任蜀州通判。蜀州,即現(xiàn)在四川崇州,在唐玄宗時曾更名“唐安郡”。這里的美景很好地?fù)嵛苛私?jīng)歷坎坷的詩人,這一年多的歲月給陸游留下深刻印象,他前后創(chuàng)作上百篇作品記錄蜀州的種種,其中有一首詩專以“薏苡”為題:
初游唐安飯薏米,炊成不減雕胡美。
大如芡實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滿屋。
腹腴項臠不入盤,況復(fù)飧酪誇甘酸。
東歸思之未易得,每以問人人不識。
嗚呼,奇材從古棄草菅,君試求之籬落間。
陸游寫道,剛來蜀州,他便被這里薏米的美味驚訝到了。顆顆薏米堪比芡實般大,又如美玉一般潔白,入口一嚼,香氣之濃郁,口感之滑膩,就連詩仙李白筆下的雕胡飯(菰米)都稍顯遜色。東歸之后,他對蜀州薏米更是魂牽夢縈,屢屢向人詢問從何可以找到如此美味,不料那些人都說見所未見。最后,陸游不由得從這薏米聯(lián)想起自己,感慨自古以來,世間的奇才往往難逃被棄置角落的命運。
既然陸游是以唐安薏米自喻,那它究竟是不是一道頂尖美食?還好,陸游另有一首《冬夜與溥庵主說川食戲作》,里面列舉了陸游心里“川食”的經(jīng)典,首當(dāng)其沖的正是唐安薏米:
唐安薏米白如玉,漢嘉栮脯美勝肉。
大巢初生蠶正浴,小巢漸老麥米熟。
龍鶴作羹香出釜,木魚瀹葅子盈腹。
未論索餅與饡飯,掫愛紅糟并缹粥。
東來坐閱七寒暑,未嘗舉箸忘吾蜀。
何時一飽與子同,更煎土茗浮甘菊。
白如玉的唐安薏米、美勝肉的漢嘉木耳,看來陸游的確發(fā)自內(nèi)心欣賞它們的美味。
“千古奇冤”的罪魁禍?zhǔn)祝???????????
薏米(拉丁學(xué)名:Coix lacryma-job),即薏苡的成熟種仁,也叫藥玉米、六谷米,它的蛋白質(zhì)含量較高,氨基酸種類齊全,且含量優(yōu)于大米,在增強免疫力、降三高等方面的營養(yǎng)價值顯著。而且,它在美容方面還有意外的功效。薏米在今天并非什么罕見食材。作為各類甜品中常見的點綴,它那略有嚼勁的口感吸引了一大批忠實的追隨者。親民的面貌時常令人忽略了薏米在歷史上的許多傳奇故事。而這樣的一種健康食品,留在我國史書上的最著名典故,卻是格外悲傷的。
東漢建武十七年(41),光武帝劉秀封馬援為“伏波將軍”,負(fù)責(zé)南征交趾,平定當(dāng)?shù)嘏褋y。交趾郡即今天越南北部,漢代時那里雖然人口繁盛,但跟中原之間隔著瘴氣橫行的五嶺,交通甚是不便。馬援到了合浦郡后,便“緣海而進(jìn)”,一路沿著大山開道千余里,其中艱辛不言而喻。一直到建武十九年,交趾叛軍才被完全剿滅,馬援也因此受封為“新息侯”,食邑三千戶。
本來皆大歡喜的故事,在冥冥之中埋下了變數(shù)。原來,馬援在交趾期間,為辟瘴氣,常年以薏米為食。嶺南的薏苡仁長得又特別大,馬援想著如此佳品,不妨帶一些到京城洛陽播種,于是就裝了一車隨軍回程。《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將薏苡仁列為“草部”的上品:
“味甘,微寒,主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fēng)濕痺,下氣,久服輕身益氣。”
《傷寒雜病論》存有三個用到薏米的方劑,即麻杏苡甘湯、薏仁附子敗醬散、薏仁附子散,分別用于治療風(fēng)濕痹癥、腸癰、胸痹。南梁陶弘景則稱薏苡“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盛唐陳藏器《本草拾遺》建議將薏苡取仁做飯或面,“主不饑”。而用薏苡煮水喝,則“主消渴”。五代孟貫《藥性論》還稱,馬援當(dāng)年就是煎服薏苡,以此“破五溪毒腫”。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中稱“薏苡仁湯功效奇,腸癰腹痛最堪醫(yī)”。
周晨卉等學(xué)者在《薏米的營養(yǎng)成分和加工特性研究》中指出,薏米籽粒不同部位營養(yǎng)成分豐富,且存在顯著的差異。例如精米蛋白質(zhì)含量顯著高于其他部位,多糖含量最高,單不飽和脂肪酸以油酸為主,顯著高于其他部位。而種皮的脂肪、多酚和黃酮含量最高,脂肪酸組成最優(yōu)。薏米各部位礦物質(zhì)元素以鉀、鎂、鈣等常量元素為主,呈現(xiàn)出“高鉀低鈉”的特點,在其種皮中尤為明顯。薏苡的醫(yī)療作用大都已經(jīng)為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證實,比如薏米素對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有鎮(zhèn)痛之效,能起到消炎的作用。在濕熱的嶺南,實是對癥良藥。從薏苡仁、根等部位分離和鑒定出的70多種成分,含有脂肪酸及其酯類、內(nèi)酰胺類、醇和酚類、木脂素類、黃酮類、甾醇類和多糖。薏苡仁提取物在抑制人體各器官癌細(xì)胞增長上,也有不錯療效。
帶些薏苡回京這樣一件小事,落在好事者的眼中可不得了。交趾一帶沿海,多有外國珍寶輸入,加上合浦郡是出了名的海珍珠產(chǎn)地,那些人聽說馬援不遠(yuǎn)數(shù)千里載了一車東西回來,個個都以為是他搜掠了什么秘不示人的珍品。能產(chǎn)生這般聯(lián)想,在今人看來十分可笑,但在漢朝并不乏類似案例。西漢成帝時的京兆尹王章,曾經(jīng)因為得罪外戚王鳳,遭陷害身死,其家人皆被流放合浦。王鳳死后,其弟王商代為輔政,恩赦了王章一家。誰知,王章的家人在合浦過得非常好,甚至已經(jīng)“采珠致產(chǎn)數(shù)百萬”,成了大富之家。
幾十年前的舊事而已,怎能不讓人遐想聯(lián)翩呢?只是此時馬援正得劉秀寵信,這幫小人尚不敢明言。等馬援去世,各種謠言一下如雪片般淹沒了劉秀,馬援運回的薏米,竟被誣蔑成了明珠、文犀。在皇帝盛怒之下,馬援的葬禮辦得極為寒酸,“賓客故人莫敢吊會”。一代名將,如此告終,不免令歷代讀史之人感慨萬千。這之后,“薏苡之謗”就成了詩人們筆下常出現(xiàn)的典故: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稻粱求未足,薏苡謗何頻。”
白居易《得微之到官后書備知通州之事悵然有感因成四章》:“侏儒飽笑東方朔,薏苡讒憂馬伏波。”
元稹《送崔侍御之嶺南二十韻》:“珠璣當(dāng)盡擲,薏苡詎能讒。”
宋哲宗紹圣元年(1094),遭新黨仇視的蘇軾被貶至廣東惠州。嶺南瘴毒橫行,在中原人眼里無異于鬼門關(guān),像昭州(今桂林平樂)一帶甚至有“大法場”的外號。身為罪臣,蘇軾的俸祿微薄,在惠州“衣食漸窘”,不得不親自耕作種菜。但有了此前被貶黃州等處的經(jīng)歷,這時蘇軾的心境與其說常為困苦,不如說已經(jīng)變得平靜淡然。他仍然用心觀察著惠州的一切事物,比如自東晉葛洪以來,就頗具名望、盛產(chǎn)草藥的惠州羅浮山。蘇軾甚至親自開了一個小藥圃,并撰寫了《小圃五詠》,記錄自己手植的人參、地黃、枸杞、甘菊,還有薏苡:
伏波飯薏苡,御瘴傳神良。
能除五溪毒,不救讒言傷。
讒言風(fēng)雨過,瘴癘久亦亡。
兩俱不足治,但愛草木長。
草木各有宜,珍產(chǎn)駢南荒。
絳囊懸荔支,雪粉剖桄榔。
不謂蓬荻姿,中有藥與糧。
舂為芡珠圓,炊作菰米香。
子美拾橡栗,黃精誑空腸。
今吾獨何者,玉粒照座光。
蘇軾這首詩的意思是說:薏苡雖然有治療瘴毒的神效,卻無法抵御讒言的傷害。但這兩者對我蘇軾來說都不算什么,我就愛這嶺南草木的美!拿薏苡來說,外形看上去和雜草也沒什么區(qū)別,誰能想到它能結(jié)出薏苡這種食用、藥用兩相宜的珍寶呢?舂去其外殼,薏苡仁像芡實一樣圓潤,煮熟后又和菰米同樣香甜。杜甫晚年時,只能靠撿橡栗、挖黃精充饑,現(xiàn)在我固然被貶嶺南,但還能吃上這般美味的薏米,又怎能說不幸運?讀完整首詩,蘇軾的豁達(dá)似乎要比惠州薏苡的絕味更吸引人。
當(dāng)中國人吃起薏苡????????????
馬援的故事外,薏苡還在夏朝創(chuàng)始人大禹的誕生傳說中有非凡的存在感。漢代人認(rèn)為“禹興于西羌”,尤其以《吳越春秋》敘述的大禹出生情節(jié)最是翔實:
禹父鯀者,帝顓頊之后。鯀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壯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脅而產(chǎn)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紐。
意思就是說,大禹的母親在砥山玩的時候,吃了這里的薏苡,因而感應(yīng)受孕,“剖脅”生下了大禹。如此離奇的傳說當(dāng)然不符合科學(xué),但這個大禹誕生故事足以說明漢代人對薏苡的熟悉,事實上,中國本身就是薏苡的起源中心之一。除了大西北部分地區(qū),我國的其他地方都有薏苡分布。
自新石器時代往后的諸多考古發(fā)現(xiàn),也證明了中國先民們食用薏苡的歷史相當(dāng)悠久。甘肅天水大地灣遺址,是黃河流域最早的一批新石器時代粟作農(nóng)耕社群考古遺存。2023年5月,《南方文物》刊登了《?新石器時代漢藏語系人群早期遷徙的考古學(xué)證據(jù)》,學(xué)者劉莉、陳劍團隊通過分析遺址出土陶器上的淀粉粒,確定了距今7800至7300年的大地灣一期樣本中存在薏苡。東周時期的早期秦國遺跡,即甘肅禮縣西山遺址器物也帶有薏苡粉末。看來這一區(qū)域加工薏苡的習(xí)慣,數(shù)千年來一以貫之。這類相似的發(fā)現(xiàn)還有很多,比如距今5500—5300年的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這里出土的刻槽盆上,也發(fā)現(xiàn)了以薏苡為主的淀粉粒,都是加工研磨留下的痕跡。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里的薏苡同有6000多年歷史。
那么,中原的情況又是如何?河南澠池丁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距今6000—5100年的9個尖底瓶中,殘留物為黍、大米、薏苡、野生小麥族種子和栝樓根,看來中原古人已經(jīng)把這些作物拿來用作釀酒原料。照此看來,將大禹和薏苡掛上鉤,在年代上的確沒什么問題。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人牙結(jié)石上,甚至都發(fā)現(xiàn)了薏苡類淀粉粒。巧合的是,有可能是夏朝都城之一的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其中出土的16件陶器樣品在進(jìn)行殘留物分析后,發(fā)現(xiàn)它們盛裝的昔日釀酒原料,和丁村遺址幾乎如出一轍,薏苡自然也在。看來,中原雖然遭遇數(shù)次政權(quán)更迭,但釀酒法仍然被傳承下來。
在漢代遺址中,薏苡的出現(xiàn)也十分頻繁。漢墓往往會存放大量谷物,徐州博物館的朱笛曾專門撰文列舉漢晉古墓中的薏苡遺存,比如洛陽燒溝漢墓M131陶壺中放了滿滿一壺保存完善的薏苡。無獨有偶,大約為西漢元帝至新莽時期建造的洛陽老城西北郊81號漢墓,其主室內(nèi)西側(cè)葬人的頭部左側(cè)堆著薏米。東側(cè)一人的右足位置也有薏米一堆。而在棺床附近同樣有擺成圓形的薏米和粟。陜西咸陽龔家灣M1號墓中,薏米被裝在漆器之內(nèi)。徐州土山漢墓M2北徼道東西兩端亦存有大量薏苡殼,保存較好。這些墓葬出土的薏苡,是為墓主人準(zhǔn)備的隨葬食材,證明了那時上至王孫公子,下到販夫走卒,都普遍食用薏米。馬援蒙受不白之冤,實在是因為劉秀心里對他有所齟齬,而絕不會是中原官民不認(rèn)識薏米的緣故。
眾所周知,古印度佛教在漢晉時期開始興盛于我國,南亞本身也是薏苡的起源地之一。薏苡種子的殼很是堅固,如琺瑯質(zhì)。所以,很快薏仁便得到佛教徒的青睞,被開發(fā)成念珠。這種由薏苡做成的念珠,俗稱“草菩提”“草珠子”。距今2000年的新疆洛浦山普拉墓地遺址出土了薏苡和棕色玻璃珠制作的項鏈。位于新疆吐魯番盆地火焰山吐峪溝南口、西南便是高昌故城和阿斯塔那墓地的吐峪溝石窟,最早開鑿于3世紀(jì),各主要洞窟完工于5世紀(jì)前后。這里就發(fā)現(xiàn)過一顆薏苡仁,長7.22毫米,直徑6.30毫米,兩端各有一個穿孔。薏苡喜濕,新疆能生長薏苡的地方較為有限,從這一粒薏仁上的穿孔來看,它過去恐怕也是某個串珠的一部分。
下至明清之時,薏苡酒還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文人墨客筆下。著名的公安三袁之一的袁宏道,在《雪夜感懷》詩中便提到了薏苡酒:
空房夜盡落燈煤,一絡(luò)窗風(fēng)似剪來。
三尺雪中乘夢去,五更天外覓愁回。
薏仁酒盡唯空盞,螺甲薰殘只死灰。
為憶朱門深宅里,幾人歌笑幾樓臺。
由此可見,薏米在中國的歷史文化長河中留下了諸多深刻的印記。它既是滋養(yǎng)生命的食材,又是承載情感與故事的文化符號。如今,薏米依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無論是作為美食還是藥材,都將繼續(xù)傳承著這份古老而獨特的文化價值。
本文改編自《國家人文歷史》2025年1月下,原標(biāo)題為《大如芡實白如玉——薏米:讓陸游魂牽夢縈的美味》,本文經(jīng)“國家人文歷史”(微信ID:gjrwls)授權(quán)轉(zhuǎn)載。
作者 | 首陽 編輯 | 胡心雅 排版編輯 | 吳倩雨(實習(xí))
校對 | 火炬 李棟 張斌 古月 戈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